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发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政府对听障儿童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在出生后不久即能得到及时发现、诊断和干预.但这只是听障儿童成功康复的第一步,因为它只是让听障儿童有机会去聆听声音.听力康复的最终目标是让听障儿童能像健听儿童一样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复杂环境中自如地与人沟通交流,要实现这一步必须在听力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后,定期随访听觉言语发育情况,制订科学的个体化听觉言语康复计划,并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指导康复[1].
在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保健专家组的指导下,由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具体承办了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11年度第四季度的学术活动.在聋康中心孙喜斌教授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组织下,使得这次学术活动顺利举行,与会者一致反应收获很大.会议由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听力门诊部主任韩睿主持.活动的主题是"听障儿童听觉康复效果评估及影响因素".本次研讨会分四个专题进行讨论,分别是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心理康复效果评估、言语评估材料新进展、普通话儿童词汇相邻性词表的研发.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各位代表,除了北京市六家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和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代表外,还有来自北京朝阳医院、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的听力学专家及教授.该活动受到了大家广泛关注和支持.
目的 通过探讨手机语音识别技术对构音正常儿童声母发音的识别率,研究目前较为常见的手机语音识别软件对声母识别效果,为探索语音识别软件在构音障碍儿童语音评估和矫正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方法 应用基于手机iOS系统的两种语音识别软件(XF@和WX@)对31例构音正常的儿童进行语音评估,计算识别率,运用SPSS 19.0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语音识别软件的识别率.将目标音根据发音方式与发音部位分类,运用多个率卡方检验与Scheffe可信区间法筛识别率较低的发音类型.结果 WX@语音识别率为(86.84±3.90)%、XF@语音识别率(89.01±4.00)%,经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种识别软件的识别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据发音方式分类,不同声母的识别率存在显著差异,送气塞擦音识别率(82.88%)低于其他部分发音.根据发音部位分类,不同声母的识别率亦存在差异,舌尖前音(92.56%)与舌尖后音(95.15%)低于其他部分发音.结论 不同手机语音识别软件与发音类型对构音正常儿童声母发音的识别率有影响.本研究结果对语音识别技术在语音评估及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依据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