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镍基粉末高温合金中获得理想的γ′相显微组织,对γ′粒子特征进行定量表征和科学控制非常必要.本文采用Image-Pro Plus,Image Tool和Origin等软件工具,对镍基粉末高温合金γ′强化相粒子的形态、分布以及尺寸等形貌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等效直径、纵横比、形状因子(或紧密度)等参数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将粒子的尺寸、尺寸分布和形貌特征量化,更加直观和科学地反映γ′相粒子的析出特征.
目的研究纳米包膜超声造影微泡的结构参数及声学参数对其次谐波特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据此制备适用于次谐波成像的超声造影微泡.方法基于包膜超声造影微泡的理论模型建立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与分析系统,从理论上分析微泡的结构参数与声学参数等对微泡次谐波特性的影响.同时,对微泡进行分级分离得到不同尺寸分布的微泡,并对其体外声学特性进行测试.结果仿真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当微泡的膜材料一定时,通过控制微泡粒径的分布,在一定的声压条件下可得到较强的次谐波响应;通过分级分离除去较小微泡后所得的次谐波响应比未分离前显著增强.结论利用基于模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能够对微泡的次谐波特性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微泡的制备进行理论性指导.
玫瑰花瓣实验作为考察细胞间特异性相互作用的简单实验,已被免疫学家广泛用于评价受体与配体间的功能性作用,以及区分白细胞亚型[1~6].早期实验是将人T淋巴细胞和羊红细胞混合而发生粘附现象,大的淋巴细胞表面会吸附上小的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瓣结构.由于该实验不能把玫瑰花瓣尺寸分布与分子性质定量地联系起来,故迄今只是一种定性方法.我们根据已建立的小系统概率动力学模型设计新的玫瑰花瓣实验,能够把玫瑰花瓣尺寸分布与受体/配体密度及它们的反应亲和性联系起来,从而为临床免疫检测提供定量依据和方法学基础.
1前言喷动床干燥工艺是一种起步较早的干燥工艺.它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加拿大国家自然研究院的Mathur和Gisher为干燥小麦等一些颗粒状的谷类物料而设计的.鉴于喷动床技术的直接和潜在的应用价值,他们又进一步对喷动床的气体、固体流动形态,颗粒尺寸及尺寸分布等等对喷动现象的影响做了一系列基础研究.1967年底,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的Norman Epstein教授与Mathur合作,在UBC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喷动床研究中心.美国及前苏联的学者们也对喷动床的发展做了很多的工作.时至今日,随着能量集中型的干燥过程被新改进的能源供给所重新试验,对于喷动床领域的研究进展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目前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企业家们对喷动床的发展和现状也缺乏全面的了解,基本没有工业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