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临床疼痛治疗逐步普及,经静脉自控镇痛技术(PCIA)广泛使用,且所用药物也较多.本文旨在比较吗啡、舒芬太尼和地佐辛用于静脉持续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者按 近年来,"无痛人流"手术(即麻醉镇痛技术施行负压吸宫术)在一些地方逐渐开展起来.该项手术对机构、设备、药品、人员、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手术出现意外的风险较大,个别地方已经出现受术者麻醉意外甚至死亡的情况,严重损害了群众的身心健康.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早已被广泛接受,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如何在施术时提高镇痛技术减轻孕妇的痛苦显得极为重要.2005年5月~2011年5月使用异丙酚作为麻醉药联合阿托品开展无痛人流,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后安全有效的手术补救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目前越来越多的早孕妇女因惧怕疼痛要求无痛人工流产,如何提高人工流产镇痛技术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问题,所以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简便迅速的镇痛方法尤为重要.
我院麻醉科与产科密切合作,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1年8月开展了规范化分娩镇痛技术的临床研究、普及实施、科普宣教、推广应用及宣传等工作.
分娩过程子宫阵发性收缩及胎儿娩出,损伤了子宫及阴道组织,激惹其中的神经末梢产生冲动,沿腰骶丛神经,经脊髓传至大脑感受中枢,从而使产妇有剧烈疼痛的感受,即所谓"产痛".产痛不但给分娩妇女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而且使部分产妇感到恐惧与忧虑,丧失了自然分娩的信心,这已成为剖宫产率逐年升高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各种分娩镇痛技术,提高了阴道分娩的成功率,降低了阴道分娩的并发症,使产科质量大幅度提高.本文着重探讨可活动分娩镇痛.
人工流产是中止早期妊娠的方法之一,手术疼痛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在施术时尽可能减轻疼痛,在人流术中辅以镇痛技术,称为无痛人流.
目的:探讨镇痛技术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人工流产术中镇痛组术中疼痛、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镇痛组无痛效果有效率100%.结论:在人工流产中应用镇痛技术效果确切.
以麻醉为基础的镇痛服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西方国家,最初主要用于控制术后疼痛,后来被应用到各种类型急性疼痛的控制中,因此统称为急性疼痛服务(Acute Pain Service,简称APS)[1].尽管高效的镇痛药物和高科技的镇痛技术不断问世并应用于临床,但仍然有50%~75%[2]的病人术后承受着中度到重度的疼痛.Rawal等[3]认为,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服务组织,而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因此,国外许多专业组织如AHCPR(全美保健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IASP(国际疼痛学会)、ASA(美国麻醉协会)等提出,所有的医院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APS组织.目前在欧美国家的医院已经成立各种APS组织,据此,本文主要对APS组织产生的背景、组织形式、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等内容进行介绍,以期对国内开展APS组织有指导作用.
现代的术后镇痛概念与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包括术前准备,患者参与镇痛方法的选择,常规疼痛评估及使用新型的镇痛装置和技术等多个方面.临床医师应该了解每一种镇痛方法的利弊,运用其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取舍,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1].
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是指为了加快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及缩短住院时间而采取的一系列围手术期多学科技术综合运用措施[1-3],主要包括快速通道麻醉(fast-track anesthesia,FTA)、微创技术(MIS)、最佳镇痛技术及强有力的术后护理(如术后早期进食、运动)等[4-5].FTS是一种新的外科理念,其实质是利用现有手段将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加以改良并重新进行优化、组合.FTS的内容涉及多学科领域,并非外科学的独立分支,而是对传统外科学的重要补充与完善.FTS的宗旨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大的益处和最少的损伤.虽然外科界关于FTS的内涵和延伸仍然存在着分歧,但正是争议和讨论才使得FTS能够不断地被重视以及丰富与发展.
近年来,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A)除用于术后镇痛外,还多用于晚期癌症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我院采用芬太尼经皮下患者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为解决鼻内镜术后换药的疼痛问题,2003年9月-2004年6月,我们对部分在我科接受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采用安定镇痛技术对术腔进行处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有效的镇静、镇痛技术是提高拔牙麻醉质量的首要因素.患者自控镇静术(patient controlled sedation, PCS)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麻醉的一种新的镇静方法.我们对患者自控镇静术在拔牙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探讨PCS技术的应用价值.
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是经硬膜外置管实施的自控镇痛技术.我们将PCEA用于前列腺增生(BPH)术后镇痛治疗,并与哌替啶肌注镇痛进行对比观察,前者效果满意.
目的 探讨镇痛技术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的临床实验方法 ,对我院目前常用的人工流产手术镇痛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等级化比较: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口服米索前列醇组,并设立开放组为单纯口服米索前列醇组.结果 静脉麻醉组镇痛优良率100%;吸入麻醉+口服米索前列醇组镇痛优良率87%;开放组镇痛优良率75%.结论 静脉麻醉的镇痛效果极佳,社会效益好,但成本较高;吸入麻醉的镇痛效果良好,社会效益适中,成本低,可在基层普及推广.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手术"并不是治疗疾病的最终环节,术后镇痛的处理亦是整个治疗中的一个关键部分.自控镇痛技术(patient controlled,analglsia PCA)是应用于临床疼痛治疗的新方法.PCA的特点:①效果好,避免效果不佳及过度镇静的双重危险;②单位时间用药量小,作用迅速,有利于患者离床活动及恢复;③克服个体差异,提高镇痛效果;④患者能自行控制,解除患者顾虑,满足其心理需求.
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恢复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术后镇痛能够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预后.近年来在术后镇痛领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镇痛方法,包括阿片类药物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连续硬膜外镇痛、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等.然而这些镇痛技术均有其不良反应,如阿片类药物可能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等;连续硬膜外镇痛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局部感觉异常.并存在硬膜外血肿及不可逆性神经损伤的风险;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需要特殊的设备,操作失败率较高,同时也存在神经损伤的风险.
手术后切口疼痛被长期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病人自控镇痛技术(PCA)在临床应用后改变了这种观念.PCA提高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疾病康复.但是PCA治疗中管理不善或操作失误影响镇痛效果,严重时可发生并发症.本文拟对病人自控硬膜外(PCEA)镇痛中管理失误的教训进行总结.
人工流产(以下简称人流)是作为计划生育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早已被人们广泛接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及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提升,人们广泛关注人流镇痛技术的实施,力求减轻或消除孕妇的痛苦.
目前在我国虽然有部分医疗机构设立了疼痛科或疼痛诊疗中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以及诊治的范围和所产生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来比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美国早在1951年,DR.BONICA就倡导由麻醉医师发挥其特长--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娴熟的神经阻滞及镇痛技术与外科和内科医师共同开设疼痛诊疗中心.根据BONICA的疼痛诊疗模式应是多学科协作且应遵循"5C"原则,即联系、协作、协调、合作、谦虚.麻醉医师的局部麻醉技术及其对于神经解剖的认识使其成为出色的疼痛治疗医师.
手术是一种有创性的治疗方法,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的感受,还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因此充分有效的术后镇痛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运用药物-心理综合镇痛法已成为术后镇痛的发展趋势[1].本院自1999年以来运用护理程序采取术前访视术后采用自控镇痛技术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应用脊髓刺激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治疗慢性疼痛,最初由C.Norman Shealy等于1967年提出,并首次将刺激电极植入脊髓背柱进行疼痛治疗,获得成功.当初该技术仅应用在某些不适宜手术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从上世纪70年代起,SCS技术迅速发展,而硬膜外永久性埋植脊髓刺激系统的出现,使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在疼痛临床中受到广泛重视.近30多年来,人们对SCS技术的病理生理、适应证、预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使SCS成为当今临床疼痛治疗领域里的一项重要镇痛技术.在全球范围,目前每年有5万以上脊髓电刺激治疗的病例,总有效率约80%.
异常分娩又称难产,主要特征是产程进展缓慢或延长。产程延长会增加分娩期母儿并发症,如宫缩乏力、产程延长、子宫破裂、胎先露下降停滞、胎儿窘迫、死产、新生儿产伤、新生儿窒息等,可直接危及母儿生命。随着手术技术和方式的改进、麻醉与镇痛技术的发展及优质护理工程的推进,剖宫产术成为处理异常分娩的重要手段。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 H S)是产科麻醉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约2%~30%。在高危妊娠患者的剖宫产术中,S H S严重影响母婴的安危。笔者通过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结合术中护理体会,认为正确有效的处理和配合,能明显地降低SHS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A)在我国逐渐普及,已受到麻醉界同仁的认可[1].我院1999年1~9月对全麻下中型以上胸腹手术患者选择性应用经静脉患者自控术后镇痛治疗,并对其中220例患者的镇痛效果、副作用及用药量进行了观察.
随着硬膜外自控镇痛技术的广泛应用,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在妇科手术中使用自控镇痛217例,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妇科手术后自控镇痛的特点,介绍护理体会如下:
目的 对因医学需要如畸胎和计划外怀孕而需要终止妊娠的中期妊娠孕妇,承受着精神和生理上的双重痛苦.本项目探讨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对此类孕妇的临床镇痛效果,减轻此类孕妇的精神和生理痛苦,缓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压力.但应坚定不移地遵循"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甄别和审查应用对象,坚决抵制和杜绝非医学需要和非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方法 选择10 例无禁忌指征,因医学需要而自愿同意进行镇痛终止妊娠的计划生育服务对象,主要为中期妊娠孕妇为观察组,同期选择10 例自愿同意进行传统中期妊娠引产术的计划生育服务对象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疼痛评分,产程时间等作比较,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发现两组的疼痛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而两组的产程,产程生理变化,宫缩强度,宫缩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出血量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表明观察组镇痛效果显著,把因医学需要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而需终止妊娠的中期妊娠孕妇的精神和生理创伤减至最低,缓解了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压力,提高了人口素质和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人性化服务"的宗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对术后无疼痛康复越来越重视.肝外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亦重.自控硬麻外镇痛技术(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FA)作为控制术后疼痛的安全有效方法应用于临床.
术后止痛技术作为手术后的一种特殊服务正在各级医院逐渐展开,尤其是病人自控镇痛技术(PCA)的日益普及,使得术后止痛技术日趋完善.由于术后止痛工作的持续开展,使得一部分手术后的病人不仅脱离了术后疼痛的折磨,改善了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而且阻断了因术后疼痛产生的一系列对病人康复有害的恶性循环,缩短了病程也减少了有关的并发症,最终促进了术后康复,因此深受广大病人和家属的欢迎.为进一步掌握术后止痛的适应症,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手术科室及病人的沟通,减少和避免副作用等问题的解决.笔者对术后止痛的疗效做了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