本文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基因工程菌的摇瓶发酵和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摇瓶发酵中梯度调低培养基pH值可以提高产物的表达率;在发酵罐发酵工艺中适当调高培养基pH值可以提高产物的表达率.
目的:探讨EB病毒核抗原-1(EBNA1)在恶性淋巴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0例淋巴瘤组织蜡块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BNA1的表达情况.结果:EBNA1在淋巴瘤标本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BNA1在淋巴瘤中的表达上调,EBNA1的阳性表达率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和组织类型有关,推测EBNA1可能与淋巴瘤的预后有关.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及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膜GPⅡb/Ⅲa的变化.探讨活化血小板在ACS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体检者52名为正常对照组,ACS患者89例,按其病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组43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46例.检测两组对象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膜GPⅡb/Ⅲa表达率等活化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A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P选择素、膜GPⅡb/Ⅲa表达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CS患者中,AMI组与UA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P选择素、膜GPⅡb/Ⅲa表达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随着ACS患者病情加重,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升高,聚集功能明显增强,血小板功能异常改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
按女性生殖器官解剖部位,分别介绍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价值,重点推荐近年涌现的新抗体及现有抗体的新用途.例如用ER、PR判定肿瘤是否属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以指导临床治疗;p53过表达率与肿瘤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EGFR及c-erbB-2的表达率与生存率亦呈负相关等.
系统介绍抑制素的生化特性、组织的免疫组化表达率及在妇产科领域病理诊断中的价值,分别对子宫类似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卵巢瘤样病变、预痫胎盘及滋养层细胞肿瘤及可能来源于午非管的肿瘤,测定肿瘤组织中.抑制素的表达率,阐述其对上述病变或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手术创伤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传统的观点认为,创伤可致淋巴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功能受抑,从而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减弱.但另一方面,创伤也可激活T淋巴细胞.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动态测定42例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及11例普胸手术患儿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表达率的变化.结果见表1.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我们对50例ITP患者(正常对照30例)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CD5+ B淋巴细胞的数量,B淋巴细胞Fas蛋白、FasL蛋白,CD40+、CD80+和CD86+表达率,胞浆内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现多主张对血液制品进行白细胞过滤处理.目前国内开展的过滤去除白细胞(简称去白)项目多限于红细胞制品,而去白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机采血小板去白处理是否导致血小板的体外活化是目前亟须解答的问题.为此,本课题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保存时间机采血小板去白前、后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Pax3(pairedbox3)和Cx43(connexin43)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中突变及表达的意义,分析HD与Pax3和Cx43基因异常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银染单链构像多态性(SSCP)方法检测Pax3和Cx43基因突变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人38例肠段对照组织中DNA未发现Cx43 SSCP异常泳动带,而仅有3例(7.9%)出现Pax3 PCR产物单链异常泳动带;HD38例肠管组织中17例(44.7%)出现Pax3PCR产物单链异常泳动带,11例(28.9%)出现Cx43 PCR产物单链异常泳动带.HD各段肠管组织中均有Pax3基因mRNA的表达,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肠管组织中Pax3mRNA高表达,表达率分别为92.1%,86.8%和76.3%(mean±SD=1.63±0.37;1.42±0.41和1.25±0.17);而正常肠段组织中Pax3 mRNA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aP<0.05).Cx43基因mRNA在痉挛段、移行段肠管组织中低表达,表达率为23.7%和18.4%(mean±SD=0.62±0.11和0.51±0.07);而扩张段肠管组织中Cx43有较高表达,表达率为55.3%(mean±SD=1.37±0.19).38名正常人肠段对照组织中无1例Cx43 mRNA阳性表达.结论:HD组织中Pax3和Cx43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可能与HD的发生相关密切,Pax3和Cx43突变可能造成信息传递缺陷,扰乱了神经嵴细胞的迁移,从而导致HD的发生.
目的:评价根除H pylori加疗胃煎剂对大鼠H pylon相关性慢性胃炎病变的影响.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的变化.方法:体质量80-100 g二级♂Wister大鼠80只,采用H prlori及MNNG综合方法制备大鼠H 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模型76只,血清H pylori抗体阳性54只随机分为4组:H pylori根除与疗胃煎剂组(14只)、H pylori根除与"麦滋林"组(阳性对照组)(14只)、自然恢复组(阴性对照组)(13只)、单纯H pylori根除组(13只).治疗结束后,行胃窦黏膜涂片Gram染色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 pylori的定植情况,并对胃窦黏膜组织学各项指标进行评定;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胃窦黏膜的COX-2的表达.结果:自然恢复组大鼠均有H pylori定植,其他各组大鼠胃黏膜均未发现H pylori定植;自然恢复组的大鼠表现中度萎缩病变(2.0±0.20分),伴有中度急性、慢性炎症(2.0±0.20分、1.90±0.39分);而H pylori根除联用疗胃煎剂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萎缩病变(1.25±0.44分)轻度改善,伴急性炎症(0.3±0.47分)消退,慢性炎症(1.05±0.22分)轻度改善,差异显著(P<0.05);H pylori根除与麦滋林组胃窦黏膜层萎缩病理积分为2.0±0.43分,较自然恢复组无明显差异,但急性炎症消退,慢性炎症无改善.单纯H pylori根除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萎缩病变和慢性炎症未见改善,但活动性炎症消退;单纯根除H pylori组、根除H pylori与联用疗胃煎剂组、H pylori根除与麦滋林组、自然恢复组COX-2表达率分别为14.0±3.7%、10.0±3.8%、13.0±4.0%、19.0±10.2%,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胃窦黏膜COX-2表达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H 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根除H pylori可明显降低COX-2表达,明显改善急性炎症,但对慢性病变尤其萎缩病变无明显影响.根除H pylori的基础上应用疗胃煎剂治疗12 wk有较好的疗效.
目的:探讨HSP70对心理应激导致的胃黏膜细胞凋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野生型小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6),热应激组(n=18),心理应激组(n=18),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n=18),分别不给予任何实验应激,给予热应激,心理应激,以及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用免疫组化和TUNEL法分别在1,2,3 mo时段对胃黏膜细胞凋亡率和HSP70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比较同一时段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并探讨HSP70表达与胃黏膜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1 mo时段,胃黏膜细胞凋亡发生率在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热应激组,心理应激组,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分别为0.5±0.4%,0.5±0.8%,1.3±1.2%,0.9±1.3%,F=0.706,P=0.561>0.05).在2 mo时段心理应激组胃黏膜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7±1.9%vs1.3±1.4%,P=0.017<0.05),热应激组(3.7±1.9%vs 1.2±1.6%,P=0.010<0.05),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3.7±1.9%vs1.3±1.1%,P=0.012<0.05).3 mo时段心理应激组胃黏膜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1±3.9%vs1.0±1.1%,P=0.025<0.05),热应激组(4.1±3.9%vs0.4±0.7%,P=0.009<0.05),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4.1±3.9%ys 1.4±1.5%,P=0.046<0.05).在1 mo时段,热应激组,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HSP70表达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64±11%vs20±11%,P=0.00<0.05,72±6%vs20±11%,P=0.00<0.05)和心理应激组(64±11%vs 34±15%,P=0.00<0.05,72±6%vs34±15%,P=0.00<0.05).在2mo时段,热应激组,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HSP70表达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84±13%vs25±15%,P=0.00<0.05,87±7%vs25±15%,P=0.00<0.05)和心理应激组(84±13%vs46±30%,P=0.02<0.05,87±7%vs46±30%,P=0.01<0.05).在3 mo时段,热应激组,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HSP70表达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61±16%vs16±9%,P=0.02<0.05,65±29%vs16±9%,P=0.01<0.05)和心理应激组(61±16%vs33±29%,P=0.09<0.05,65±29%vs33±29%,P=0.046<0.05).HSP70表达率与胃黏膜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r=-0.320,P=0.008).结论:慢性心理应激使胃黏膜细胞凋亡发生率增加,HSP70可以降低胃黏膜细胞凋亡发生率,在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和胰腺癌组织中E-钙黏附素(E-Cad)和β-连环素(β-Cat)异常表达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长海医院2001-01/2003-12间外科切除和同期尸检的156例胰腺标本,并构建了组织芯片,其中含有129灶PanIN-1A,104灶PanIN-1B,22灶PanIN-2,11灶PanIN-3和121例导管腺癌和相应癌旁组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上述病变组织中E-Cad和β-Cat的表达变化,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导管腺癌中E-Cad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PanINs和正常导管(64.5%,32.3%,0%),且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神经浸润密切相关(P<0.05).PanINs和导管腺癌中E-Cad胞质表达较正常导管明显增加.β-Cat的异常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和神经浸润有明显相关性(P<0.05).高级别PanINs和导管腺癌中β-Cat胞质和胞核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PanINs和正常导管(P<0.05).PanINs和导管腺癌中E-Cad和β-Cat表达间呈正相关性(P<0.01,P<0.05).结论:胰腺癌和PanINs中E-Cad和β-Cat的异常改变提示他们不仅与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关,而且也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mRNA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3例HCC标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CC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PA mRNA的表达,并与HCC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HCC中有16例癌组织HPA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8.5%,显著高于癌周肝组织和对照肝组织(P<0.01).HCC癌组织HPA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包膜形成、AFP水平、HBsAg状态及肝硬化无关,而与肿瘤转移复发有关.高转移复发倾向组癌组织HPA表达阳性率(71.4%,10/14)显著高于低转移复发倾向组(31.6%,6/19)(P<0.05).术后随访转移复发者HPA表达阳性率(78.6%,11/14)显著高于无转移复发者(21.4%,3/14)(P<0.01).此外,HPA mRNA表达多见于分化较差(P<0.05)、TNM分期较晚(P<0.05)的患者.结论:HCC有较高的HPA mRNA表达率,HPA阳性者术后转移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可作为HCC转移活性的可靠标志之一.
目的:比较不同大肠癌细胞Fas受体及其下游通路抑制因子FLIP的表达差异,探讨Fas、FLIP对大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Fas表达率,半定量RT-PCR法测定FLIPmRNA的水平,并采用Annexin V法评价细胞对Fas介导的凋亡的敏感性.结果:大肠癌细胞表面Fas表达率不同,其中HT-29细胞的表达率为42.46±4.32%,明显高于其他3株细胞.SW620和HT-29细胞FLIP mRNA含量较高,Colo205居中,Lovo则呈阴性;且相对于任何一株FLIP表达阳性的细胞,FLIPL的表达水平均高于FLIPs.给予凋亡诱导型抗Fas抗体(CH-11)刺激后,4株大肠癌细胞凋亡敏感性均较低.结论:不同的大肠癌细胞株可能通过不同途径逃避Fas介导的凋亡,其中包括下调Fas的表达和上调FLIP的含量.
目的:探讨DPC4基因的突变是否仅仅发生在结肠癌变过程的晚期.方法: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102例经石蜡包埋固定的结肠肿瘤标本,所有标本被分为5期:Ⅰ期(腺瘤,36例);Ⅱ期(黏膜下癌,8例);Ⅲ期(不伴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癌,11例),Ⅳ期(伴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癌,25例);Ⅴ期(伴远处器官、组织转移的浸润性癌,22例).结果:DPC4蛋白缺失表达率在结肠腺瘤为5.5%(2/36),在结肠癌中为27%(18/66),其中在结肠癌Ⅱ期中为12.5%(1/8);在Ⅲ期中为9%(1/11);在Ⅳ期中为36%(9/25);在Ⅴ期中为32%(7/22).结肠癌和结肠腺瘤的DPC4蛋白缺失表达率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Ⅱ期和Ⅲ期结肠癌的DPC4蛋白缺失率与Ⅳ期和Ⅴ期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DPC4蛋白缺失表达率随着结肠癌的进展而增加,DPC4基因的突变发生在结肠组织癌变过程的晚期.如果结肠组织标本中存在DPC4基因突变,意味该组织可能已恶性变.这将有助于增加对结肠癌的预见性.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直肠癌旁移行黏膜中的表达情况,为保肛手术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黏液组化方法确定各种组织类型直肠癌旁移行黏膜的分布规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直肠癌旁移行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直肠癌旁移行黏膜范围,在黏液癌(平均7.83 cm)明显大于乳头状癌及管状腺癌(P<0.01),在Dukes C期(平均5.61 cm)明显大于DukesA、B期(P<0.05).正常黏膜(NM)、移行黏膜(TM)、非典型增生及癌组织中均有survival基因产物表达,由正常直肠黏膜到癌组织表达率逐渐增加,四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移行黏膜(TM)、非典型增生及癌组织中就存在survivin基因表达上调:在黏液癌及Dukes C期直肠癌旁移行黏膜范围明显增宽,提示对低位黏液癌及Dukes C期直肠癌保肛手术应慎重.
目的:探讨大肠肿瘤组织中MUC5AC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10例正常大肠黏膜及60例大肠肿瘤石蜡包埋标本中MUC5AC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正常大肠黏膜几乎不表达MUC5AC蛋白.肿瘤组织中MUC5AC的总阳性率为46.67%(28/60),其中,大肠腺瘤(100%,10/10)与印戒细胞癌(70%,7/10)中表达率较高,与高、中、低分化的腺癌及黏液腺癌相比,MUC5AC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UC5AC表达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大肠肿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p5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51例胰腺导管癌和11例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的COX-2和p5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51例胰腺导管癌中COX-2和p5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74.5%和60.8%;二者在11例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中均未发现阳性表达.COX-2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2,0.036),而与组织学分级关系不大(P=0.152);p5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35),而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关系不大(P=0.131,0.078);COX-2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密切相关(r=452,P=0.001).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部位均无关.结论:COX-2和p53的协同作用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4+细胞早期活化抗原分子表达、炎症因子生成和吞噬能力.方法:采用四色荧光分析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对照人群(1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11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14+细胞率和CD14抗原量;并行CD14设门,检测CD14+细胞前向角(FSC)、侧向角(SSC)值、细胞早期活化抗原(CD69)的表达率、TNF-α表达率、细胞内TNF-α水平、细胞吞噬率及吞噬力.结果:HB组CD14+细胞SSC值高于对照组(P<0.01);HB组和对照组间外周血CD14+细胞比例、CD14抗原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差别,抗原水平与CD14+细胞率呈正相关;HB组CD14/CD69双表达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HB组CD14/TNF-α+(细胞内)双染细胞与对照组间无差别,HB组CD14+细胞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对照组TNF-α+细胞率与细胞颗粒度呈正相关,与CD14/69双表达并发生吞噬细胞率一致.HB组CD69/CD14双阳性细胞荧光球吞噬率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HBV组CD14+细胞荧光球吞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吞噬力低于对照组(P<0.05),荧光微球吞噬率与CD14抗原表达的量负相关;CD14+细胞SSC,TNF-α+细胞率同CD14抗原表达的量也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存在过度活化CD14+单核细胞,细胞吞噬力弱、胞内TNF-α生成增多.
目的:探讨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纺锤体组装关卡hsMAD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了hsMAD2在39例HCC组织、26例肝硬化组织和3例HCC细胞系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了其阳性率与HCC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59%(23/39)的HCC组织表达hsMAD2,而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为100%(15/15);肝硬化为92%(24/26),3例HCC细胞系均未见表达.hsMAD2在HCC中表达率与HCC病理分级无关,而在癌组织与癌旁肝组织(χ2=6.888,P<0.01)、肝硬化组织(χ2=8.656,P<0.01)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hsMAD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相对于癌旁肝组织和肝硬化组织显著降低,提示该蛋白的表达可能与早期HCC发生相关.
目的:研究PTTG和c-myc基因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DNA-RNA)技术与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6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PTTG mRNA和PTTG蛋白及c-mycmRNA和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PTTG mRNA和PTTG蛋白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小巢状或散在分布,在胞质内呈全浆型、膜下型表达.PTTG mRNA和PTTG蛋白在HCC中表达率分别为72.1%(44/61)和78.7%(48/61),在癌旁肝组织中分别为93.4%(57/61)和91.8%(56/61),在HCC中表达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P<0.005,P<0.05).相关性检验显示癌及癌旁PTTG基因表达与c-myc基因表达呈正相关(P<0.005).结论:PTTG基因过度表达参与了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度表达的PTTG可能通过激活癌基因c-myc来参与肝细胞恶性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目的:检测α-连接素在胃癌及癌前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及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3例胃癌、44例异型增生、25例肠化生、28例萎缩性胃炎石蜡标本的α-连接素表达水平.结果:肠化生以及对照组胃黏膜均保留正常的细胞膜染色;萎缩性胃炎组仅有1例异常染色.α-连接素在胃癌异常表达率为76%;异型增生为43%.BorrmannⅢ型和BorrmannⅣ型α-连接素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Borrmann I型和BorrmannⅡ型(P<0.01).α-连接素在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78%、79%和91%,显著高于乳头状腺癌(47%)(P<0.01).α-连接素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8%(73/108)和95%(38/40),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α-连接素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分别P>0.05).α-连接素正常表达患者并未显示生存优势.结论:胃癌组织广泛存在α-连接素表达异常,且异常表达与分化程度差密切相关,α-连接素表达异常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目的:细胞黏附功能下降在上皮型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E-钙黏蛋白是重要的黏附分子我们检测E-钙黏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3例胃癌、44例异型增生、25例肠化生、28例萎缩性胃炎石蜡标本的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以及对照组胃黏膜均保留正常的细胞膜染色.E-钙黏蛋白在胃癌异常表达率为46%,异型增生为36%,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E-钙黏蛋白表达正常.BorrmannⅢ型和BorrnannⅣ型E-钙黏蛋白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Borrmann Ⅰ型和BorrmannⅡ型(P<0.01).E-钙黏蛋白在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44%、54%和73%,显著高于乳头状腺癌(19%)(P<0.05).E-钙黏蛋白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33%(36/108)和73%(29/40),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E-钙黏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分别P>0.05).结论:胃癌存在E-钙黏蛋白表达异常,E-钙黏蛋白表达异常与胃癌组织学发生密切相关,E-Cad表达异常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目的:观察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和nm23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98例胃癌组织中FHIT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FHIT和nm23在胃癌中表达率分别为38.8%(38/98)和33%(28/87).FHIT蛋白的缺失在胃癌中占62.1%.胃癌中FHIT的缺失与组织学类型,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临床病理分期愈晚,FHIT蛋白表达缺失率愈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nm23蛋白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缺失是频发事件,FHIT可能是胃癌发生中重要的侯选抑癌基因.FHIT及nm23基因编码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可能共同起作用,可作为临床预测转移及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
目的:探索酪氨酸激酶Syk(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生成及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RT-PCR检测胃癌组织、正常胃组织61例Syk mRNA,p53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yk的表达.结果:所有正常胃组织都有Syk基因的表达,而61例胃癌组织中只有14例表达,正常胃组织Syk基因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x2=72.3,P<0.05),且胃癌组织中SykmRNA含量比正常胃组织显著降低(t=2.1,P<0.05).31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3例有Syk基因表达,3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有11例检测到Syk mRNA的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Syk mRNA的表达率和表达水平显著降低(x2=4.85,P<0.05),且Syk mRNA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x2=22.03,P<0.05).结论:Syk基因的表达缺失与胃癌的生长及转移相关,呈p53依赖性.
目的:探讨β-catenin(p连环素)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其与癌基因eyelinDl和C-myc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owervisionTM二步法,检测25名正常人大肠黏膜,42例大肠腺瘤和58例大肠癌组织β-catenin,cyclinDl和C-myc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肠黏膜β-catenin胞膜阳性表达,cyclinDl和C-myc阴性.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β-catenin呈胞质和/或胞核异位表达,大肠癌异位表达率为65.5%,显著高于大肠腺瘤(42.9%,P<0.05).大肠癌cycbnDl和C-myc阳性率分别为74.1%、70.7%,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45.2%,33.3%;P均<0.01).大肠癌中pcatenin与cycunDl和C-myc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32,O.57;P<O.05,P<0.01).结论:β-catenin异位表达可能是原癌基因cyclinDl和C-myc激活的原因之一,并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COX-2在大肠肿瘤不同发展阶段的表达,研究COX-2的表达与大肠肿瘤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研究了76例外科手术切除的原发性大肠癌石蜡标本(早期大肠癌32例,进展期大肠癌44例)、33例大肠腺瘤、18例正常大肠黏膜活检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采用K-M半参数法和Cox模型分析COX-2蛋白的表达与进展期大肠癌预后的关系.结果:依表达程度由(-)至(++)四级计算,COX-2的表达率在正常结肠黏膜中分别为83.3%,16.7%,0%,0%;在结肠腺瘤中分别为12.1%,42.4%,36.4%,9.1%;早期结肠癌中分别为6.3%,28.1%,46.9%,18.7%;在进展期结肠癌中分别为6.8%,20.5%,18.2%,54.5%.除腺瘤组与早期癌组中COX-2的表达率无差别外,其余两两之间COX-2的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存分析显示,COX-2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的生存曲线有显著性差异(P<0.05).Cox模型中单因素分析显示COX-2表达的死亡风险比为2.66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OX-2表达是与进展期大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OX-2的表达在由正常大肠黏膜至大肠腺瘤和早期癌至进展期大肠癌发展过程中呈上调趋势COX-2的表达是一种影响进展期大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胃疾病胃蛋白酶原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18例胃黏膜标本中胃蛋白酶原C的表达情况;采用HE染色、ELISA及PCR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Hpylori阳性组浅表性生胃炎胃蛋白酶原C抗原的过表达率高于Hpylori阴性组(P<0.05,X2=0.032,28/33vs15/25),Hpylori阳性组萎缩性胃炎胃蛋白酶原C的表达率低于Hpylori阴性组(P<0.01,X2=0.003 4/61 vs9/30),Hpylori阳性组的异型增生和胃癌胃蛋白酶原C的表达率与Hpylori阴性组相比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蛋白酶原C的表达密切相关,在胃黏膜炎症中胃蛋白酶原C的表达增加;在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胃蛋白酶原C的表达降低.
老年人乳腺癌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征.老年乳腺癌患者具有的侵袭性低、高分化等临床特点,与其较高的雌激素受体(ER)表达率和较低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表达率具有相关性[1-3].为探讨老年人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106例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Survivin属于凋亡抑制蛋白(IAP)基因家族中的新成员,在多数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但不表达于终末分化组织[1].该基因在肺癌组织的表达率达72%[2],且具有抗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的双重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已证实[3]: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能有效抑制肺癌细胞株NCI-H446 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诱导凋亡,抑制细胞生长.顺铂是目前治疗肺癌最常用的一线化疗药,但因严重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限制了它的应用.如何提高顺铂抗癌效果、减少耐药和毒副作用是改善肺癌预后的关键之一.本研究合成Survivin ASODN,转染人肺癌细胞株NCIH446,并与顺铂联用,观察其抗癌效果,为肺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