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总胆管结石B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方法:对B超诊断的53例总胆管扩张及结石的声像图诊断结果,与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结果对照.结果:B超检出的总胆管结石的敏感性69%,特异性91%,准确性74%.结论:B超诊断总胆管上段结石的符合率较高,对总胆管下段,特别是壶腹部结石易造成假阴性;B超与ERCP两者可以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编者按胆石症分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对总胆管结石一般采用溶石、碎石和内镜下取石法,我国对肝内胆管结石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学者1957年提出肝叶切除已成为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常用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在我国更具独特优势,通过临床研究对中药排石、溶石、防石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本刊十分重视介绍本病的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发表大批文章,主要涉及胆石症的临床、诊断进展(B超、ERCP、PTC、磁共振胆胰管成象)、治疗进展(胆石介入性溶解、体外振波碎石、腹腔镜胆囊切除、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胆叶切除治肝胆管结石和狭管)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本次焦点论坛主要讨论胆石症的诊断和治疗,着重介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本病的现状,以期引起国内同道对本病的重视,从而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1 胆石症的中医病因病机………………………………………………………………………………………10312 胆石症的诊断……………………………………………………………………………………………………10333 胆石症的治疗………………………………………………………………………………………………10344 胆石症的中药治疗…………………………………………………………………………………………10365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1038
自法国医生Mouret于1987年首次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来,由于其微创的优点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临床.我国第6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统计至1995年3月,全国已完成LC 40?000例以上.因LC本身的特点,在合并总胆管结石的胆囊结石患者的治疗时其应用受到限制.随着LC联合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的应用和发展,腹腔镜技术在胆道结石治疗方面由单一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发展到对胆总管结石和相关疾病的治疗.
本文探讨治疗性ERCP对59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 本组59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3例,年龄<40岁6例,40~50岁27例,51~60岁20例,>60岁6例。受检原因:腹痛37例,黄疸24例,发热8例,其他12例。首发症状距胆囊切除时间<1个月15例,1~6个月13例,>6个月31例。1.2 器械 X线机为岛津1250型,内镜为Olympus JF-200、JF-1T30、TJF-200型十二指肠镜。造影导管、乳头切开刀、取石蓝、碎石器、气囊导管、绝缘斑马导丝、高频电发生器、各型引流支架、胆道扩张器及鼻胆管等。1.3 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均同一般ERCP,需内镜治疗加用杜冷丁50 mg肌注。老年患者或伴心肺疾患者给予吸氧或行心电监护。术后除常规禁食,检测血淀粉酶及使用抗生素外,对胰管反复充盈血淀粉酶升高者,加用奥曲肽(善得定)预防化学性胰腺炎。1.4 操作方法 首先行ERCP,并重点行选择性胆管造影,如发现总胆管结石或乳头部炎性狭窄,沿导管将导丝插入总胆管,然后退出导管再沿导丝插入切开刀将乳头开口切开,切口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切口直径不超过2.0 cm,对于直径<1.0 cm的结石直接用网篮取石,>1.0 cm的结石用碎石篮碎石后再取石,对于多发结石不能一次取清者放置鼻胆管,经过冲洗引流1周后再行取石。对于术后引起的胆管狭窄放置7~10 Fr塑料支架,对于不能手术的恶性狭窄,放置金属支架引流。
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因阵发性上腹痛1 d,于2003年10月12日到急诊科就诊.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无大汗.心肺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右上腹压痛+.腹部B超示肝内及总胆管结石.肌注盐酸布桂嗪100 mg和山莨菪碱10 mg后,腹痛减轻.10min后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送入抢救室.
患者女性,64岁.因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伴右肩背痛两月余,于1999年10月29日入院.自述右上腹阵发性疼痛,痛如刀绞,伴右肩背牵涉痛,伴恶心、呕吐、发热.查体:全身皮肤及粘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坦,右上腹压痛明显,莫菲征(+),肝脏略有肿大,肝区轻度叩击痛.体温38.6℃.实验室检查:WBC 20.7×109/L;W-LCR0.872;尿胆红素(++);血生化GPT:124 u;r-GT:>300u.B超示总胆管上段结石,肝肿大,胆囊区不显影.CT示总胆管结石.EKG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入院诊断:阻塞性黄疸,总胆管结石.术中见肝脏肿大光滑,色暗质软,肝门区与网膜粘连,未发现胆囊.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从1978~1998年中使用大柴胡汤合"三金"(金钱草、郁金、鸡内金)、茵陈对98例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总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98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近5年来,我院共收治老年胆石病患者24例,现将其临床疗效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24例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70岁~87岁.重症胆管炎14例,总胆管结石6例,胆囊结石4例.患者中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糖尿病、肺炎、肝肾功能不全,全身皮肤黄染.
病例:患者男性,56岁,汉族.右上腹反复疼痛4年,加重10余天.2年前吃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疼痛,经治疗后好转.10天前上述症状加重,疼痛向右肩部放散,伴有黄疸,来我院就诊收入院.入院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炎、总胆管结石、胆囊结石.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患者在胆囊胆道手术中大出血的防范与处理.方法报告3例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止血成功治愈出院1例;止血成功但未完成胆道手术1例;止血失败术中失血死亡1例.结论原则上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即使是胆道疾病直接威胁患者生命,也宜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对难以避免的胆囊胆道手术,其手术方案应尽量简化;术前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阴性探查;有条件的可先行分流术再行胆囊胆道手术或采用纤维胆道镜手术.
胆总管结石是我国常见胆道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由于结石阻塞胆管造成胆汁排泄障碍,病人可出现右上腹痛、黄疸,合并急性胆管炎、高热,甚至休克,危及生命.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采用外科手术,但手术创伤大、费用高.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EPBD)在胆管困难取石中的有效性及护理配合.方法 对368例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壶腹周围憩室、扁平样乳头,异位乳头、毕Ⅱ式吻合术后、凝血功能障碍、胆管十二指肠瘘、胆总管下段狭窄等)行ERCP的患者,分别选用直径1.0、1.4 cm的柱状扩张气囊行EPBD,或EST小切开+EPBD,用网篮取石.对胆总管下段有狭窄、结石较大者先碎石,再分次取出.同时做好精心而细致的护理措施.结果 368例患者中一次性完成取石271例,2次完成取石64例,胆总管下段狭窄取出部分结石后放置塑料支架30例,大结石嵌顿网篮无法套取而改为外科手术3例.乳头口少量渗血3例,经处理后止血;术中小穿孔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使用EPBD或EST小切口+EPBD能有效地扩张乳头口,在壶腹周围憩室、扁平样乳头、异位乳头、毕Ⅱ式吻合术后、凝血功能障碍、胆管十二指肠瘘及胆总管下段狭窄等相对困难取石的患者中,即减少操作时间与机械碎石器的使用,而且取石成功率高,降低了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行治疗性ERCP操作的患者169例,按年龄分组,其中≥70岁83例(高龄组),<70岁86例(非高龄组);记录2组患者ASA分级、基础疾病、ERCP操作以及并发症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性ERCP的应用情况,[结果]169例患者进行了181次治疗性ERCP操作.2组间例数、性别比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ASA分级、胆道系统结石及胰腺或胆道恶性肿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高龄组(P<0.05);治疗性ERCP后2组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组进行治疗性ERCP操作的疗效与非高龄组一致,治疗性ERCP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目的]探讨鼻胆管引流术(ENBD)在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石后的作用.[方法]对160例胆总管结石EST切开取石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中80例为EST取石术后未放置鼻胆管作为对照组,另80例放置鼻胆管为治疗组,观察2组病例EST取石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并发症2例(1例术后出血、1例鼻胆管脱落),发生率2.5%(2/80),26例伴有黄疸,术后2~4 d消退;对照组并发症12例(8例胰腺炎、2例术后出血、1例胆道感染、1例黄疸加重),发生率15.0%(12/80),23例伴有黄疸,术后3~7 d消退.[结论]胆总管结石EST取石后采用ENBD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黄疸消退时间缩短.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对近20年来该科应用EST治疗总胆管结石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66例EST病例中治疗成功457例,成功率98%。结石未能排出4例,乳头切开后因合并症急诊开腹手术5例。出血、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合并症14例,合并症发生率3%。结论:EST治疗总胆管结石,不麻醉,不开腹,安全,有效,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如有条件,当应首选。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的应用情况,分析和探讨ERCP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进行ERCP操作的患者169例,按年龄分组,其中≥70岁的患者(高龄组)83例,<70岁的患者(非高龄组)86例。记录患者ASA分级、基础疾病、ERCP操作以及并发症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9例患者进行了181次ERCP操作。例数、性别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ASA分级比非高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胆道系统结石及胰腺或胆道恶性肿瘤显著高于非高龄组(P<0.05)。结论高龄组进行ERCP操作能够取得和非高龄组一样的疗效,ERCP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近年来对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fion,SOD)研究颇多,但大多集中在十二指肠乳头狭窄、变硬、肿大、插管困难、胆道运动功能不良和胆囊术后综合征等范围[1].通过对96例病例临床分析,我们认为Oddi括约肌关闭不全也应视为SOD,现讨论如下.
拔除T管所致的胆汁性腹膜炎并非少见.它是胆道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自1982年1月至1996年12月,作者医院施行总胆管探查术981例,拔除T管后发生胆汁腹膜炎5例,占0.5%.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76岁,5例均为原发性总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急诊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术后T管引流14~24天,平均17天.5例患者拔管后即刻出现上腹部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瘘口有胆汁溢出,5小时至3天后出现腹膜刺激征,2例呈全腹膜炎表现,剖腹探查见腹腔内胆汁1000ml以上,再度T管引流,一月后拔除T管,治愈出院.另外3例为局限性腹膜炎表现,其中2例由瘘道放入引流管,引流半月后拔管;另1例行右下腹穿刺置引流管,引流12天后拔管,均治愈出院.
目的 分析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取石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596例各类型总胆管结石病人先行ERCP后,再采用EST,机械碎石,取石网篮或/和球囊取石、鼻胆管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 EST成功率为97.8%(583/596例),内镜取石总成功率为96.3%(574/59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26/583例).结论 内镜下治疗总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经济、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