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肺癌是在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照片中偶然发现的,当时自己毫无感觉,因胸片报告“右肺门阴影性质待查”而住院治疗.但自此以后心理就没有片刻的安宁.首先是进行肺部CT、支纤镜等一系列检查,在这段日子里,虽然表面上看是在冷静地等待确诊,在亲人朋友面前,自己也故作轻松,但内心却是焦躁不安,矛盾重重,既想尽快得到结果但又怕看到不好的结果,那时仍然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各项检查能排除那可怕的诊断.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较为突出,或咯出粘稠痰,热度高低不一,可高达39℃.X线上早期间质性肺炎,后发展为斑点状或均匀的模糊阴影,近肺门较深,下叶较多.
结核性脑膜炎是病情最严重的肺外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中枢神系统引起的结核病变,绝大部分原发病灶分布在肺和肺门淋巴[1].目前关于复治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的报道尚不多见,我们收集广州市胸科医院1999-2003年5月间收治的复治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病例18例,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患儿,男,6岁。1999年11月11日因右耳前瘘管溢脓8个月就诊。患儿自幼发现先天性双耳前瘘管,一直无症状。1999年3月上旬自感低热、盗汗、乏力,右耳前瘘管向外流白色脓液,村医用红霉素软膏外敷后局部渐隆起,5月初大疱破溃流出血性脓液,先后应用青、链霉素等抗菌治疗无效,欲行手术治疗时当地医院疑为结核转送本所。体检:双侧颈淋巴结肿大如蚕豆,呈串状分布,质硬,部份粘连。右耳轮脚前有一小瘘孔,轻压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排出,周围皮肤呈暗红色。X线胸片示:两肺门阴影增宽呈结节状。PPD:25mm×25mm,结明(MycoDot)阳性,分泌物抗酸涂片结核杆菌阳性。诊断:原发型肺结核,合并颈淋巴结结核,右耳前瘘管结核。给予2HLEZ/4HL化疗加猫爪草胶囊口服。2000年1月5日复查:结核中毒症状消失;X线胸片示:双肺门阴影缩小,双侧颈淋巴结变软缩小。右耳前瘘管外口光滑,未见分泌物,皮肤色泽正常。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48岁,江苏大丰农民.因左侧背部疼痛伴胸闷3个月,疼痛呈持续性,行动后有气急,无咳嗽、咳痰、痰血和发热.先后在当地及南京诊治,因X线片发现左肺门处有肿块,并曾抽过胸水系血性,虽未找到癌细胞,仍认为系肺癌,在当地予以三次抗癌化疗,化疗后胸片复查原病变缩小,自觉症状缓解,1998年9月来上海作进一步检查而入院.
为适应气管与支气管体层摄影的需要,以几何法对323例正常成人胸部X线平片进行了测量.在正位片测量胸横径、气管杈平面气管中轴至胸左侧壁与右侧壁的水平距离、气管横径、气管中轴至通过左右肺门的垂线的水平距离和左右主支气管与气管中轴延长线的夹角;在侧位片测量胸矢径、气管杈平面至胸前壁与胸后壁的水平距离、气管矢径.
患者男性,38岁.因胸痛、咳嗽、痰中带血8个月入院.胸片示:左上肺见一7cm×6cm大小,边缘光滑,高密度影.临床诊断:左侧肺癌.行左上肺叶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左肺上叶切除标本一个,大小13.5cm×9.5cm×5.0cm,肺膜完整,切面见一肿块,大小7.0cm×5.5cm× 3.5cm,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肿块切面实性,灰白色,质中,肺门旁有淋巴结2枚,直径0.5cm和1.0cm,灰黑色.
患者女性,43岁.因咳嗽、痰中带血2年,X线胸片检查发现右肺中叶有一密度均匀的圆形结节,以"右肺肿物待查"人院术中见右肺周边部有一孤立、界限清楚的类圆形肿物,大小为4 cm×3 cm×2.5 cm,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无肿大.病理检查巨检:部分切除肺组织,大小7 cm×5 cm×3cm,切面见 4 cm×3 cm×2.5 cm肿物,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灰红相间.镜检:瘤细胞主要有2种.
患者男,64岁.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气促.于2001年8月27日入院.查体: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下及软组织未触及肿块.胸片示:胸廓对称,气管略右偏,右肺门上部见一团块状高密度影,约6.5 cm×5.5 cm,边界不清楚,两肺见弥漫分布的大小不等结节样高密度影.考虑为右肺癌两肺转移.
患者男, 12岁.因反复咳嗽1个月, 加重伴左胸及肩胛区疼痛, 呼吸困难4 d于2000年5月7日入院.胸部平片示左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左主支气管距隆突1 cm处有新生物阻塞.术中见: 左肺不张,左侧胸腔内有少量淡黄色积液.切开左主支气管见一黄白色新生物完全阻塞管腔, 冷冻组织检查诊断为肉瘤.肺门处见一直径1.2 cm的淋巴结,行左侧全肺及肺门淋巴结切除.
患者男,22岁.因发热及咳嗽2个月于2009年6月入院.体检见双侧颈部、左侧腋窝及双侧腹股沟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径达2 5 cm,双下肢多发红色皮疹.胸部X线显示右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遂行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活检.
1.病例简介:患者女,30岁.间断咳嗽、咳痰2月余,发现肺部阴影20余天.CT示左上肺前段灶状实变影,病灶内缘与纵隔粘连,病灶内密度不均;纵隔内主动脉弓前部可见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术中病变位于左肺上叶前段,大小9 cm×7 cm×6 cm,向纵隔生长,纵隔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3 cm.临床诊断:肺癌伴肺门淋巴结转移?
患者女,4岁.因运动后气急来院.查体:心界增大,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第一心音亢进,偶可闻及开放拍击音.心电图:左房增大.X-线:心脏中度增大、以左房为主,肺门及肺野血管呈轻度淤血表现.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ATL-3500型超声仪,探头频率2~5 MHz.
患者男,40岁,因胸部不适数月,加重半月就诊.查体,心肺(-).心电图正常,胸部正侧位片示纵隔增宽,疑纵隔占位性病变.CT扫描示纵隔偏左侧近心包处见一约3.0cm×3.5cm形态规整、边缘清,密度欠均质的软组织肿块,肿块与心包关系密切,周围肺组织轻度受压,强化后扫描,肿块呈不均质强化,扫描范围内双肺各级支气管通畅,双肺门及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2).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引导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45例CT增强(Ⅰ组)和69例CT平扫(Ⅱ组)引导下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的成功率、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Ⅰ组、Ⅱ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1.1%、79.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分别为91.2%、71.7%,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8%、36.2%,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引导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可降低穿刺风险性、提高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及穿刺成功率.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非干酪性肉芽肿性疾病,可见于肺,淋巴结,皮肤,眼,扁桃体,腮腺,肝,脾,肾,胃肠道和骨关节等部位,90%以上累及胸部。本文共收集44例以胸部为主的结节病,通过CT扫描技术,对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大小,分布进行研究,以求发现一些规律以与结核及肺癌等鉴别。1 材料与方法 本组44例中男14例,女30例,年龄从24~69岁,平均47.9岁。其中8例经病理证实,包括6例经淋巴结活检,2例经皮肤结节活检。其余36例经临床检查,除外结核、肺癌等其他疾患,并用激素治疗1~3个月后复查,胸片及CT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均有明显缩小及消失。所用CT机包括西门子DR3型及PQ-2000型。技术条件为层厚8mm,层距8mm,自肺尖至肋膈角连续扫描,其中5例加做CT增强扫描。18例有1~3次CT复查,随访期最长达3年。以上CT片均由两位以上主任医师诊断,并按美国胸部协会确定的淋巴结分布区域列表显示(表1),对淋巴结大小从0.5cm以上及1.0cm以上分别计数(见表2,3),并按各区数与全部总淋巴结数相除得到各区淋巴结发生百分比,以显示各区淋巴结出现机会。并结合肺内表现,按美国结节病分期法,分别定为0,1,2,3期。
目的探讨锁骨上区、肺门部位出现18F-FDG浓聚的确切组织.方法回顾分析147例PET/CT全身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双侧颈部、锁骨上脂肪组织及胸肋椎关节显影8例,平均年龄44岁(26~74岁),阳性率为5.4%. 其中男2例,女6例, 阳性率分别为2.1%和11.3%.肺门血管显影5例 (年龄56~74岁),阳性率为3.4%.结论双侧锁骨上区及肺门部位18F-FDG的摄取PET/CT证实并非都是骨骼肌和淋巴结组织,也可见于脂肪组织及肺门血管.双侧锁骨上脂肪组织显影多见于女性,与年龄无关;而肺门血管显影多见于老年患者,与性别无关.
目的:分析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2例成人纵隔型淋巴结结核的MSCT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①部位:42例CT共见淋巴结肿大185个,淋巴结主要位于4R区、2R区,8例累及1个区淋巴结,34例累及2 个以上区;②大小:短轴直径范围10~54 mm,加权平均(18±6)mm,长轴直径范围10~68 mm,加权平均(26±11)mm;③形态:37例进行病理对照的169个淋巴结中,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呈卵圆形或圆形,47个(27.811%)融合的淋巴结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④边缘: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边缘光滑、清楚.47个(27.811%)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边缘欠清楚;⑤密度:145个(78.378%)淋巴结平扫密度基本均匀,CT值40~60 HU.40个(21.622%)淋巴结平扫密度不均匀,中央部分CT值16~37 HU,平均25.2 HU;32个淋巴结内或周边有斑点状钙化.⑥增强表现:169个淋巴结表现为7种强化形式.a.均匀强化(12个);b.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强化有小的低密度区(22个);c.周边不规则厚壁强化、中心无强化(52个);d.周边薄环状强化、中心无强化(36个);e.周边不规则强化、中心无强化区延伸至淋巴结外(4个);f.周边不规则环状强化、中心分隔状强化(40个);g.无明显强化(3个);⑦肺内结核:8例(19.048%)肺内有结核病灶,其中6例为非活动性条索状影及钙化灶,2例为斑片状活动性结核.结论: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左肺动脉吊带是非常少见的血管畸形,即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远端,跨过右支气管向后走行于气管和食管之间,然后走向左侧肺门.左肺动脉吊带常合并心内畸形和(或)其他畸形如气管支气管异常[1-2].本文回顾型总结分析左肺动脉吊带中气管支气管异常,从而能为外科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
患者男,38岁,主因右侧胸部间断不适6个月,右颈部发现肿物1个月,于2011年10月23日到我院就诊.发病以来无咳嗽、发热、盗汗.既往体健.查体于右颈部触及核桃大小肿物,质中等,无明显压痛,基本无活动.实验室检查未见阳性改变.胸部X线平片检查:右上纵隔影增宽、外缘呈波浪状,双肺门影有所增大,右肺中下野见索条影,左肺野、心影及左纵隔未见显著病变(图1).
例1,男,72岁,因咳嗽、右侧胸痛1月余入院.胸部CT平扫示:右上肺软组织块影,大小约5.3 cm×2.5 cm×2 cm,轻度分叶,密度不均,周围胸膜增厚,无明显毛刺,两侧肺门见肿大淋巴结,拟诊断为右上肺周围型肺癌(图1,2).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后行右上肺叶切除术,术中病灶位于右上肺,大小约5 cm×2 cm×2 cm,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累及脏层胸膜,清扫肺门部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病灶内见多灶性大片出血、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呈梭形,编织状(图3),肺门肿大淋巴结示反应性增生,未见癌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示:CAM5.2(++),CKpan(+++),Vimentin(+++),SMA(-),Desmin(-),CK5/6(-),S-100(-),CD68(-),Ki-67阳性指数约60%,病理诊断为肺肉瘤样癌.
病例资料患者女,33岁,因"咽痛、咳嗽20 d,加重伴左侧胸部阵发性隐痛1 d"于2010年5月28日入院.2010年5月8日患者受凉后出现咽痛,伴咳嗽,无发热、咳痰.遂到当地医院就诊,胸部X线片示"肺炎"(图1),给予"头孢类抗菌素"治疗3 d,症状未见好转,同时夜间平卧时出现刺激性干咳.
患者女,40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黄痰,伴流涕就诊.胸部正位片示:胸廓对称,肋骨发育走行正常,双肺纹理增强,双肺门不大,于左肺中野外带可见一类椭圆形高密度影,大小约2.0 cm×1.2 cm,边界清,密度均匀,近胸壁.胸片诊断:左肺占位.体检:血压114 mm Hg /78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 80次/min, 口唇无发绀.
目的:活动甚至静息时呼吸困难,常伴心慌、气短、疲劳等,是心功能不全和肺功能不全的共同症状,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需要严重心血管病史,呈混合性呼吸困难且卧位及夜间明显,肺底部可出现中小湿锣音并随体位而变化,X线检查心影有异常改变、肺门及其附近充血或兼有肺水肿征。因此临床上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尚存在诸多不明确的部分。本文利用运动心肺功能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
患者男性,54岁.因咳嗽、咳痰、午后发热1个月于2003年1月29日入院.20d前曾在当地医院用阿洛西林、华蟾素等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既往身体健康,有吸烟史30年.否认吸毒、输血、性乱史.查体:体温38℃,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6 mm Hg(1 mm Hg=0.133 kPa),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叩诊、听诊未见异常,心率80次/min,节律整齐,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6.5×109/L,中性粒细胞0.882,血小板342×109/L,红细胞沉降率90 mm/1 h,胆红素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2 U/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为1:1.3,癌胚抗原0.7 ng/L,丙型肝炎抗体阴性,痰涂片抗酸杆菌(AFB)阴性,痰普通菌培养阴性.X线胸片(图1)示右肺门阴影增宽,右下肺见直径约1.0 cm结节影,侧位片位于右肺下叶背段,考虑右下肺叶背段结核;胸部CT(图2)示右肺下叶背段结节状软组织影,边缘清楚,直径约1.8 cm,右肺中叶胸膜下类结节影,右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肿大.
患者男,38岁,因咳嗽4个月收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因受凉开始咳嗽,以干咳为主,体温最高达39℃,热型不明确,经抗感染治疗不见好转,x线胸片和胸部cT示右上肺门软组织块影,右上肺不张.
患者男性,14岁,维吾尔族,以“进行性鼻腔发痒、出血、溃烂2年”为主诉入院。自诉2年前无诱因出现鼻腔发痒、不适,搔抓后反复出血、结痂,逐渐加重伴溃烂。当地医院治疗无效于1997年2月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鼻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收住院。病程中有乏力,否认有咳嗽、咳痰等症状。检查:体温37℃,鼻外型基本正常,副鼻窦区无压痛,鼻腔通气可。鼻腔镜检查:鼻小柱、双侧鼻翼、鼻腔侧双侧下鼻甲、中隔上前端均溃烂、缺损,血性干痂覆盖。在鼻腔底部溃烂处取活检。血常规:Hb 118 g/L,RBC 3.89×1012/L,WBC 7.2×109 /L,N 0.7,L 0.3。痰涂片结核分支杆菌(+),OT试验:8 mm。胸部X线片:双肺肺门区可见点状不规则致密影。诊断:原发性肺结核。病理检查:大体:右鼻腔底部粉色小米粒大小组织;镜下:粘膜组织内见干酪样坏死灶,其周围见散在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以及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小血管轻度充血,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右鼻腔底部结核性肉芽组织。住院后经鼻腔涂抹利福平粉剂治疗2周,同时HZE抗结核治疗3个月,鼻腔溃烂结痂并逐渐缩小,局部症状消失出院。3个月后来我院复查,鼻腔底部结核治愈,鼻中隔缺如。胸片复查:双肺门淋巴结钙化。坚持抗结核治疗1年,随访鼻腔底部结核无复发。
肺原发综合征占肺结核的10%左右,以儿童最为多见[1].但随着CT检查的普及,肺部结核病灶与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同时存在的状况经常可见,尤其是出现于成人者,其CT影像与肺癌的影像表现极其相似,误诊为肺癌者屡见不鲜.我们将重点分析误诊为肺癌的18例成人肺原发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患者女性,68岁,院外胸片及CT示:"右肺门附近结节及点片状阴影”(图1,2)近期因反复咳嗽、咳痰6个月于2001年1月16日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40/90 mm Hg(1mmHg=O.133 kPa),心率90次/min,律齐.口唇无发绀、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双肺叩诊清音,右肺下叶闻及少量细湿哕音.2001年1月19日胸部CT示:"右肺中叶内侧近肺门处可见21.9 mm×51.4 mm的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图3),给予头孢曲松(商品名:头孢三嗪)2g/d,共9 d,加阿米卡星(商品名:丁氨卡那霉素)0.4/d,共9 d静脉滴注及高渗盐水3 ml加庆大霉素4万单位,高频振动雾化排痰等对症处理,咳嗽、咳痰症状仍无缓解.
患者男性,54岁.因间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5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000年3月上旬劳累后出现发热,体温不详,咳嗽,咳白色黏液痰,自认为"感冒",曾口服抗感冒药后上述症状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