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0年,咳嗽、咯痰、胸闷、气短2月于1999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时病人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咯痰等症状;查体:体温36.5℃,水冲脉,脉搏94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50/50 mm?Hg,双肺底部可闻及细湿NFDA1音,心尖搏动范围弥散,中心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外1 cm,呈抬举性心尖搏动,为及细震颤,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率94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Ⅱ~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和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第一、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哈气样杂音,余无特殊.因患者年龄大,外科会诊要求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情况,病人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抗心衰治疗病情稳定后,于11月10日行冠造,术中见左冠正常,右冠显影较淡无明显狭窄,圆锥支显影清晰示导管超选择进入圆锥支,并见造影剂在心肌内滞留,拔出右冠导管,数秒钟后病人突然意识不清,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给予300瓦秒除颤2次,并心外按压,人工呼吸,经抢救病人心电恢复窦性心律,神志恢复.
患者男,53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疼痛6 h入院.疼痛呈压榨性,向左肩背放射,伴大汗、恶心.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17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未正规治疗.查体:血压120/70 mm 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心电图:Ⅱ、Ⅲ、aVF、V1、V2、V3、V4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1~3 mm.化验心肌酶谱:肌酸激酶874 IU/L,肌酸激酶同工酶89 IU/L.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前壁、下壁),高血压2级.入院后行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左主干正常;左前降支(LAD)于近中段完全闭塞(图1),LAD发出即轻度囊性扩张,于近段约在肺动脉瓣水平发出左圆锥支,左圆锥支内径约2 mm,约2 cm后呈丛状分布至肺动脉漏斗部,并与肺动脉相通(图1),于瘘口可见到造影剂随心搏流出,第一对角支(D1)及左圆锥支几乎同时发出,D1相对粗大.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RCA)未见严重狭窄,RCA发出右圆锥支亦呈丛状分布也与肺动脉相通(图2).结论:前降支完全闭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血管,双支冠状动脉瘘(LAD,RCA分别通过圆锥支与肺动脉相通).行LAD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置入支架1枚,远端血流TIMI 3级(图3),手术成功,无并发症.梗死后2周行胸片及心脏彩超检查示无肺动脉高压表现.
患者男性,53岁.5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在我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左主干及前降支未见异常,回旋支远端30%~40%狭窄,右冠状动脉(右冠)近段100%闭塞.遂于右冠近段置入裸支架1枚.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0.1 g、1次/d,培哚普利4 mg、1次/d,美托洛尔12.5mg、2次/d,胸痛未再发作.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对成人右冠状动脉圆锥支进行测量.方法对57例被检查的对象(男40例,女17例)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利用轴位图像和容积再现技术(VRT)对右圆锥支的长度、直径、其起点与邻近的升主动脉壁的垂直距离(C-W间距)、其起点与右冠状动脉起点之间的间距(C-O间距)以及右圆锥支起始段与其起点远段冠状动脉之间的夹角(C-C夹角)进行测量.结果多层螺旋CT可以清楚地显示右冠状动脉圆锥支的起点及走行,结合不同的方法可以对以上数据进行准确的测量.结论多层螺旋CT是显示和测量右冠状动脉圆锥支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