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疗肿瘤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将自然产生的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CLT)在体外扩增后回输入患者体内[1].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在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身上联合使用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CLT)、淋巴细胞删除性化疗和IL-2能产生50% ~ 70%反应率.但是,特异性的肿瘤活性淋巴细胞的扩增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因此限制了这项治疗在癌症患者身上的广泛运用[2].
目的:培育杀伤效应更强的肿瘤杀伤细胞.方法:IL-6+CD3AK细胞是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rIL-6、rIL-2、CD3单抗制备的;靶细胞用MGC-803胃癌细胞株.效应细胞分5组,每一组又按效靶比例分4组,到培养第24小时和48小时检测各组癌细胞的死亡情况.用四唑盐(MTT)比色法、台盼蓝排斥法检测死亡的癌细胞;并用各种显微镜观察肿瘤杀伤细胞杀伤靶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rIL-6+CD3AK细胞组杀伤癌细胞效应比其他组强(P<0.05);随效靶比例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杀伤效应出现增强趋势.在光镜下观察到肿瘤杀伤细胞围绕癌细胞形成玫瑰花结样结构,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肿瘤杀伤细胞和靶细胞的微绒毛呈犬牙交错状结合,随着时间的延长,靶细胞表面的微绒毛逐渐变短消失,核膜表面出现众多孔洞,以至靶细胞碎裂死亡.结论:IL-6+CD3A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力强于LAK(只加rIL-2)细胞.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忠于职守的哨兵,时刻监测人体的各个部位,一旦发现癌变苗头,便迅速聚集"各路人马"固歼.它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具有抗癌作用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肿瘤杀伤细胞的积极性,使原先"懒散"或"麻木不仁"的细胞恢复能力,来围剿或杀灭癌细胞.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肿瘤的生物疗法亦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开始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疗效。现就生物疗法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情况作一介绍。1 脑胶质瘤的细胞因子疗法IL-2是已知抗肿瘤细胞因子中最有效的细胞因子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T细胞和LAK细胞扩增。Merchant等将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用于Ⅰ期临床试验,共治疗9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均取得一定的疗效。近10年来,随着肿瘤坏死因子(TNF)的cDNA相继克隆成功,目前已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效果。IFN仍是应用最早、最广、最多且疗效最为肯定的一个细胞因子类群。IFN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发挥抗癌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病毒的繁殖及其转化,增强肿瘤杀伤细胞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调节其表面抗原等。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类异质细胞群,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Schmidt-wolf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诱导产生,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兼具T淋巴细胞强大的杀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故又被称为NK细胞样T淋巴细胞.与以往报告的一些抗肿瘤效应细胞相比,CIK细胞杀瘤活性更强、杀瘤谱更广.因此,以自体CIK细胞为主体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生物治疗中最活跃的应用与研究领域之一,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近年来,有关该类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得到了较深入的发展,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是消化道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生物免疫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DC-CIK细胞疗法是自体免疫细胞回输疗法的简称,DC 是体内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细胞,可以将肿瘤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同时,DC还可以激活CD4+T淋巴细胞,分泌INF2r和IL22等细胞因子,间接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但DC是一种细胞疫苗,近期治疗效果相对较弱,CIK是一种由细胞因子诱导的非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其近期治疗效果明显,但远期治疗效果及杀伤肿瘤的特异性不及DC。将DC和CIK联合应用既提高了对肿瘤的杀伤活性,又提高了免疫杀伤的特异性,而且发挥了近期和远期效果并重的治疗效果[1],现将本院开展生物治疗以来,运用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