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发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政府对听障儿童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在出生后不久即能得到及时发现、诊断和干预.但这只是听障儿童成功康复的第一步,因为它只是让听障儿童有机会去聆听声音.听力康复的最终目标是让听障儿童能像健听儿童一样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复杂环境中自如地与人沟通交流,要实现这一步必须在听力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后,定期随访听觉言语发育情况,制订科学的个体化听觉言语康复计划,并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指导康复[1].
处于言语发育期的儿童,听力损伤将直接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是不可治愈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可以进行有效的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为听障儿童带来了福音.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与人耳的功能仍有差距,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还需要接受专业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不可以忽略FM无线调频系统,它可以帮助听障儿童听得更清楚,听障儿童只有在"听清楚"的基础上,才能"说明白".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于2008年开始为在训聋儿提供FM无线调频系统服务,笔者通过临床使用及文献学习,对该系统有了进一步了解,现介绍如下.
听力损失严重影响社交能力.对听障人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康复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已经不断完善,对听障儿童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是对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儿的早期治疗即人工耳蜗植入及康复却任重而道远.如何更好地提高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听觉言语康复疗效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就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听觉言语康复方法、康复疗效评估方法、影响因素及目前存在问题和展望作出如下综述.
目的 探讨语后聋儿童及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CI)后听觉言语效果及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变化.方法 在受试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月、3月、6月、9月、12月时,运用听阈(T)、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言语识别率(WRS)等指标对其听觉功能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分别观察儿童(n=23)、成人(n=20)及两者总体(n=43)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听力植入体儿童家庭生活质量(CuHIQol)问卷及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分别对儿童及成人术前、术后12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 术后1年内儿童(n=23)、成人(n=20)及两者总体(n=43)的T值均随时间逐渐降低,CAP、SIR、WRS值均随时间逐渐升高,不同时段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T、CAP、SIR、WRS值在术后1-6月变化快速,6-12月变化缓慢;术后12月的CuHIQol及NCIQ各领域得分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语后聋儿童及成人术后听觉言语功能及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因人工耳蜗的植入得到明显改善,语后聋儿童及成人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合适人选.
目的:分析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LVAS患者(LVAS组)的临床资料,另选择临床资料相匹配37例耳蜗结构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评估其言语识别率、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结果①37例LVAS患者术中有5例(5耳)出现严重井喷,20例(20耳)耳蜗钻孔后出现外淋巴液不同程度波动,对照组均未出现“井喷”现象;两组电极均成功植入;两组术后均无面瘫、脑脊液漏、脑膜炎等并发症;②开机调试时两组电极阻抗值、电极反应阈值(T值)及最大舒适阈值(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9、12个月两组的言语识别率、CAP、SIR评分均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在相同的康复时间段,两组之间各项康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中发生“井喷”与未发生“井喷”的LVAS患者之间术后康复效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可作为LVAS患者听觉康复的手段,其听觉康复效果与内耳发育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接近。
儿童时期是听觉-言语-语言能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期的言语发育尤为关键[1,2].听障幼儿言语语言的成功康复需要早期干预.普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开展、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各种早期干预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推广,使听障幼儿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成为可能.言语测听在听障幼儿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过程中的作用重大,是其他临床听力学测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尤其对于听障幼儿,由于其认知能力受限、配合困难等因素的影响,特殊的言语测听更为重要,可以说是评估其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必须的手段之一[3,4].
随着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技术的发展和低龄儿童听力诊断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许多助听器选配无效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多导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是一种新选择,它使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重获了听力[1],同时也推进了世界各国对本民族儿童听觉言语发育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