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并分析板蓝根不同提取部位的抗菌作用,本研究取板蓝根粗粉500 g,水煎煮2次,合并煎煮液并浓缩成浸膏,并以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得水煎液总提取物(G.E.156.6g)、石油醚提取物(P.E.0.19 g)、乙酸乙酯提取物(EtOAc 0.49g)、氯仿提取物(CHCl3 0.55 g)、正丁醇提取物(nBuOH 5.12 g)及萃取后物质(R.E.116.25 g)等不同极性部位.G.E.和R.E.以培养基LB溶解为8 mg/ml,P.E.、EtOAc、CHCl3、nBuOH先以DMSO溶解,然后溶于LB培养基中.以60Co辐射灭菌,贮存于4℃,备用.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对象,以生物热力学方法观察板蓝根不同提取部位的抗菌作用,辅以常规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效学验证.根据生物热动力学的热谱图,热动力学参数比较板蓝根不同提取部位的抗菌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板蓝根水提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氯仿部位及石油醚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而萃后部位没有抗菌作用.其活性比较: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氯仿部位>水提部位>石油醚部位.本结果表明板蓝根抗菌作用并不局限于一个部位,它是通过多种有效成分、多环节、多途径地发挥协同作用而表现出抗菌功效.
目的:探讨应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药敏结果误差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2月分离自临床各科室的115株鲍曼不动杆菌,分别采用VITEK-2法、琼脂二倍稀释法和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K-B法)对其进行阿米卡星的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情况。并以琼脂二倍稀释法为参比方法,分析VITEK-2法及K-B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药敏试验结果误差。结果11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临床科室分布以ICU(39.1%)和呼吸内科(32.2%)为主,标本类型以痰标本(84.3%)为主,患者年龄以50岁以上老年人(83.5%)为主。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62.6%(72/115),中介率为0.0%(0/115),敏感率为37.4%(43/115)。以琼脂二倍稀释法为参比方法,K-B法检测药敏结果与其完全一致,标准符合率为100.0%;VITEK-2法检测药敏结果标准符合率为62.6%,存在严重错误和微小错误,其中严重错误率高达36.5%,微小错误率为0.9%。结论 VITEK-2法应用于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药敏检测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建议辅以琼脂二倍稀释法或K-B法进行结果确证。
目的 考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对致病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5种喹诺酮类抗菌药对我院临床分离的494株致病菌的MIC及抑菌率.结果 5种喹诺酮类抗菌药对硝酸盐阴性杆菌和淋球菌的抑菌率都达到了100%,对其他致病菌的抑菌率在50%~100%.结论 5种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内毒素是细胞壁外膜结构中的脂多糖,能引起发热、休克、器官损伤等多种病理变化和各种并发症.中医中内毒素是 "毒"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起卫气营血及其传变的一个重要病因.因而,如果利用中医辨证施治,复方用药特长,对内毒素引起的多方面病理损害进行多靶点的防治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们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研究,以寻找有效抗大肠杆菌内毒素的单味中药.
目的 研究芒果叶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观察芒果叶提取物对临床常见呼吸道感染菌的抑制作用.结果 芒果叶提取物对6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107~0.320 mg/mL;细菌接种量增加和培养基pH值降低均可使芒果叶提取物的MIC增加1~3倍.结论 芒果叶提取物对6种常见呼吸道感染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作用.
本研究考察及评价四川倍达尔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的国产加替沙星体内外抗菌作用,并与同类产品进行了比较.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国产加替沙星对646株临床分离致病的体外抑菌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本品体外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葡球菌MRSA菌株的抑菌活力强于CPLX、OFLX和SPLX;对所试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活力与CPLX、OFLX、SPLX相当或略强.本品与CPLX、OFLX具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加替沙星对厌氧菌中的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比CPLX、OFLX强8倍以上.
本文目的是探讨及考察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拓朴异构酶Ⅳ(top oⅣ)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筛选甲氧西林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耐药的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从中选取8株菌进行PCR扩增,对PCR 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序列分析.结果:(1)5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1株MSSA)的topoⅣ基因grlA80或84位点发生了突变;(2)检测的8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topoⅣ基因grlB的432和452位点没有发现有突变,但有2株菌的431位点发生了Lys的沉默突变;(3)1株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而苯唑西林耐药菌topoⅣgrlA84位点也发生了突变;(4)敏感标准菌和质控菌topoⅣ的上述四个位点均无突变.实验表明,产生MRS A的耐药机制与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的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金葡球菌topoⅣ基因g rlA80和84两个位点突变与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的形成最为相关,而grlB432、452双位点突变与氟喹诺酮药物耐药水平相关性不大.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临床分离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及双黄连口服液对产ESBLs株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并与阳性对照药盐酸环丙沙星进行比较.方法:ESBLs菌株检测法(酶抑制剂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法)检测产ESBLs菌的发生率;Kirby-Bauer(KB)法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ESBLs株对18种抗生素和双黄连口服液的敏感性,体内腹腔感染法检测双黄连口服液对产ESBLs菌的体内保护作用.结果:大肠菌中产ESBLs菌株13株占26%(13/50),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21株占30%(21 /70);上述产ESBLs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ATM)多数耐药,亚胺培南(IMP)的耐药株少见,对头孢西丁(FOX)的敏感率近80%,双黄连口服液对所测ESBLs菌均敏感,对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的MIC范围为原液的1/8~1/4,对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MIC范围为原液的1/16~1 /4,并且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有较好的体内保护作用.结论: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是有质粒介导的能赋予细菌对多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一类酶.ESBLs产生菌导致的耐药现象使感染性疾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增长.所以,临床应该充分重视ESBLs产生菌的检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双黄连口服液对分离检测出的ESBLs菌具有较高敏感性,合理使用双黄连口服液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黄心分散片是由黄芩甙、穿心莲内酯组方,具清热、解毒、消炎之功能,适用于病毒、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遂研究观察其对呼吸道常见临床致病菌的抗菌作用.方法:体外抗菌作用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其MIC值;体内抗菌作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小鼠最小致死量给小鼠腹腔注射,测定黄心分散片的半数有效量(ED50 )及95%可信限.结果:黄心分散片体外对40株菌的抗菌活性显示,其MIC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0.39~1.56mg/ml、溶血链球菌0.78~3.12mg/ml、阴沟杆菌、产气杆菌1.56mg/ml、嗜血流感杆菌1.56~6.25mg/ml,克氏肺炎杆菌0.78~6.25mg/ml、变形杆菌1.56~6. 25mg/ml、绿脓杆菌1.56~200mg/ml、大肠杆菌>400mg/ml.体内保护作用显示,黄心分散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242.8mg/kg和>750mg/kg.结论:黄心分散片对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氏阳性、阴性致病菌的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疗效优于对大肠杆菌感染的保护作用.
本文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1∶1、2∶1、 4∶1、8∶1)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对产酶金葡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比较头孢噻肟钠单用与头孢噻肟钠与舒巴坦钠分别以1∶1、2∶1、4∶1、8∶1和16∶1配比对临床分离437株致病菌(其中产β-内酰胺酶309株,非产酶100株,厌氧菌28株)的体外抗菌活性.采有试管二倍稀释法、活菌计数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值.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4∶1)在不同PH值(pH5.0、pH7.0、pH9.0)不同接种菌量(105、107、109CFU/ml),不同血清浓度(25、50、75%)中的MIC值.采用小鼠实验性感染产酶金葡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内保护试验测定不同配比头孢噻肟钠与舒巴坦钠联用的体内保护作用.采用超声破碎提取粗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相对水解率.采用急毒试验方法测定头孢噻肟钠与舒巴坦钠单用与联合应用的急性毒性反应.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头孢噻肟钠(CTX)与他唑巴坦钠(TAZ)分别以2∶1、3∶1、4∶1联用对临床分离455株致病菌(其中产ESBls 44株;产酶菌300株,非产酶菌111株)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评价其对小鼠实验性细菌感染全身败血症模型的体内疗效,同类产品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8∶1),作为阳性对照药进行比较.此外,还进行了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及其组方成分对标准产酶株的MICs及抑酶作用比较.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及氰氯苯腙(CCCP)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测定CCCP对FQNS的MIC值的影响.结果:14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但对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以及FQNS的耐药率较低,尤其是新型FQNS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其中抗菌活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
本文目的是考察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拓扑异构酶Ⅳ(topoⅣ)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筛选甲氧西林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耐药的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从中选取8株菌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序列分析.实验结果显示,MRSA其耐药机制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金葡球菌topoⅣ基因grlA 80和84两个位点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水平最为相关,而grlB 432、452双位点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水平相关性不大.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头孢他啶钠(CAZ)与他唑巴坦钠(TAZ)分别以2∶1、3∶1、4∶1联用对临床分离445株致病菌(其中产ESBls 34株;产酶菌301株,非产酶菌111株)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评价其对小鼠实验性细菌感染全身败血症模型的体内疗效,同类产品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8∶1),作为阳性对照药进行比较.此外,还进行了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及其组方成分对标准产酶株的MICs及抑酶作用比较.
目的:评价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AMOX/SBT)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及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并与其他抗菌药比较.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产酶菌株(200株)及标准产酶株(16株)进行体外抑菌实验;体内抗菌实验按Bliss法用NDST软件计算半数有效量ED50值及95%可信限;对标准产β-内酰胺酶菌株用超声波碎法提取粗酶,比较各药的相对水解率.结果不同配比AMOX/SBT对200株临床分离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抗菌活性较AMOX单用强2~64倍,以2∶1为最佳.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CPZ)和舒巴坦(SBT)复方制剂(1∶1)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对细菌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并检测SBT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MIC,以头孢噻吩为酶解底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酶对各种抗生素的水解率.结果:SBT显著降低CPZ对所试细菌的MIC;所试细菌的β-内酰胺酶对头孢噻吩和头孢哌酮的平均水解率分别为75.1%和49.1%,加用等浓度SBT后,酶对头孢哌酮的平均水解率降至8.2%(P<0.05).结论:SBT增强CPZ抗菌作用可能与抑酶作用有关.
目的:确定注射用头孢他啶舒巴坦钠复方的有效性.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CAZ与舒巴坦钠(SBT)分别以1∶1、2∶1、4∶1联用的体外抗菌作用(MIC及MBC),采用小鼠实验性细菌感染全身败血症模型的观察体内疗效,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β-内酰胺酶在体外对CAZ的水解作用.结果:对临床分离425株致病菌(其中需氧菌399株,厌氧菌28株;产酶菌295株,非产酶菌130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对革兰阴性菌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孢菌、不动杆菌及阴沟杆菌等,酶抑制剂(SBT)加入CAZ能明显提高CAZ对其耐药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CAZ/SBT(1∶1,2∶1)配比可增强CAZ单用耐药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MIC90,64mg·L-1)的抗菌活性2~4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前一细菌仍然在耐药范围(MICs为32~>256mg·L-1).
目的:测定国产美洛培南(MEPM)和其它5种药物对136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1)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2)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出MIC,再取未见细菌生长管的培养液于无药的MH琼脂平皿培养,仍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BC.结果:国产与进口MEPM的体外抗菌活性相近,对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强,MIC90为0.015-2μg/ml;对金葡球菌、绿脓杆菌、微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较强,MIC90为4-32μg/ml.国产美洛培南的MBC为MIC的1-8倍.细菌接种量为104-106CFU/ml时,MIC变化不大,当细菌接种量为108CFU/ml时,MIC增加2-32倍.培养基pH在5.5-7.5范围内对MIC的影响不大,pH为8.5时,MIC增加2-4倍.血清浓度增加,MIC也随之增加.结论:国产美洛培南与进口美洛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相近,优于海舒必、他唑西林和复达欣.国产美洛培南对金葡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抗菌活性优于泰能,对表皮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的抗菌活性比泰能稍差.国产美洛培南的抗菌活性稍受接种菌量、培养基pH和血清浓度的影响.
肾芩浸膏是以肾茶为君药组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泌尿道感染.本实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用多点接种仪将过夜培养的细菌悬液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药物的M-H琼脂固体培养基上,每点含菌量约为
目的:对绿脓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并研究药物联用后对绿脓杆菌MIC的逆转情况.方法:通过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86株绿脓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喹诺酮类药物与利血平及维拉帕米联用前后的MIC值及86株绿脓杆菌对其它常用抗生素的MIC值;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定、哌拉西林联合作用后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
目的 研究国产注射用头孢拉宗钠(CFB)的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 体外实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计算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内实验用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腹腔注射最小致死量菌液造成全身感染,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观察7d或14 d内小鼠的死亡情况,用NDST程序的Bliss法计算ED50.结果 CFB对G-菌中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抗菌作用良好,MIC50为0.25~0.5 μg·mL-1,对G+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呈强抗菌作用,MIC50均为0.5 μg· mL-1,对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活性,体内保护实验显示:国产CFB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ED50为5.71、45.00 mg·kg-1.结论 国产注射用CFB对体外多数G+菌效果良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抗菌作用,对G-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有较强抗菌作用.对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也有显著抗菌效果.
目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并研究药物联用后对铜绿假单胞菌MIC的逆转情况。方法:通过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四种喹诺酮类药物与利舍平及维拉帕米联用前后的MIC值及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它常用抗生素的MIC值;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哌拉西林联合作用后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诺氟沙星耐药率为74.4%;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52.2%;环丙沙星耐药率为15.1%;洛美沙星耐药率为20.9%。加入利舍平及维拉帕米后四种喹诺酮类药物对大部分菌株的MIC值均无变化,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哌拉西林联用后FIC指数范围为0.1~1.5,66%的FIC指数≤0.5。结论:86株铜绿假单胞菌除对四种喹诺酮类药物呈现交叉耐药外,还对大多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利舍平及维拉帕米不能使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的耐药性降低。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哌拉西林联用有相加或协同作用,抗菌活性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