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骨折脱位时由于颈椎的中后柱遭到破坏而造成颈椎不稳,在行手术复位、减压的同时应行内固定.近年来随着对颈椎解剖的深入研究以及置钉技术的不断提高,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2002年8月至2004年6月我们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骨科手术新技术的开展以及术式的改进不仅对手术配合、麻醉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手术体位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以前不常用的俯卧体位现在已成为脊柱手术的常用体位.俯卧位虽然是一种便于手术操作的被动体位,但易给患者增加潜在的危险.舒适的体位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手术野暴露充分、手术医师操作顺利;体位摆放不当则不仅影响术者的操作,而且患者术后常会出现皮肤、神经、眼部压伤及呼吸道的扭曲、压迫等并发症.现将我院2009年50例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体位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目的:探究并分析脊柱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体位护理措施,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10例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性常规护理和针对性体位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无椎弓根螺钉相关神经、血管并发症,也无螺钉松动、断钉等状况,有效率为96.3%(53/55),明显高于对照组69.1%(38/5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良好的手术体位能使患者术中维持呼吸通畅、循环稳定,手术野充分暴露,减少并发症,有效提高临床效果。
通过对100例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患者的体位(俯卧位)护理,作者认为良好的手术体位能使患者术中维持呼吸通畅、循环稳定,使手术野暴露充分,可以避免因体位压迫而增加术中出血及压疮。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与剥离竖脊肌入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观察组( n=25 )和剥离竖脊肌入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对照组( n=25 ). 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了解其椎体高度的恢复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更佳(P<0.05). 但手术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结论:与剥离竖脊肌入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相比,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椎体高度的恢复,改善预后.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疗效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的植骨方法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骨外科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共6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住院病人,比较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板间植骨和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的术后即时及随访的临床效果,并根据影像学、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64例病人术后随访12个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后凸成角丢失少,内固定失效率低,与椎板间植骨组和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能即时增加椎体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有效纠正椎体畸形,减少椎体再压缩及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杆等并发症,使患者早期活动,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预防矫正丢失的有效方法.
随着脊柱外科手术的发展和普及,很多基层医院都开展了椎弓根钉固定术,该技术的关键是螺钉的准确置入.为找到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法,本文对三种置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经椎弓根固定为三维立体内固定方式,具有三柱固定的优越稳定性,在胸腰椎疾患中已有广泛应用.鉴于颈椎椎弓根的解剖结构特点和复杂的毗邻关系,行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术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