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环氧树脂填充剂灌注成人脏器(如肝、肺),效果较理想,具有充盈饱满、支撑力强、精细美观、收缩率低等特点.但由于其柔韧性差,特别应用于分支多且细的管道(如四肢),细小分支易折断,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我们在原环氧树脂填充剂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四氯乙烯(增韧剂)进行改良,以增加铸型的柔韧性.经过多次实验,现制作出-批高质量的肢体铸型标本,支撑力和柔韧性都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近20年来,通过铸型标本、血管造影、尸体解剖、在体观察等多种方法综合研究,脾脏的局部临床应用解剖有了新的进展.随着先进手术器械的涌现(如内镜超声、超声刀、微型手术器械、各类腔内切割吻合器等)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手术技巧的提高,腹腔镜在脾脏外科有了较广泛的应用.现将脾脏的局部解剖和几种常见的腹腔镜脾脏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要点和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biliary cast syndrome,BCS)是肝移植术后严重影响患者手术存活牢及生活质量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4%~18%~([1]).肝移植术后BCS的胆道铸型形成机制尚未彻底阐明.胆道铸型中是否存在一些和其形成有关或对铸型形成有预警作用的蛋白质还不清楚,为此,我们收集了4份外形完整、颜色质地各异的铸型标本,拟对其进行全蛋白质分析,以期了解胆道铸型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目的 探讨小型猪肾脏血管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及其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1对新鲜正常离体小型猪肾脏,分别采用"环氧树脂-氧化铅"填充剂灌注腹主动脉(红色)和"环氧树脂-二氧化钛"填充剂灌注后腔静脉(黄色,结扎右肾静脉)并制作铸型,然后行128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采集二维图像数据集,利用Mimics 19.0软件进行血管阈值分割和重建小型猪肾脏血管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 利用Mimics 19.0软件成功重建小型猪肾脏血管三维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肾动、静脉血管的分布及走行与其铸型标本相一致.且通过血管阈值分割来显示肾动、静脉或单独显示肾动脉,效果较为理想,立体感强.结论 基于血管铸型标本重建有效分割的小型猪肾脏血管三维可视化模型,为泌尿外科研究和手术虚拟训练奠定仿真平台基础和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 利用血管铸型标本和CT重建三维模型技术探讨小型猪头颈部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其应用.方法 制作一例小型猪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通过128层螺旋CT扫描铸型标本,并重建小型猪头颈部血管的三维模型.结果 铸型标本清晰显示小型猪头颈部血管的分布及其走行特点,其三维数字化模型逼真、立体感强,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地显示小型猪头颈部血管的走行及分布吻合情况.结论 采用铸型标本和三维数字化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型猪头颈部血管的分布及走行特点进行了探究,为建立猪脑血管模型从实体标本与虚拟化模型两方面提供了形态学的参考依据.
目的 通过改良肝脏标本的固定方法和铸型剂的选择两个方面,制作肝脏的铸型标本显示Glission系统.方法 将新鲜的人肝脏标本取下用5%枸橼酸钠生理盐水灌注冲洗标本,再用70%的酒精固定标本,然后用改良的铸型剂对肝脏管道进行灌注,最后将标本在NaOH液中腐蚀,即可得到肝脏内部的管道铸型标本.结果 经过处理,标本完美显示了肝脏内部Glission系统.结论 用酒精固定可以减少标本腐蚀的时间,而且对标本管道完整性的保护较好,利用改良的铸型剂可以增强管道末端的柔韧性,避免终末管道铸型剂的折断,从而更好的显示管道走行.
手部的动、静脉分布比较丰富,但在以往我们采用软体剥制的标本上,很难将其全面显示,缺乏手部血管的整体性及立体感,同时也不便于学员观察.为了能够充分显示手部血管的整体性及观察时的立体感,我们采用手部动脉和浅静脉同时铸型的方法,制成手动脉及浅静脉铸型标本,并用两种腐蚀方法,充分显示手动脉、浅静脉、骨骼.现将其铸型方法介绍如下.
对于下半身动脉的整体认识无论在妇产科、普外科或骨外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初涉医学殿堂的医学生来说要想全面了解和掌握下半身动脉的走行、分布,单靠图谱和一些局解标本也是相当困难的,针对于此,作者设计制作下半身动脉碱腐蚀铸型标本.它能较好地保留骨盆及下肢骨骼和关节、韧带[1],并能完整显示盆腔及双下肢浅深动脉和其走行、分支、交通;该标本具有直观、简洁、美观、立体性强等特点,使内外行都能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目的 探讨胎儿冠状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1例36周新鲜引产正常胎儿标本,在升主动脉根部上方切口插管灌注“环氧树脂-二氧化钛”填充剂并铸型后,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采集二维图像数据集,利用Mimics 18.0软件构建胎儿冠状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对比分析同一胎儿冠状动脉标本的数字化三维模型与血管铸型的形态结构特点.结果 基于CT原始数据,利用Mimics 18.0软件成功构建出胎儿冠状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重建得到的模型清晰逼真、立体感强,与胎儿冠状动脉1~3级铸型结构一致性高,且可在三维空间任意缩放、平移、任意角度旋转.结论 血管灌注铸型结合三维重建方法观察现实和虚拟胎儿冠状动脉的三维状态,最大限度为宫内先心手术和影像解剖学教学提供一个仿真平台和实践工具.
在人体解剖学的标本制作中,曾经成功地灌铸过脑室、三半规管和肾盂等标本.本文将探讨肺支气管树金属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选取肺、气管、支气管树制作合金铸型标本,选择经防腐固定良好的成人肺脏.切除心脏后除掉肺内的残留血液,并在流水中冲洗24 h.然后将全肺的水分挤压干净,置于室温下4~6 h,使支气管内无水分为宜.
用自凝牙托材料制作的铸型标本难以达到细小分支,韧性差,铸型较脆弱,细小枝容易断裂,所以影响其在多管道铸型和细小管道中的应用.我们改进了配制方法,增加自凝牙托水和增塑剂的用量,将其用于脏器管道铸型,在灌注粗大管道和细小管道,铸型效果都较理想.
全身动脉碱腐蚀铸型标本,可以显示整体的动脉框架,由于保留了全身骨骼,便于辨认各部位的血管及其与骨骼的位置关系,适用于教学和临床,更适合于科普展览.
胎盘铸型标本的制作相对较简单,但胎盘血管丰富,血管内淤血较多,不易清除,且两条动脉之间有交通支;若灌注前未经处理,制作的标本颜色不够鲜艳,铸型枝不够饱满,且行动脉分色灌注时,动脉之间容易串色,造成铸型质量欠佳.我们在制作20例胎盘铸型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改进了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我们设计并制作了头颈、躯干内脏器官及脊柱内、外血管管道联合铸型标本,用以显示头颈、躯干部位的内外动、静脉血管分布规律,为手术人路的制定和术式的改进,提供可行性依据.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微创外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肝胆外科采取腹腔镜下进行胆囊甚至肝段的切除.这就要求手术操作者具有较娴熟的解剖学知识.
制作铸型标本的材料一般要求新鲜,而经防腐固定液处理的材料,因血管弹性的降低、周围组织压迫血管及血管内的血凝块难以清除等因素的影响,其铸型比较纤细,外形不完整,制作质量较差,特别是防腐固定过的肢体,铸型极难成功[1].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填充剂的选择和材料的处理上作了一些改进,制作出一批质量较高的肢体铸型标本.
国内已有胎儿整体血管铸型标本制作的相关报道<'[1-2]>,但铸型标本均没有保留骨骼,这样不能较直观地定位血管位置,缺乏整体立体感.目前,20W以下较小胎儿保留骨骼的动脉铸型标本制作尚未见有相关报道.
管道铸型技术是解剖学标本制作的一项专门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教育及临床的需要,人体标本陈列室的建设受到了许多医学院校的重视,其中铸型标本以其三维立体感强,构型美观,色泽鲜艳,已成为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其对临床医疗的指导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如何制作上下肢动脉铸型标本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浅谈几点体会.
淋巴管不同于血管,其壁薄且淋巴液无色,用肉眼不易在牛心表面观察其大体形态及分布范围[1-5].早在1692年Nuck首次将水银注入淋巴管,推动了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入20世纪以来,Funaoka和Monterio等用不同的造影剂直接或间接地注入淋巴管内,获得了淋巴管显影的成功.近年来,汤凤彩等[6]用日本产的合成树脂(蓝色的Mercox CL-2B-5和红色的Mercox CL-2R)在胃淋巴管铸型标本中获得成功,但其铸形剂价格昂贵,来源困难,操作繁琐,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寻求更好的显示方法,笔者对查阅到的资料及铸型剂配方[5-6]进行了改良,并对牛心浅表淋巴结进行了灌注观察,经腐蚀后效果比较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心传导系是特殊的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率性活动.其中左、右束支及其分支的Purkinje纤维被结缔组织鞘包绕形成潜在的间隙.利用这一结构特点在心大体标本上显示心传导系的方法报道曾有碘染法[1-2]和墨汁注射法[3];观察其微观结构的方法有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等[4-7]方法.而传导系铸型方法鲜有报道.本课题小组利用过氯乙烯溶入有机溶剂乙酸乙脂并加入油画颜料作为填充剂制作出牛心传导系铸型标本,较好地显示了部分传导系的结构特点.
肺段支气管是支气管肺段内较粗的支气管,是划分支气管肺段的主要结构基础.以往肺段支气管分色铸型标本制作方法是从肺门处切断左右主支气管,在每个肺段支气管内分别插管后,在相邻的肺段支气管内用色差较大的填充剂注射,待填充剂凝固后,将切下的左右主支气管与原切断部位缝合后,再灌注左右主支气管及气管[1].
脑静脉铸型是铸型标本制作和设计中难度较大的标本之一,由于脑静脉管壁较薄、颅内与颅外静脉系统之间的丰富吻合和血液淤滞于脑静脉系统内,使脑静脉铸型的制作更加困难.我们因课题研究需要,经过多次实验,已制作出多例高质量胎儿脑静脉铸型标本,显示的静脉结构清楚,主干铸型饱满,末梢成型美观,能清楚地观察脑静脉的吻合和引流情况,现将制作方法报道如下.
带骨、关节的动脉铸型标本对于医学生学习、临床医生术前复习均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此类铸型标本制作过程中,经酸或碱腐蚀后的标本,软组织被腐蚀掉,仅剩下骨和铸型血管,难以原位显示血管走行与骨关节的正常位置关系.
作者曾撰文介绍采用改良环氧树脂制作人体管道铸型标本的技术方法[1~3],制作出的铸型既具有很强的支撑力,又有较好的柔韧性,铸型效果都较理想.但是,在配制过程中,常用胺类(乙二胺)作为环氧树脂的固化剂,由于两者在搅拌时交联反应过快,使局部热量聚集不易及时散开而导致剧烈的化学反应造成填充剂硬化,从而影响铸型标本的质量.鉴于此,我们改用EP型固化剂替换胺类,简化了操作步骤,并提高铸型标本的质量,现报道如下:
临床进行肺段切除、支气管镜检、支气管造影、肺部定位诊断等操作,以及解剖学关于支气管树、肺段概念的教学中,如能有立体空间的支气管树铸型标本配合,对医疗、教学和科研均有重要意义.过去制作此类标本,多采用新鲜材料,因其形态易变,难于精确成形,而新鲜材料来源又十分困难.本文对利用已防腐固定的肺制作支气管铸型标本进行了探索.
用环氧树脂制作的铸型标本具有支撑力强、收缩率低、成型饱满等特点,但铸型较脆弱、柔韧性差,易造成细小分支折断,从而影响铸型标本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目的.为此,我们改进配制方法,在环氧树脂填充剂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四氯乙烯,并调整它们之间的比例用量,以增加铸型柔韧性.经过多次实验,铸型标本主干具有充盈饱满、支撑力强,末梢具有较好柔韧性,铸型效果理想.现以肺内管道铸型标本为例.
头颈部血管铸型是铸型标本制作和设计中难度较大的标本之一,结合婴儿头颈部的结构特点及研究需要,我们参考有关文献[1~5],改进填充剂的配制方法,在环氧树脂填充剂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四氯乙烯对其进行改良,以增加铸型的柔韧性,现已制作出一批高质量婴儿头颈部血管的铸型标本(附图),且成功率高,以动脉铸型为例,现报道如下.
颞骨乳突管(道)位于乳突深面后1/3部分的中、上1/3交界处,该管道的外口位于枕乳缝的前方,内口位于颅后窝乙状窦沟中部的后缘,是乳突后部深面的一个重要血管通道.立体展示乳突区与枕血管分支有关的乳突管(道)的解剖结构,对解剖教学及临床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脏器的叶和段内的管道系统是解剖学教学难点之一,学生不易建立叶或段的管道系立体概念,以住我们制作这类标本,常在已防腐固定的标本上进行解剖剥制,用此法制作的管道因缺乏支撑力而塌陷,教员在示教时要用手提起管道以恢复其正常的解剖位置,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铸型标本和解剖剥制脏器的叶、段管道系统的技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