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中,明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在那个朝代里,有好些本是相对立的东西,却都能平安地裹在一个叫做明朝的大袍子里相安共容.明朝皇帝的龙椅安稳之后,便将宋朝时"格物"出来的新儒学——理学奉为独尊之位.明永乐年间饶州儒士朱季友给"周、程、张、朱之学"提了一点不同意见,算是学术上的商榷,明成祖知道后龙颜大怒,下旨"命有司声罪杖遣,悉焚其著书,曰:'无误后人."朱棣的这一句话便开了明清两朝以程朱理学禁黜异端的先河,从此理学成了唯一的学问,其他都成为异端邪说而受到查禁(《禁书·文字狱》,王彬著,中国工人出版社).而明朝的科举"考试大纲"规定得更是严格,必须从朱熹所编定的"四书"中出题,对其理解和运用也必须遵循程朱的注疏.
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的7月11日,郑和率船队从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200多艘巍峨如山风帆高张的战船,载着2.7万多名意气风发的水手,开始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