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紫外(UV)吸收光谱检测掺入中药制剂四物汤中的西药成分.方法:在四物汤溶液中分别掺入9种西药成分,使用加权相关分析法分析掺入前后的UV光谱变化.结果:6种西药成分掺入四物汤后可以引起UV光谱的明显变化,Spearman'sp <0.94;另外3种对UV光谱的影响甚微,Spearman'sp>0.95.结论:UV光谱可以作为一种快速过筛试验用于鉴别中药制剂的西药成分.
目的:建立一种计算紫外光谱相似度的方法实现对中药注射液质量的控制.方法:用紫外吸收光谱上所有数据点计算样品紫外光谱与多个对照品紫外光谱的相似度并求出平均值,通过该平均值与阈值的比较对样品质量进行评价;将相似度新算法与向量夹角余弦、相关系数等算法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将作者提出的紫外相似度质量评价方法与色谱相似度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紫外光谱相似度能敏感反映谱图间的差异,应用于14批香丹注射液的质量评价与实际一致.结论:根据紫外光谱相似度大小可实现对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目的:评估加权相关分析法(以相关分析为基础,在UV吸收光谱的峰和谷附近设置更大的权重)对中成药的鉴别价值.方法: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不同厂家的复方丹参片、滴丸,以及其他不同品种中成药的UV吸收光谱(水为溶剂).利用加权相关分析对以上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各产品之间的Pearson'sR和△R(Pearson's R与其镜像位置值的绝对差值),并以此进行各产品的光谱相似性比较.结果:相同厂家不同批号产品之间的UV吸收光谱的Pearsan's R=0.995~0.999 9,△R=0~0.000 06,光谱相似度极高,而不同厂家产品之间的Pearson's R=0.92~0.997,△R=0.000 20~0.02,光谱相似度高;与复方丹参片(滴丸)的UV吸收光谱相比,其他中成药光谱的pearsan's R=0.25~0.98,通常伴有△R>0.02,光谱相似度相对较低.结论:加权相关分析可以准确地测量UV吸收光谱的相似度,可将其用于中成药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目的:分析比较金银花活性成分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与乳铁蛋白(bovine laetoferrin,BLF)及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光谱法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测定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参数、能量转移参数与热力学函数,探讨分子作用机制并比较分析绿原酸与不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差异.结果:CGA与BLF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动态分子作用机制,而CGA与BSA结合生成静态复合物,结合强度因温度不同存在一定差异;金银花活性成分与各蛋白质的结合距离r均很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分子模建结果显示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兼有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结论:计算机模拟与实验测试获得了一致性结果.
防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 Schischk .的干燥根[1].青海习用药材"青海防风"为伞形科植物NFEC6蒿Carum carvi L.的干燥根[2].由于沿用历史较久,<青海省药品标准>1992年版已将该品按"青海防风"收载.二者性状、组织显微特征相似,使用中常发生混淆.本研究应用紫外吸收光谱、薄层色谱方法,对二者进行了鉴别研究,现概述如下.
目的了解SIEA 26-28 ku抗原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离纯化SIEA26-28 ku分子,并对其进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鉴定. 结果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SIEA26-28 ku抗原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共有6个特征性蛋白吸收峰,分别在258、260、264.5、268、269.5和272 nm,部分吸收峰符合苯丙氨酸的吸收光谱. 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可为日本血吸虫SIEA 26-28 ku抗原组分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提供重要信息.
目的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腺苷(adenosine,Ade)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结合反应机制.方法 利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实验测定了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探讨了反应机制;依据Fōrster理论测定了反应体系的能量转移参数并考察了腺苷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分子模建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生成静态复合物,结合常数K=1.39×103 L·mol-1,结合位点n=0.94;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r很小,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现象;腺苷改变了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并造成微区构象发生变化.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主要为腺苷的嘌呤环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疏水作用和氢键.结论 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获得了一致性结果,此为中药活性成分腺苷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替考拉宁为游动放线菌属发酵产生的一种新型杀菌性糖肽类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主要针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微生物。1988年替考拉宁在意大利和法国首次上市,此后陆续在英国、香港、德国、荷兰、瑞士、韩国、巴西、澳大利亚、泰国、日本、比利时、希腊、南非等国家上市。替考拉宁于2000年12月获准进入我国,我国市场上进口替考拉宁(他格适)由赛诺菲-安万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国产替考拉宁于2004年3月获得生产批文,商品名为加立信。替考拉宁由10-11碳脂肪链组成,主要成分有5种,分别为TA2-1、TA2-2、TA2-3、TA2-4、TA2-5,其中以TA2-2为主,占各组分总含量的40%以上,这些组分具有相似的极性和生物活性,为无定形粉末,熔点260℃(分解)。替考拉宁(0.1 mol/L盐酸,E1%1cm为53)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78 nm;替考拉宁(0.1 mol/L氢氧化钠,E1%1cm为74)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97 nm。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或pH=7.0的水溶液,部分溶于甲醇或乙醇,不溶于稀无机酸及非极性有机溶剂。替考拉宁的分子结构见图1[替考拉宁 TA2-1:R =COCH2 CH2 CH=CHCH2 CH2 CH2 CH2 CH3,分子量为1877.66;替考拉宁 TA2-2:R =COCH2CH2CH2CH2CH2CH2CH(CH3)2,分子量为1879.68;替考拉宁TA2-3:R=CO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3,分子量为1879.68;替考拉宁 TA2-4:R =COCH2CH2CH2CH2CH2 CH2CH(CH3) CH2CH3,分子量为1893.70;替考拉宁 TA2-5:R =COCH2CH2CH2CH2CH2CH2CH2CH(CH3)2,分子量为1893.70]。
二甲磺酸阿米三嗪为抗氧药,用于治疗大脑功能衰退,化学名为2,4-二(烯丙胺基)-6-[4-[二(4-氟苯基)甲基]-1-哌嗪基]-1,3,5-三嗪二甲磺酸盐.我们在制定其质量标准时发现使用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甲醇作溶剂,其紫外吸收光谱有很大差别.经多次试验,发现为甲醇的pH值不同所致,故我们改用0.1mol*L-1盐酸甲醇溶液作为溶剂以控制其pH值,结果令人满意,最大吸收波长为(230±1)nm.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最近在我区进行药品监督检查时,发现一单位使用的牡丹皮极为可疑,随即抽样,并进行检验.结果其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及紫外吸收光谱均与正品牡丹皮不同, 经鉴定为同科植物白芍,即用细小白芍抽去木芯,冒充牡丹皮.现将其与正品牡丹皮的对比实验结果介绍如下: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具有清热燥湿、泻水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1].其混淆品小檗属植物树皮及伪品木蝴蝶树皮已有记载[2].最近笔者在饮片验收入库时发现一种新的伪黄柏饮片,经鉴定为杨柳科植物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的树皮经加工而成.山杨树皮的中药名为白杨树皮,具有祛风、行瘀、消痰的功效[3].本文就二者的性状、理化、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鉴别,结果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不同的浸出溶媒、保存温度、煎煮时间及配伍对决明子浸出液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方法对不同浸出条件下的决明子浸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190~400 nm进行紫外扫描.结果决明子的水浸液、醇水浸液在278 nm处有一吸收峰;而乙醇浸液在此扫描范围无吸收峰,且在237~400 nm的吸光度为0.决明子水浸液的室温保存比低温保存的吸光度小.决明子水浸液的吸光度,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夏枯草、菊花和钩藤配伍后,决明子水浸液的紫外吸收光谱形状未发生变化,菊花使其吸光度有所降低,夏枯草和钩藤使其吸光度增加.与黄芩配伍后,决明子水浸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在207,278,311 nm处各有一吸收峰.结论若决明子水浸液、醇水浸液、乙醇浸液中起降压作用的为同种物质,该物质在237~400 nm的吸光度为0.决明子水浸液宜置于冰箱低温保存.从浸出速度和节省能源来考虑,决明子的煎煮时间不宜超过1 h.菊花对决明子中化学成分的浸出有抑制作用,夏枯草、钩藤则对其有助溶作用.黄芩不仅影响决明子中化学成分的浸出浓度,而且影响某些化学成分的浸出形态.
栀子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 2000年版一部收载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近年来,在我区发现《卫生部药品标准》 1 998年版蒙药分册收载的,以蒙医学用药茜草科植物长果栀子G. Jasminoides Ellis.f. longicarpaZ.W.Xie et Okada的干燥成熟果实替代栀子的现象.作者也未见有关文献的报道,为确保疗效,对其在药材性状、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目的对松果菊属紫花松果菊、狭叶松果菊,淡紫松果菊3个种进行了理化分析研究.方法采用HPLC、TLC法对3种松果菊的松果菊苷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紫外扫描仪,对3种松果菊进行了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结果 3种松果菊根和茎叶中均含松果菊苷成分,但紫花松果菊的含量最低.结论通过理化分析表明,3种松果菊之间的成分组成存在着差异,特别是紫花松果菊根与另两种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松果菊资源提供了参考资料.
目的:为白鹤灵芝鉴别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显微鉴定及紫外吸收光谱。结果:发现比较明显的鉴别特征。结论:这些特征可作为鉴别白鹤灵芝的根据。
目的为牛白藤生药鉴定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显微鉴定及紫外吸收光谱.结果发现牛白藤的次生射线明显,根与茎的紫外光谱有明显的区别.结论以上特征可作为鉴定牛白藤生药的依据.
甲硝唑为咪唑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在不同溶剂或同种溶剂不同pH值条件下显示不同的紫外光吸收[1].本文报道水浴条件下甲硝唑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助于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甲硝唑复方制剂中成分的含量.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是异氰酸酯类化合物中最常使用的一种,主要应用于聚氨酯树脂泡沫、油漆、涂料、塑料等工业生产中.长期接触和使用,可造成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等损害,尤其是呼吸系统,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甲苯二异氰酸酯的遗传毒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用紫外吸收光谱位移法,观察甲苯二异氰酸酯与DNA分子的结合作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甲苯二异氰酸酯与DNA的结合位点,探讨其遗传毒性的分子机制,为评价甲苯二异氰酸酯毒性提供根据.
目的 寻找盐酸丁卡因在不同pH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用盐酸溶液(pH<2和pH=2)、水和稀酸(HCl)、稀碱(NaOH)溶液(pH3.0~9.0)制成每1 ml中含盐酸丁卡因1 0 μg的溶液,分别在200~400 nm的波长处扫描.结果 盐酸丁卡因在pH<2的溶媒中于228 nm的波长处有一明显的吸收峰;在pH=2的溶媒中有两个几乎相等的吸收峰分别在228 nm和311 nm的波长处;在pH3.0~9.0的溶媒中盐酸丁卡因的吸收光谱发生了改变,最大吸收峰在311 nm的波长处,而在228 nm的波长处也有吸收.结论 盐酸丁卡因在不同pH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可发生改变.
在对医院制剂葡萄糖注射液进行5-羟甲基糠醛(5-HMF)检查时,常发现同一批号的两瓶药液的吸收度相差甚大,进一步分析其紫外吸收光谱,认为吸收度增高是由于输液处理不净带入了可产生紫外吸收的其他物质所致.
目的:研究连翘酯苷的稳定性.方法:从酸强度、碱强度和温度三个方面,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仪考察了连翘酯苷的稳定性.结果:在碱性环境中(pH值为9.40),连翘酯苷极其不稳定;在中性条件下,连翘酯苷在60℃左右时较为稳定,在酸性环境中(pH值为4.03)稳定.结论:酸碱度对连翘酯苷稳定性影响较大.
目的:研究中药蛇床子(简称Hops)的光谱性质及其与BSA的相互作用.方法:选用水提取液,采用紫外一荧光法对影响蛇床子荧光光谱的主要因素(溶荆、酸碱度)进行研究,并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Hop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数据采用Lineweaver-Burk处理.结果:不同溶剂比较后,选用水作为蛇床子的提取液:酸碱度对蛇床子溶液荧光光谱影响较大,酸性越强,溶液的荧光强度越强.Hops与BSA的作用研究发现Hops具有较强地猝灭BSA荧光强度的能力.结论:Hops中的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在酸性水溶液中较稳定,Hops与BSA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硅钨酸(SiW)及硅钨钴酸(SiWC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发现SiW和SiWCo与BSA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其结合常数K<,LB>分别为4.94×10<'4>、6.06×10<'4>(298 K)与4.33×10<'4>、5.86×10<'4>(310 K),结合位点数n均为1,它们与BSA相互作用方式为静电引力.采用同步荧光法考察了SiW和SiWCo对BSA构象的影响,发现SiW和SiWCo与BSA均发生了相互作用,但都没有改变BSA的构象,通过比较发现SiWCo与BSA作用活性比SiW强.
地丙醇是我院皮肤科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的自制制剂.主要含醋酸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Acetate,DMAC)、氮酮和丙二醇.主药DMAC一般可以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240nm处测定其含量,但通过对制剂中其它组分绘制紫外吸收光谱发现这些组分在该波长处也有吸收,对测定产生干扰,本文采用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地丙醇中DMAC的含量,消除了制剂中其它组分的干扰.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e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目前,商品中混伪品较多.除同科植物亚麻菟丝子Cuscuta epilinum Weihe.、金灯藤(日本菟丝子)Cuscutajaponica Choisy、十字花科植物芜菁Brassia rapa Linn.、禾本科植物秫米Setaria italica(L.)Beauv.的干燥成熟种子外,1998年笔者又发现一新伪品,经多方鉴定,来源不明.最近,经我所中药室林泉主任技师鉴定为苋科植物千穗谷Amaranthushypochondriacus Linn.的干燥成熟种子,并与杭州植物园标本室标本核对结果无误.本品原产于北美(墨西哥).本省杭州、临安(昌化)、慈溪有栽培.为古老的粮食作物,种子的营养价值很高,可用作食品营养成分的添加剂[1].笔者对该伪品与菟丝子的性状、显微解剖、薄层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比较鉴别,现报道如下.
菟丝子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的作用.目前我们发现在医药市场上有一种菟丝子的混淆品芜菁子伪充菟丝子药用.本文就二者的来源、性状、薄层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等方面进行鉴别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目的:分析二苯甲酮(BP)单重态和三重态在气相和溶剂相(环己烷、氯仿、乙醚、乙醇)中的结构和谱学性质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方法在CAM-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下计算分析BP的几何结构、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并运用极化连续介质模型考察溶剂效应.结果:BP的单重态和三重态都是非平面对称分子;单重态紫外吸收峰有2个,其中最大吸收波长λmax随溶剂极性的增大而红移;三重态吸收峰比单重态多一个,吸收强度减小.红外光谱中单重态的νC=O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向低波数方向移动;三重态中νC=O消失,出现一个νC-O和νC-C的混合振动峰以及C-H弯曲振动峰.结论: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单重态λmax和νC=O红移,三重态紫外吸收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但三重态的几何构型及红外振动峰变化不明显.
灰绿黄堇又名蛇含七,在藏药中又称为巴牛丝哇.为罂粟科植物灰绿黄堇Corydalis adumca Maxim的干燥块根.它是一种具有较好的消炎、利胆、排石、止痛作用的草药.民间常用于治疗胆石症,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开发利用价值.同时,由于其外观性状与天葵子颇为相似,所以有时又被误作天葵子 .为了更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这一宝贵药用资源,也便于广大药学工作者易于识别,对其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并与天葵子作了理化及紫外吸收光谱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荔枝核为常用中药,具有温中、理气、止痛等功效.现在市场上发现有以桂圆核伪充荔枝核出售的情况,经查阅文献,仅见有关二者性状及显微鉴别的报道[1].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我们从薄层色谱、紫外光谱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
佛手为较常用中药,<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为芸香料植物佛手Citur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变黄时采收,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佛手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临床上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等.近来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一种佛手混伪品经鉴定为葫芦科植物佛手瓜Sechiumedule(Jacq)Swartz的干燥果实,为了正确鉴别佛手药材,防止混淆误用,本文对两者的性状、显微、薄层层析及紫外吸收光谱的特征作了比较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