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4岁,发现右下腹部包块1周。查体:右下腹部一约4cm×5cm大小的质韧包块,不活动。CT检查:L5~S1椎体水平右侧腹膜后腰大肌前方一约4.5cm×5.4cm×5.0cm 大小的囊性低密度灶,密度均匀,CT值10HU,可见薄层包膜显示,右侧腰大肌受压变形,并推压邻近肠管向周边移位,与肠管间隙内有脂肪存在(见图)。CT诊断:右侧腹膜后良性囊性包块,考虑中肾管囊肿。手术所见:右侧腹膜后孤立性囊性包块,质韧,大小约为5.0cm×5.0cm×5.0cm,后缘与腰大肌被膜轻度粘连,可钝性剥离,病理诊断:腹膜后中肾管囊肿。讨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肾管和中小肾管在男性形成睾丸、附睾管和输精管,在女性萎缩,残余部分在盆腔内生殖器和腹膜后形成囊肿,故中肾管囊肿多见于女性。从CT上看,该囊肿系一孤立性病变,压迫腰大肌变形,推压邻近肠管移位,但分界清晰,说明该病变局限于腹膜后,且病史较长,符合先天发育畸型的诊断。因病人较瘦,才偶然扪及,应注意与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等良性囊性疾病相鉴别。
患者女,17岁。因左颈上部无痛性肿物1年入院。1年前因车祸后发现左侧颈部无痛性肿大。口腔外科检查:左侧颈上部触及一约6cm×3cm大小的包块,质软呈囊性感,无明显压痛,活动,边界尚清。超声检查:探头频率7MHz,显示左颈部耳下方见4.8cm×1.9cm大小的囊性低回声区,轮廓完整,边界清晰,后壁回声增强,周围见正常腺体组织。囊肿下方见紧贴之颈外动脉,多普勒示颈外动脉频谱。超声诊断:左侧腮腺囊肿。手术所见:囊肿位于胸锁乳头肌下方,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血管部分粘连,行钝性剥离,完整取下肿物。病理诊断:腮裂囊肿。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眼病,手术仍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我科自2000年以来进行钝性剥离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2种方法治疗,现将2术式疗效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患者,女,38岁.5天前因食欲差来本院检查.胃镜示:距门齿30cm,食管后壁有约0.5cm×2cm的压迹,表面光滑,质软.CT平扫示:两侧胸廓对称,胸壁软组织未见异常,纵隔结构居中,后纵隔气管隆起处可见一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气管受压,双肺野内未见异常密度.强化后示:隆突处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印象:后纵隔气管隆突处占位,性质待定.临床以纵隔占位,食管平滑肌瘤可能性大收住院.患者自患病以来,无发热、吞咽困难,无胸闷气短,精神、食欲可,其他检查也未见异常.全麻下开胸探查,食管中段右侧壁肌层可见约4cm×3cm×2cm的肿物,表面光滑,质软,呈囊性,分离肌层,将囊肿钝性剥离,无伤食管粘膜.囊肿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约20ml.
目的 评价钝性剥离治疗跖疣的疗效并与液氮冷冻疗法进行比较.方法 将150例病人(共2312个跖疣)分为2组,分别予以钝性剥离(79例,1185个跖疣)和液氮冷冻(71例,1127个跖疣).结果 2组治愈显效率分别为85.99%和59.8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5,P<0.01).结论 钝性剥离治疗跖疣简便安全有效.
患者女,52岁,以"自幼鼻堵、张口呼吸"为主诉第3次入院治疗.曾于1969年行鼻咽闭锁切开黏膜钝性剥离置硅胶管扩张,术后5个月取出硅胶管,取出后1个月再闭锁.
1980~2001年,我们对先天性幽门肥厚患儿采用只将幽门区浆膜切开,其下环形肌肉用刀柄钝性剥离的方法,治疗18例,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甲状腺良性肿物包括甲状腺肿,临床上多采取沿肿物包膜外逐一钳夹、切断、结扎甲状腺组织的锐性切除方法,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我院自2000年~2010年共收治1488例,均采取沿包膜外钝性分离,甲状腺缝所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2例,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在假体隆乳手术中,钝性剥离胸大肌后间隙时使用肿胀液有易剥离、出血少的作用[1].自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笔者使用肿胀液为80例患者行假体隆乳术,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80例,年龄18~50岁.未婚者34例,已婚者46例(已孕者30例).乳房过小者66例,乳房轻中度下垂者14例.假体容积160~220ml.
甲状腺良性肿物包括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多采取沿肿物包膜外逐一钳夹、切断、结扎甲状腺组织的锐性切除方法,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我院自1989年~1999年共收治1488例,均采取沿包膜外钝性分离,甲状腺缝扎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2例,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自2001年9月~2002年10月,我科采用钝性剥离手术,治疗多发性荨常疣,临床观察取得明显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病例介绍患者王某,26岁.因孕39+3周,腹坠痛一天,于2000年12月2日入院.查体:孕足月腹形,头位,可触及不规律宫缩,胎心正常.肛诊:宫颈消失60%,宫口开大1.5 cm,骨盆正常.B超提示单胎、头位、脐带绕颈,双顶颈9.2 cm.患者入院后正常待产.动产后因"胎儿宫内窘迫"急诊行部宫产术,取一男性活婴,重3450g,发育正常.术中见胎盘附着于子官前壁,探查宫腔时,于胎盘附着面近中心处可触及一粘膜下肌瘤约6 cm×5 cm,基底较宽.立即行钝性剥离,剔出整个瘤体.创面以2号肠线"8"字缝扎2针,查创面无活动性出血,余下按剖宫产常规施术.术后子宫收缩较好,阴道流血少量.7天伤口一期愈合出院.病理检查结果为子宫平滑肌瘤.术后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月经较多,经期较长7~10天,婚后有不孕病史1年,本次属婚后初次妊娠.
我科采用在显微镜下逆行钝性剥离胬肉头部,带蒂结膜瓣移植,连续缝合结膜植片的方法治疗翼状胬肉46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01年2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翼状胬肉患者46例(51眼),其中男性19例(22眼),女性27例(29眼);年龄38~72岁;病程5~12年.单眼41例,双眼5例;静止型27例(31眼),胬肉头部平坦,表面光滑,呈薄膜状;进展型19例(20眼),胬肉头部稍隆起,结膜充血明显且肥厚,有粗大而扩张的血管.术前视力(含矫正视力),≥0.8者39眼,<0.8者12眼,其中2眼为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术前视力分别为0.4和0.6,4眼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视力为0.3~0.6,1眼为角膜斑翳,视力为0.2.5眼完全遮盖瞳孔者,视力为0.1~0.3.翼状胬肉均在鼻侧,全部病例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2 mm以上.
前列腺癌为老年男性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1],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和治疗质量,是目前泌尿外科领域关注的课题。现将我院自1963~1998年,对34例伴下尿路梗阻症状的前列腺癌病人,行前列腺癌非根治性切除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内分泌治疗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资料34例患者,年龄54~82岁,平均70.5岁,均有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症状,平均残余尿115 ml,18例有导尿史,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总分平均为28.5。B超均示良性前列腺增生,其中13例前列腺内探及小结石,3例双肾轻度积水。直肠指检仅5例触及小结石,穿刺病理示前列腺增生组织。术前14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略高于正常。均作为前列腺增生症治疗。二、手术方法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部分切除术21例,其中13例类似良性前列腺增生,行前列腺摘除术(钝性剥离组);8例因粘连紧密,钝性剥离困难,需用剪刀将粘连部分剪除(锐性剥离组);TURP13例(TURP组),切除组织约重30~50 g。
临床资料:男102例,女81例;年龄16~60岁;皮损部位:肛周36例,外阴135例,肛周、外阴同时受累12例.所有患者均经5%醋酸白试验阳性,未作病理检查.方法:术野皮肤常规备皮,消毒,1%利多卡因加适量0.1%肾上腺素(如为阴茎包皮部位则不加肾上腺素)做局部浸润麻醉.局麻生效后,用刀柄尾部在疣体基部做钝性剥离.
目的 比较CO2激光打孔和高频电针打孔辅助钝性剥离治疗多发性皮脂腺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于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皮肤科招募15例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分别接受CO2激光或高频电针打孔制造微小通道至囊腔,辅助蚊式血管钳挤出或掏出内容物并钝性剥离囊肿.对比观察不同部位及不同大小皮疹术后的脱痂时间、红斑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种技术治疗相同部位及相似大小皮疹后,其脱痂时间和红斑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2激光组治疗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皮疹的脱痂时间和红斑消退时间与高频电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时均有轻度疼痛,未发生血肿及继发感染.两组的瘢痕发生率和色素沉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8个月,两组各有1例复发.结论 和高频电针相比,CO2激光打孔辅助钝性剥离治疗多发性皮脂腺囊肿效果好,能一次清除各部位的皮脂腺囊肿.
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钝性剥离手术联合高频双极电凝治疗跖疣,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60例跖疣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确诊患者,皮损数目1~5个.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3~62岁,病程平均1个月至10年,疣体数目总计146个,面积最大25 mm×25mm,最小0.5 mm× 0.5 mm.
1病案摘要患者男,38岁,因反复腰痛1年,双下肢放射痛伴麻木、乏力且呈渐进性加重半年.入院前半年腰痛加重伴双下肢酸痛,疼痛右侧到大腿,左侧到足跟,夜间及活动时加重,不能行走.查体:腰不能后伸,腰2/3明显后凸,腰2/3棘突间有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双侧膝反射正常,双侧踝反射减弱,左侧为显.脊髓造影检查:造影剂行至腰2/3椎管之间完全堵塞,突然中断,呈偏心杯口状,阻塞端两外侧缘之间宽度小于正常.肿瘤侧碘柱外缘至椎弓根内缘距离增宽大于2 mm.诊断:腰2/3椎管内占位性病变.MRI检查:腰2/3椎管内可见大小约1.5cm×2.0cm类圆形肿块阴影,位于脊髓背侧,偏左,边缘清楚,有包膜.左侧神经根受累,病变处脊髓受压变细,向健侧移位,蛛网膜下腔扩大.诊断:腰2/3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可能性大).2000年10月12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腰2/3全椎板切除摘除肿瘤术,术中切开硬膜后见腰2/3有大小约1.5cm×2.0cm×2.5cm的黄褐色肿瘤,有包膜,质地软,与周围马尾神经轻度粘连.经钝性剥离,完全摘除瘤体.病理诊断:神经鞘瘤.术后腰腿痛症状消失,大小便正常,随访3个月,患者恢复日常工作.
患者,女,34岁,因停经38周,阵发性腹痛6小时,于2004年2月25日11pm拟诊为38周妊娠临产G3P1A1,LOA收入院.查体:T36.8℃,P90次/分,R18次/分,Bpl30/80mmHg.一般状态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腹围102cm,宫高35cm,宫缩45″/2′,胎位LOA,胎心音正常.见外阴有血性分泌物及清亮羊水,肛诊:宫口开大7cm,急上产床,做好接生准备,于11∶30pm在外阴常规消毒下经助产娩出一足月女婴,发育好,清理呼吸道后,哭声好,体重3250g,Apgar评分为10分,6分钟后胎盘胎膜自然娩出,检查胎盘胎膜完整,但发现距胎盘母体面4cm处有一6×5×3cm的肌性包块,灰白色,表面光滑,与胎盘间无血管相连,外无包膜,用手钝性剥离完整.产妇子宫收缩好,流血不多.产后将包块送病理:报告为子宫平滑肌瘤.
患者女性,31岁.发作性抽搐,意识丧失病史3个月.查体无阳性体征.CT示:右额叶皮层见一圆形病灶,周边为环形高密度,内为低密度,CT值为22Hu,病灶约1.2cm×1.3cm,强化扫描病灶未见强化.初步诊断:脑内肉芽肿,脑囊虫病,继发性癫痫.于1999年11月在局麻下行右额开颅,探查见额中回脑沟处软膜下有1.5cm×1.5cm淡黄色病灶,切开蛛网膜及软脑膜,沿脑沟内钝性剥离深约1.5cm处见一囊性肿物,且与脑沟内一静脉血管相连,电凝、切断囊壁血管,完整将肿物摘除.病理诊断:静脉性血管瘤伴陈旧性出血.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多发性眼表疾病.治疗方法很多,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复发率.
1.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腹股沟2cm小切口.常规切开皮下环后,向上推挤阴囊,可在切口下端看到睾丸鞘膜壁,钳夹提住并切开一小口,放出积液,鞘膜即显松弛,选择无血管处充分剪开鞘膜壁,使之敞开,如有出血点可结扎,在鞘膜顶端横断,钝性剥离上部鞘膜,此时可找到与之相连的鞘状突,剥离后高位结扎.检查无出血后,睾丸送还阴囊,对合缝合腹外斜肌腱膜,不要修补腹股沟管前壁,以避免精索压迫,出现睾丸淤血肿胀.
患者,男,26岁.因发现右窝包块1+年入院,无明确外伤史.患处无疼痛,为无意中发现,包块约小鸡蛋大小,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窝囊肿.给予穿刺抽液治疗,抽出血性液约20ml,抽液后包块缩小至鹌鹑蛋大小,后患者本院诊治.查体:右窝处皮肤无红肿,可见一穿刺痕迹,其正中扪及一3cm×4cm大小包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囊性感,可轻度活动,无压痛.右膝关节功能正常.手术探查:股二头肌腱球形隆起,扪之有囊性感,质软,无搏动.纵行切开肌腱,见包块呈灰白色,与肌腱无粘连,钝性剥离出包块,包块基地部切断后结扎.病理学检查:灰白色卵圆形肿块,大小为3.8cm×3.0cm×1. 8cm,表面包膜完整光滑,切面灰白色有出血.
笔者现将冰敷应用于膝关节镜术后的护理情况作以简述.1关节镜术后发生肿胀的原因分析术后肿胀比较常见,常见原因分析如下:1.1局部微循环损伤 手术本身对关节内滑膜组织、关节软骨面、半月板、关节内韧带及脂肪垫损伤等.另外,术中对软组织的牵拉、钝性剥离,术后软组织反应性肿胀;膝关节内本身或者术后反应性的炎症反应导致或者进一步加重肿胀;切口周围,静脉回流受阻,局部就会出现肿胀,伴随新生及重建的局部血运环境.
目的:探讨贝复舒滴眼液及钝性剥离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间,在我院选择翼状胬肉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40)和联合组(n=40),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钝性剥离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贝复舒滴眼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角膜修复时间、治愈时间、住院时间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短;联合组患者复发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贝复舒滴眼液及钝性剥离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