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50例,采用EST联合LC微创术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T联合LC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与外科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病例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的比较.方法 1985年8月至2008年5月间,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中139例行EST术,98例行外科手术作为对照组.结果 EST组和外科手术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ST组为16.5%,外科手术组为62.2%;术后死亡率EST组为5.0%,外科手术组为24.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与肝功能Child-Push分级关系:A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级与C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与肝功能Child-Push分级关系:A级与B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与外科手术相比,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取石成功率高达95%.
近十几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术式,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erotomy,EST)则成为微创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标准术式.
目的 了解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反流性胆管炎患者胆汁病原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重点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在行EST后反流性胆管炎患者胆汁病原菌构成改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27例在龙岗区坪地人民医院行EST后发热的患者,对其中85例确诊为EST后反流性胆管炎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检测所有行EST后发热患者的血清PCT浓度、白细胞(WBC)总数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 85例行EST后反流性胆管炎患者共检测出病原菌9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5株(69.9%)、革兰阳性菌25株(26.9%)、真菌3株(3.2%).药敏结果显示,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复合制剂、碳青酶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高,对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磺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低.PCT、WBC、CRP检测结果显示,PCT检测最佳阳性临界值为0.25 ng/ml,此时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66.7%;WBC检测最佳诊断临界值为10.09×109/L,此时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50.0%;CRP以77.35 mg/L为最佳阳性临界值,此时敏感度为81.0%,特异度58.3%.结论 血清降钙素检测是行EST后反流性胆管炎诊断的有效指标,EST后反流性胆管炎胆汁病原菌种类繁多,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内镜治疗的146例胆总管结石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46例中,EST成功142例,取石成功138例,成功率为97.18%(138/142).其中1次取净结石者108例,2次或2次以上取净结石者30例,8例未成功者转外科手术治疗.取石成功者中10例出现并发症,占7.25%(10/138).[结论]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对近20年来该科应用EST治疗总胆管结石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66例EST病例中治疗成功457例,成功率98%。结石未能排出4例,乳头切开后因合并症急诊开腹手术5例。出血、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合并症14例,合并症发生率3%。结论:EST治疗总胆管结石,不麻醉,不开腹,安全,有效,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如有条件,当应首选。
目的:探讨应用乳头开窗术治疗EST困难的胆胰疾病.方法:使用球状微波刀或柱状高频电凝器,在乳头上11~12点隆起部或在乳头上基部开窗以引流胆汁.结果:开窗成功101例,失败1例.胆总管结石,胆管炎,括约肌狭窄,胆源性胰腺炎,开窗后效果与EST同.壶腹周围癌梗阻性黄疸,术前开窗胆汁引流减黄后择期手术21例.结论:乳头开窗术是EST困难病例的一种可取的替代方法,对壶腹周围癌致梗阻性黄疸能达到术前减黄,改善全身情况,晚期或放弃手术者,乳头上开窗可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观察中药利胆排石汤联合内镜乳头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利胆排石汤联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术后第1、3、5、7天肝汁引流量情况,总胆红素(TBil)、淀粉酶(AMY)、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结石排出率、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比较,右上腹痛刺痛或压痛、恶心呕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身目发黄、胸闷纳呆、口苦咽干、发热、大便干、小便赤黄症状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3、5、7天治疗组胆汁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MY、TBil、AST、ALT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MY、TBil、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个月经B超复查显示,结石排出率治疗组100%,对照组79.0%,2组结石排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2.0%,对照组11.0%,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胆排石汤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术后胆汁引流量,且结石排出率高,并发症少.
目的 探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C+LCBDE组,87例)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LC组,69例)治疗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病例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LC+LCBDE组手术成功率为100% (87/87),EST+LC组为91.30% (63/69).LC+LCBDE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优于EST+LC组(P<0.05).LC+LCBDE组术后发生1例胆汁漏,EST+LC组共发生6例并发症,其中2例胰腺炎、1例黑便、1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及2例结石残留,LC+LCBDE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EST+LC组(P<0.05).尤其是对于胆总管直径≥1.0 cm、结石数目>3枚及结石直径>1.5 cm时,LC+LCBDE组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EST+LC术式的优势更加明显.术后随访至少1年(12~ 35个月),LC+LCBDE组有1例发生胆道感染而无结石复发,EST+LC组共有13例发生胆道感染、8例结石复发,术后胆道感染发病率和结石复发率LC+LCBDE组均明显低于EST+LC组(P<0.001).结论 从本研究有限的病例数据来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可优先考虑LC+LCBDE,尤其是对于胆总管直径≥1.0 cm、结石数>3枚及结石直径>1.5 cm时;但对于0.6 cm<胆总管直径<1.0 cm时选择LC+LCBDE宜慎重,需权衡利弊;而对于胆总管直径<0.6 cm时可优先选择行EST+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