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远古起,佤族世居于澜沧与萨尔温江之间,处怒山南段,因山隔雾障,少平坝,称阿佤山区.普列汉诺夫说:“图腾崇拜的特点就是相信人们的某一种血缘联合体与动物的某一种之间存在血缘关系.”佤族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民族,其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等,其对象有很多,但受先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较大,均与种植业有关,如木鼓、牛、谷子、老鼠、老鹰、鸟、蛇等动植物,是佤族的原始图腾,自然力神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阿佤山仍然有遗存.为了揭开佤族的神秘面纱,笔者前不久走进云南临沧佤乡……
阴阳的原始含义:1自然崇拜:阴阳发端于初民的自然崇拜.阴阳概念的最早提出,其原来含义是很朴素的,不过是指日光的向背而已.如<吕氏春秋·重已篇>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是说房舍宽大则能遮阳,阴凉就多;地势高而无遮拦,阳光得以充分照射,阳热就多.进而认为,凡是向阳光或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即为阳;凡是背阳光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则为阴.所以,<说文>注释说:"阴阁也.";"阳,高明也."可见,阴阳的最初理解,仅是阳光多少的直观认识而已.古人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不断接触到日往月来、白天黑夜、晴天阴天等两极现象的对比和影响,而且古人的作息规律又完全受着日出日入的支配,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日掌阳,月管阴"(<管子·四时篇>),日出则阳光灿烂,日没月出则黑夜来临,因而便自然地产生了阴与阳两个概念,形成了正与反两个方面的感性认识.在"阴暗"、"阳明"、"阳奉阴违"、"阳儒阴释"等词汇中,"阴阳"二字仍然保留着这一原始含义,是一组与明暗、隐显有关的词汇.
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宗教,在民俗学和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称之为"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人类的普遍信仰.当时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十分低下,他们一方面要依靠经验去战胜自然力,以求得生存;另一方面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他们对自然界所发生的许多现象,诸如风雨、雷电、日月、星辰、死亡、生育等自然现象不理解,总以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着,人们对此不可抗拒.于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便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