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相关文献(42)
  • 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研究现况和前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5年2期

    要进一步延长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缓解期和消灭残余微量白血病细胞,重要方法之一是开展免疫治疗.在研究中的免疫治疗方法有4种:①单克隆抗体(单抗),其中Mylotarg(抗CD33单抗接上细胞毒抗生素利东霉素)用于治疗复发和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分子复发,取得良好效果;Campath-1H(抗CD52单抗)治疗幼淋细胞白血病(PLL),美罗华治疗B-PLL,缓解率高.其他研究的单抗尚有IL-2单抗治疗急性T细胞白血病、抗220KD单抗6G7治疗急性白血病、重组免疫毒素BL22(抗CD22)治疗毛细胞白血病以及一些用同位素标记的单抗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②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同种反应NK细胞、同种或自身白血病特异的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效应细胞;③细胞因子及其他免疫调节剂,诸如IL-2,IL-12,GM-CSF,CD40L,FLT-3L,沙利度胺及其衍化物;④白血病疫苗,有抗原特异的、白血病细胞为基础的、负载白血病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和白血病来源的DC疫苗等几种不同剂型,以后两者剂型更受重视.总之,到目前为止,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单抗,其他大多数方法也已显示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急性白血病 单克隆抗体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免疫调节剂 白血病疫苗
  • HIV/AIDS患者免疫治疗和免疫重建研究进展

    《传染病信息》 CSTPCD 2005年4期

    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目前中国已超过100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虽可明显改善HIV/AIDS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死亡率,但长期服药带来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日益突出,特别是HAART不能彻底清除体内病毒,完全恢复免疫重建[1].近年来,抗艾滋病毒免疫治疗,包括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和细胞因子、中和抗体等新型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这一临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患者生活质量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免疫重建 治疗方法 病毒治疗 艾滋病毒 中和抗体 细胞因子 人类健康 临床 毒副作用 死亡率 逆转录 耐药性 传染病 综述 中国 危害 体内 清除
  • 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现状与展望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5 位,癌症相关死亡率的第 3 位.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 90%,HCC 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低、预后差,目前预防和治疗手段均有待改进 [1].

    肝细胞 抗原 细胞因子类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增效策略及研究进展

    《癌症进展》 CSTPCD 2014年6期

    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 immunotherapy,ACI)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体外大量扩增能够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免疫细胞并将其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然而,在肿瘤的治疗中,ACI的疗效并不确切。近年有研究发现,免疫细胞的基因工程修饰和肿瘤局部微环境的调节可提高ACI的疗效,为ACI治疗肿瘤带来了新希望。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增效策略 基因修饰 调节肿瘤微环境
  • TACE联合PMCT序贯自身肿瘤疫苗与免疫效应细胞治疗大肝癌临床观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13年24期

    目的:评价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TACE)联合经皮冷循环微波凝固(percataneous micro-wave coaqulation therapy,PMCT)序贯人自体肝癌细胞溶胞产物荷载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和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γδT细胞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01-01-2011-12-31徐州解放军第九七医院80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和对照组(TACE+PMCT),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先行TACE,5~7 d复查增强CT和彩超了解肿瘤碘油沉积和血供后再行PMCT;研究组TACE+PMCT方法同对照组,PMCT后行免疫效应细胞(肝癌细胞溶胞产物荷载DC+ CIK细胞+γδT细胞)治疗,采用静脉回输+肝瘤体内注射.随访6~3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肿瘤影像学资料(增强CT、彩超)、肝功能、AFP、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生存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和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57,P=0.737.研究组治疗后的CD4+、CD4+/CD8+和NK细胞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4+ CD25+ FOXP+3/CD4+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FP下降>80%的分别为77.8%和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125,P=0.145.研究组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0.5、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5%、80.0%和45%,对照组分别为90%、67.5%和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和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57.704,P=0.001.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冷循环微波凝固并序贯自身肿瘤疫苗和免疫细胞治疗大肝癌有效、安全,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中位生存,有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肝细胞 化学栓塞 微波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难治性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经多次治疗后出现复发或病情进展的Ⅳ期晚期胃癌患者16例,在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前4~8周接受常规剂量的紫杉类+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化疗.供受者间需测定HLA-A、HLA-B和HLA-DR位点,符合条件的供者采集单个核细胞约55ml,加145 ml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经稀释、混匀后的采集血送放射治疗中心接受60Go照射(DT 25 Gy)后输注给患者,每4~8周重复一次,观察是否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每次输注后4周对患者进行常规评价,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结果 16例Ⅳ期难治性晚期胃癌患者接受(0.983±0.425)×108 CD3+细胞/Kg体重的DLI,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1例,稳定(SD)8例,进展(PD)7例,疾病控制率(DCR)为56.3%;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7个月(8.5 ~52.1个月).所有患者均可评价不良反应,其中3例(18.8%)发生了Ⅰ~Ⅱ级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无Ⅲ~Ⅳ级aGVHD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结论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难治性晚期胃癌具有一定的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胃肿瘤 免疫治疗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肿瘤研究与临床》 CSTPCD CA 2012年10期

    目的 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外周血50 ml,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经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抗CD3单抗、IL-1刺激培养8d后获得CIK细胞.CIK细胞联合化疗组、行单纯化疗的同期配对晚期大肠癌组患者各50例,比较近期疗效及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回输CIK细胞前后患者免疫学指标,并观察其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CIK细胞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和NK细胞比例分别为(54.779±14.228)%、(30.821±11.554)%、(16.676±6.256)%、(18.705±9.347)%,治疗后分别为(65.236±14.901)%、(37.292±8.880)%、(25.229±6.711)%、(22.950±8.933)%,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CIK细胞联合化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轻微.CIK细胞联合化疗组的疾病控制率(DCR)为64%(32/50),高于单纯化疗组的40%(20/50)(P<0.05).CIK细胞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联合化疗可增强晚期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结直肠肿瘤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药物疗法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白血病研究进展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8年2期

    细胞免疫治疗在消除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和延长治疗后缓解期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过继性回输免疫效应细胞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一直在探索新的免疫活性细胞,期望得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树突状细胞瘤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武警医学》 CSTPCD CA 2011年10期

    目的 观察白体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based vaccine,tumor associated antigen,DCTAA)联合配型脐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免疫联合治疗48例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配型的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CD3McAb、IL-2、IFN-γ、IL-1α等)共同诱导成CIK和DC,经过12~15 d诱导扩增后获得CIK细胞,再经严格质控检测合格后,分6次回输患者体内,每疗程回输细胞总数为(5 ~8)×109个.培养的第5天用自体肿瘤抗原负载DC,第8天收获负载肿瘤抗原的DCTAA行淋巴结部位皮下注射,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瘤体的大小、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及免疫学指标、卡氏评分、体重、不良反应等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的生存期.结果 48例接受脐血DCTAA-CIK治疗的患者中,CR+ PR为37例,总缓解率为77.1%.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率为78.9%~84.7%;生存质量卡氏评分提高率为89.6%.1年生存期达到80.6%.不良反应轻微.DCTAA-CIK细胞治疗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和NK细胞比例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脐血来源的DCTAA-CIK细胞过继性免疫疗法不失为中晚期肺癌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树突状细胞瘤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肿瘤相关抗原 流式细胞术 中晚期肺癌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活化自体淋巴细胞治疗对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北京医学》 CSTPCD CA CBST 2015年9期

    目的 探讨活化自体淋巴细胞(AAL)治疗对肝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集66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体外分离单个核细胞并扩增AAL自体回输后,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淋巴细胞亚型;按肝癌分期评价患者治疗后4周的疗效.结果 AAL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5.97±2.24)×109/Lvs.(5.00±1.76)×109/L,P=0.030]及淋巴细胞计数[(1.47±0.61)× 109/L vs.(1.19±0.41)×109/L,P=0.016]显著升高,其中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显著升高(P均=0.024),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17).Ⅰ期部分缓解病例占63.6%,明显高于Ⅱ期(P=0.023);Ⅱ期病情稳定病例占53.3%,明显高于Ⅲ期(P=0.011);Ⅲ期疾病加剧病例占52.0%,明显高于Ⅰ、Ⅱ期(P=0.009,P=0.028).结论 AAL治疗对微小残余肿瘤的患者有益.以微转移为主要特点、瘤负荷小的Ⅰ、Ⅱ期肝癌患者采用AAL治疗效果显著.

    肝细胞癌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活化自体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疗效评价
  • 肺癌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CSTPCD 2013年23期

    肺癌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肺癌生物治疗是一种利用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或肿瘤生长,从而达到抑瘤目的 的治疗方法,是继手术、放疗、化疗模式之后新兴的治疗手段,它具有常规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就树突状细胞疫苗、相关肿瘤抗原疫苗、肿瘤细胞疫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肺癌 疫苗治疗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免疫基础与临床应用

    《中华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5年10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随着人们对干细胞移植免疫理论的深入研究,为了能够在移植后更有效地预防或治疗白血病的复发,近年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引起了人们的关注.DLI是一种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其作用是进一步清除宿主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也是allo-HSCT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的进一步延伸.我们将对DLI的免疫基础及临床应用进行归纳,并对DLI的发展前景进行初步探讨.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基础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lymphocyte infusion 移植物抗白血病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细胞 免疫理论 临床应用 预防 体内 宿主 清除 复发 方法 残留
  • 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2年10期

    目的: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免疫治疗在晚期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cell carcinoma,MRC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3月至2010年7月接受CIK细胞治疗的80例MRCC患者为治疗组,88例接受IL-2联合IFN治疗的MRCC患者为对照组.配对因素包括性别、年龄、KP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血钙、确诊至开始内科治疗的时间、转移部位数量等.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CIK治疗组患者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7%、28%、17%,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6%、15%、10%(P值分别为0.015、0.009、0.019).CIK治疗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67%、59%,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5%、37%、18%(P均<0.001).CIK治疗组患者的中位PFS、OS明显优于对照组(12个月vs.9个月,P=0.013;46个月vs.18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转移部位数量、CIK细胞治疗的次数与CIK治疗组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最佳CIK治疗次数为7次以上.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显著改善MRCC患者预后.高KPS评分、无或仅有一个转移部位的患者预后较好,且增加CIK免疫治疗次数可以使患者更大程度获益.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转移性肾癌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临床疗效 预后
  • DC-CIK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2年9期

    目的 分析比较DC-CIK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与疗效相关的参数,评估以DC-CIK为基础免疫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58例DC-CIK细胞治疗联合化疗的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同期临床特点相近的病例68例作为对照组接受单纯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近期疗效、生存质量等,并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DC-CIK联合治疗组患者CD8+、NKT细胞治疗后细胞百分比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CD3+、CD8+、NKT细胞百分比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 细胞胞内细胞因子同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Th1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2、TNF-α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观察,DC-CIK联合治疗组DCR 75.9 %,与对照组(58.8%)相比较有所提高(P<0.05);DC-CIK联合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与单纯化疗相比,以DC-CIK为基础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安全、有效,可提高缓解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DC-CIK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胃肠道肿瘤 细胞免疫功能
  • 低剂量辐射对脐血LAK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01年6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辐射对脐血LAK细胞体外杀伤肿瘤靶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培养72 h获取LAK效应细胞,在培养48h时给予1次不同剂量(分别为62mGy,124 mGy,186mGy,248 mGy)的γ射线照射,应用3H-TdR释放实验测定LAK体外杀伤肿瘤靶细胞(K562,HL-60)活性.结果脐血LAK细胞对K562和HL-60的杀伤活性与成人外周血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受低剂量辐射的脐血LAK细胞对K562和HL-60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非照射对照组(P<0.01).结论脐血可作为LAK细胞的一个良好来源.低剂量辐射可增强脐血LAK杀伤肿瘤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从而可能用于清除微小残留病变及在脐血移植时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脐血 LAK细胞 低剂量辐射 细胞毒性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抗原致敏的DC-CIK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杀伤的作用

    《解剖科学进展》 CSTPCD 2012年3期

    目的 探讨抗原致敏的DC与CIK细胞共同培养后获得的DC-CIK细胞(Ag-DC-CIK)对前列腺癌细胞株DU 145的杀伤作用.方法 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以GM-CSF、IL-4及TNF-α诱导并加入DU145全细胞冻融抗原培养抗原致敏的DC,非贴壁细胞以IL-2、IL-1α、IFN-γ和mAb诱导培养CIK细胞,并将两种细胞共同培养6d获得Ag-DC-CIK;每隔2天计数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以共培养6d的Ag-DC-CIK作为效应细胞,以相同天数未致敏的DC-CIK和CIK细胞为对照组,DU145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MTT法分析各组杀瘤率.结果 外周血单核细胞成功诱导DC,Ag-DC-CIK细胞培养6d的扩增倍数为CIK的1.69-2.56倍(P<0.05).CIK组、DC-CIK组及Ag-DC-CIK组中CD3+CD56+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9.15±1.55)%,(28.43±1.51)%和(39.12±2.29)%,依次升高(P<0.01),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24h杀瘤率分别为(26.39±4.47)%,(46.82±5.68)%,(62.80±2.01)%,依次升高P<0.01).结论 Ag-DC-CIK细胞增殖活性强,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强于未致敏DC-CIK细胞和CIK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前列腺癌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血液肿瘤治疗中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作用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3年8期

    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基于T细胞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ACI)在血液肿瘤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治疗特异性差,早期ACI对血液肿瘤进行免疫治疗的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近年发展起来的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基因修饰的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CAR T细胞)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的ACI,其突出特点是高度特异性、非组织相容性抗原(MHC)限制性及强烈而持久的杀瘤效应.多种血液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特异性抗原,这也就为CAR T细胞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免疫治疗靶点.CD19和CD20可以作为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靶点,CD33可以作为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靶点,CD30和CD22可以作为淋巴瘤的治疗靶点.近年来对恶性血液肿瘤的CAR T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很快,本文就CAR结构及CAR T细胞技术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 血液肿瘤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单克隆抗体
  • 自体DC-CIK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自体DC-CIK细胞过继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体外扩增自体DC-CIK细胞,过继回输治疗21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结果 治疗完成后,CR 1例(4.8%),PR 5例(23.8%),MR 9例(42.9%),PD 6例(28.6%),总体有效率(CR+PR+MR)为71.4%;不良反应以寒战、低热和皮疹为主,对症处理后均得以缓解.结论 自体DC-CIK细胞过继治疗复发难治性MM疗效明显,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DC-CIK细胞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临床疗效
  • 循环应用低剂量环磷酰胺联合过继免疫治疗的抗黑色素瘤作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3年4期

    目的:观察循环应用低剂量环磷酰胺(CTX)对荷瘤鼠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影响,及联合细胞毒性T细胞(CTLs)过继免疫治疗的实际抗瘤效果并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皮下接种瘤细胞制备黑色素瘤荷瘤鼠模型;腹腔注射CTX,每隔7天给药一次,共3次;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变化.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制备肿瘤抗原特异性的CTLs.在腹腔注射CTX后4天,鼠尾静脉注射CTLs,每隔7天治疗一次,共3次.绘制各组肿瘤生长曲线.结果: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荷瘤鼠CD4+CD25+Foxp3+/CD4+比例逐渐升高.循环应用CTX 能够延长对Tregs的抑制,维持其在相对较低水平.循环CTX+CTLs疫苗治疗组的抑瘤作用最为明显(P<0.05);治疗组中未见免疫性白斑等自身免疫病及明显化疗毒副反应.结论:循环应用低剂量CTX能够规律有效地调控Tregs,显著提高CTLs过继免疫治疗的疗效.

    调节性T细胞 环磷酰胺 黑色素瘤 细胞毒性T细胞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抗原特异性TCR基因转导T淋巴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3年5期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疗肿瘤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将自然产生的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CLT)在体外扩增后回输入患者体内[1].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在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身上联合使用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CLT)、淋巴细胞删除性化疗和IL-2能产生50% ~ 70%反应率.但是,特异性的肿瘤活性淋巴细胞的扩增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因此限制了这项治疗在癌症患者身上的广泛运用[2].

    抗原特异性 基因转导 淋巴细胞 肿瘤杀伤细胞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转移性黑色素瘤 癌症患者 肿瘤活性 治疗肿瘤 应用前景 体外扩增 临床研究 联合使用 方法 自然产 反应率 运用 体内 输入 美国
  • CIK 细胞联合多西紫杉醇对肺腺癌耐药细胞 SPC-A1/DTX 的体内外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8年12期

    目的:探讨正常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killer,CLK)细胞联合多西紫杉醇对肺腺癌多西紫杉醇耐药细胞SPC-A1/DTX 的体内外杀伤作用.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 IFN-Tγ、IL-2、抗 CD3 单抗联合诱导CIK 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多西紫杉醇、CIK 细胞及两者联合对耐药细胞 SPC-A1/DTX 体外的细胞毒活性.用肺腺癌耐药细胞SPC-A1/DTX 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 周后腹腔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多西紫杉醇(单纯化疗组)、CIK 细胞和 CIK细胞联合多西紫杉醇(联合治疗组),观察它们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表明,SPC-Al/DTX 对多西紫杉醇的耐受性(IC50 为 110.5 ug/ml)较亲代敏感株 SPC-Al(IC50 为 8.5ug/m1)增加了13倍.CIK 细胞对人肺腺癌多西紫杉醇耐药细胞SPC-Al/ DTX 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其亲代敏感株 Spc-Al(P<0.05).经 CIK 细胞作用后的 SPC-Al/DTX (细胞,仅10 ug/ml的 DTX 即可使CIK:SPC-AI/DTX效靶比为5:1组中的联合杀伤率比单纯加DTX(同等剂量)组增加6.1倍,比单纯加CIK(相同效靶比)细胞杀伤率增加1.4倍,联合杀伤率的大小随效靶细胞比值和 DTX 浓度的升高呈依赖性增加.体内实验表明,CIK细胞联合多西紫杉醇可明显抑制裸鼠皮下肺腺癌耐药细胞移植瘤的生长,联合治疗组肿瘤生长缓慢,肿瘤组织坏死、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结论:CIK 细胞联合多西紫杉醇能够显著抑制体内外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 SPC-AI/DTX 的生长,为临床上应用CIK 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放、化疗等无效的中晚期耐药肺癌患者提供了实验依据.

    肺癌 多药耐药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肺腺癌耐药细胞系SPC-Al/DTX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技术的介绍及研究进展

    《国际免疫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6年6期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是一种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CI),并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T细胞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在肿瘤免疫效应上表现高特异性、靶向性、MHC非限制性等特点.目前,CAR-T技术已经发展至第三代,即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CAR分子由胞外抗原识别区和胞内双信号产生区构成,该结构保障了CAR-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时收到双信号的激活以发挥最大的抗肿瘤效应.但同时CAR-T细胞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如脱靶效应、细胞因子风暴等风险,需要急待解决.

    嵌合抗原受体CAR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基因改造
  • 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进展

    《国际免疫学杂志》 CSTPCD CA 2012年3期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CI)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回输体外扩增及激活的肿瘤特异性免疫细胞,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虽然ACI在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疗效,但患者完全缓解率仍不足10%,而且ACI对其他肿瘤的临床疗效欠佳.近年来研究表明,改善细胞培养方法、优化成分组成、增强细胞本身功能以及联合其他治疗等是进一步提高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关键.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肿瘤
  •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6年3期

    目的:评价DC-CIK细胞联合化疗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15例广泛期SCLC患者,采用EP方案(依托泊甙+顺铂)化疗结束后3~5d进行DC-CIK细胞治疗,每21 d为一周期,观察联合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等.结果:1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获CR 3例、PR 8例、SD 3例、PD 1例、RR为73.3%,DCR为93.3%,PFS为6.8个月,OS为14.9个月,其中2例获CR的患者OS分别为29.1个月、37.2个月,2年生存率达13.3%;联合治疗后较治疗前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CD4+T细胞减少[(5.42±0.70)% vs (6.16±0.77)%,P<0.05;(28.74±1.92)% vs (33.06±2.69)%,P<0.05],CD3+ CD56+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D8 +T细胞增加[(5.58±0.94)% vs (4.94±0.77)%,P <0.05;(43.26±3.87)% vs(39.92±2.78)%,P<0.01],CD4 +/CD8+T细胞比值明显下降[(0.67±0.09)%vs (0.83±0.10)%,P<0.01];治疗后患者KPS评分提高20分2例、10分9例,有效率为73.3%,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中度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可恢复正常.结论:DC-CIK细胞联合化疗可提高广泛期SCLC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功能,安全有效.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小细胞肺癌 化疗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肾细胞癌临床疗效的评价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2011年5期

    目的: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免疫治疗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接受CIK治疗的119例肾细胞癌患者作为治疗组,IL-2联合IFN治疗的119例肾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组.119对患者确诊时临床分期为:Ⅰ期21对,Ⅱ期21对,Ⅲ期49对,Ⅳ期28对.配对因素包括临床分期、性别、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KPS评分等,两组配对因素均衡一致.随访时间为2001年1月至2011年4月,临床疗效的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5年PFS率分别为44%、42% (P =0.056),5年OS率分别为72%、51% (P <0.01).两组患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54和43个月(P=0.088),中位OS时间分别为134和60个月(P<0.01).两组中Ⅰ+Ⅱ期患者的PF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患者中,治疗组5年PFS、OS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6%vs18%,P<0.01;58%vs 31%,P<0.01),且中位PFS、OS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36个月vs 13个月,P<0.01;68个月vs 33个月,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CIK治疗的疗程数与患者PFS( HR =0.95,95% CI:0.92~0.99,P<0.05)和OS(HR =0.79,95% CI:0.71 ~0.87,P<0.001)相关,最佳CIK治疗的疗程数为7次以上.结论:CIK免疫疗程可以显著改善Ⅲ、Ⅳ期肾细胞癌患者预后,增加CIK治疗疗程数可以提高疗效.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肾细胞癌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IL-2 IFN 疗效 配对研究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研究进展

    《世界临床药物》 CSTPCD 2016年8期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结合抗原抗体的高特异性和T淋巴细胞对细胞的杀伤作用达到抗肿瘤作用,已成为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案.CAR-T细胞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限制,可克服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CAR-T细胞疗法现今已发展至第四代,用于治疗B淋巴细胞肿瘤疗效显著,但临床治疗中也存在一定安全性问题.本文就CAR-T技术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临床B淋巴细胞肿瘤的治疗现状.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 肿瘤
  •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15年8期

    目的 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胆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种肿瘤抗原刺激后进行扩增和培养,收获成熟DC制成疫苗进行皮内注射,同时联合自体CIK细胞静脉回输,观察85例胆系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生存时间.结果 85例胆系肿瘤患者经自体DC-CIK细胞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P<0.05);临床疗效显著,完全缓解2例(2.3%)、部分缓解14例(16.5%)、疾病稳定54例(63.5%)及疾病进展15例(17.6%);免疫功能提高,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CD3+ CD56+及CD4+/CD8+比值升高,而调节性T细胞降低(P<0.05).至随访结束,58例患者死亡,2例失访,25例存活,中位生存期为16.5个月(95%Cl:12.1~20.9个月).结论 自体DCCIK细胞治疗是胆系肿瘤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少,但相关结论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树突状细胞疫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胆道肿瘤 药物疗法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抗原致敏DC与CIK共培养体外抗小细胞肺癌的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2期

    目的:观察小细胞肺癌NCI-H209细胞株抗原致敏树突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共培养后的DC-CIK细胞体外对小细胞肺癌NCI-H209的杀伤活性,为小细胞肺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经NCI-H209细胞株抗原致敏后与同源CIK细胞共培养,实验分3组:NCI-H209抗原致敏DC与CIK共培养组(A组)、未致敏DC与CIK共培养组(B组)和单纯CIK组(C组).流式细胞仪检测DC及CIK免疫表型,使用CCK-8法检测3组效应细胞对NCI-H209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体外诱导培养出的抗原致敏DC和未致敏DC经流式检测,均高表达CD80、CD86、CD11c.CIK细胞随着培养天数的延长主要效应细胞CD3+CD8+、CD3+CD56+表达持续升高,至第14天流式检测结果示:A组和B组CD3+CD8+表型分别为71.8%和65.2%,C组CD3+CD56+达到31.1%.CCK-8法检测结果发现,相同效靶比下A组对NCI-H209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B、C组,且随着效靶比增加,其杀伤效应亦显著增加.效靶比为5∶1时A组杀伤率为(68.82±2.55)%,B组杀伤率为(56.64±2.06)%,C组杀伤率为(55.98±2.63)%(P=0.007);效靶比为10∶1时A组杀伤率为(74.06±2.64)%,B组杀伤率为(60.11±2.74)%,C组杀伤率为(58.34±1.88)%(P=0.005);效靶比为20∶1时A组杀伤率为(79.17±3.51)%,B组杀伤率为(65.33±2.48)%,C组杀伤率为(60.47±2.85)%,(P=0.001).结论:用NCI-H209细胞裂解物分离的混合蛋白致敏DC可以提高CIK细胞杀伤NCI-H209细胞效应,为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小细胞肺癌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 2013年12期

    目的 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化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取36例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以同期临床特点相近的36例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作为单纯化疗组,比较2种方法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及组间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作用.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CD4+升高(P=0.00),CD8+无明显变化(P=0.93),CD4 +/CD8+升高(P<0.05),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升高(P<0.05);单纯化疗组CD4+明显降低(P<0.05),CD8+变化不明显,CD4 +/CD8+降低(P<0.05),NK细胞降低(P<0.05).与单纯化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80.1% vs.52.8%,P<0.05),体力下降、食欲降低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化疗副作用(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与单纯化疗相比,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更安全、有效,能提高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缓解率.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老年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化学治疗
  • AAL细胞联合手术及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肝胆胰外科杂志》 CSTPCD 2017年4期

    目的 评估活化自体淋巴细胞(activated autologous lymphocyte,AAL)联合手术及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与肿瘤生物治疗科收治的297例经手术及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联合AAL治疗的观察组(146例)以及未联合AAL治疗的对照组(15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及随访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寿命表法比较两组不同时期疾病(无)进展率及病死率,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TTP和OS的相关因素.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TTP和OS分别为(10.0个月vs 5.0个月,P=0.017)、(16.0个月vs 11.0个月,P=0.014),观察组较对照组疾病进展率和病死率降低11.1%(81.5%vs 92.6%,P=0.009)和16.5%(53.2%vs 69.7%,P=0.008).影响患者TTP和OS的因素包括:接受AAL免疫治疗、年龄≥65岁、巴塞罗那肝癌分期为A~B期、无肝硬化或肝硬化Child-Pugh A级.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AAL联合手术和介入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时间和延长生存期,降低疾病进展率和病死率,改善总体预后.

    原发性肝癌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生存期 预后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