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鼓室内灌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2010年1月~2013年3月我科对99例重度以上SD患者分别给予全身或鼓室内注射激素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SD患者99例;男52例,女47例;年龄32~68岁,平均47岁;均为单耳发病;重度聋73例,极度聋26例;声导抗和头颅CT均显示正常;发病到治疗时间间隔10d以内.用0.5、1.0、2.0 kHz的平均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评估听力损失程度.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突发性聋诊断标准[1],未经其他治疗.通过耳镜检查、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耳声发射和内耳MRI检查,排除中耳病变、内耳畸形和蜗后占位性病变.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耳后注射组34例及全身静脉给药组(对照组)36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听阈、是否伴有耳鸣、眩晕等因素进行比较.全部患者对自主选择的治疗方案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方案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突发性聋按照中华医学会的定义是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 HL以上[1].所以突发性聋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数以百计的病因引起的一种症状.
突发性聋伴耳鸣的发病率较高,多数耳鸣患者可伴情绪紧张和疲劳[1],这成为众多临床医师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耳鸣作为一种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有效的检测手段.国外应用于评价耳鸣的最常用量表主要有耳鸣残疾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本研究旨在观察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THI和VAS相关性,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为量表应用于突发性聋伴耳鸣的评估做初步工作.
突发性聋(sudden senserineural hearing loss,SSHL)是以听力突然下降为特点的耳科急性疾病,是一种在耳鼻咽喉科临床非常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可能导致听力永久损害的疾病.虽然依据其发病特点做出临床诊断不难,但对于突发性聋的诊断标准目前还存在争议,在治疗方案选择和临床用药上还有一些随意性.为了规范这种耳科急症的临床诊疗工作,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试图对复杂的临床问题进行梳理,探讨一种符合科学规律的临床诊断和用药原则.
妊娠期突发性聋是妊娠期发生的突发性听力下降,临床相对少见,目前认为其可能是由于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耳蜗微循环障碍所致,虽然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但相关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关于雌激素对听力影响方面的研究有值得临床医师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突发性聋是一种以急剧发展的感音神经性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60岁以上发生突发性聋的患者中部分患有老年性聋、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疾病,临床在提供耳科专科护理同时,针对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实施综合护理及心理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儿童突发性聋虽然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听力损失较重,临床预后较成人差,对患儿身心发育有一定影响,尤其双耳同时患病者更为明显.有关儿童突发性聋的临床报道较少,约有半数可追查到病因或诱因,其中病毒感染和解剖结构异常占很大比例,提示临床应该重视病因学研究,特别是先天解剖发育异常者.头颅和颞骨CT以及MRI在儿童突发性聋病因、治疗方案的确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突发性聋是耳鼻咽喉科一种常见急症,发病率正呈逐年增长趋势,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内听动脉血栓引起突发性聋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突发性聋临床特点做比较,发现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特异性,有助于早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疗效.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听动脉血栓引起突发性聋的解剖、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1 概述突发性聋是指突然发生的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单侧发病,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1,2].突发性聋的年发病率约为5~20/10万人,秋季发生率较其他季节高.我国一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年龄较大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41~60岁年龄段多发,且该病发生有一定节律性,以晨起发病多见.
1 概述突发性聋是指突然发生的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单侧发病,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1,2].突发性聋的年发病率约为5~20/10万人,秋季发生率较其他季节高.我国一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年龄较大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41~60岁年龄段多发,且该病发生有一定节律性,以晨起发病多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临的竞争和生存压力逐渐增大,突发性聋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致聋后果较严重,因此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