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状况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国际上已将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作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每年全世界大约10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超过1/2死于营养不良,"降低儿童死亡率"被列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中.而在食物供应充足的地区,由于居民消费过多的糖和脂肪以及运动的减少,营养过剩和其导致的某些营养相关慢性病与日俱增[1],这些营养不均衡也同样威胁着儿童的健康.笔者综述了我国儿童营养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03年3月卫生部颁布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其主要衡量指标是BMI.在发达国家肥胖和超重已达到几乎流行的程度,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健康、社会和心理问题.研究BMI的变化趋势,对政府决策和指导居民消费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对山东省成年居民1989~2000年的体质状况进行了追踪调查.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念改变,人群各种食物的消费量有了较大变化.为了解上海市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膳食与健康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我们对上海市部分地区成年人的食物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念改变,人群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解不同年龄居民的膳食状况,指导居民合理食物消费,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利用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上海地区资料,对上海市3个区中不同年龄居民营养素的摄入状况进行了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后并未明显促进居民消费,这可以从疾病经济负担、遗产性动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解释。其中,当前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仍较重,是最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大对医保基金的财政支持,提高保障水平和受益水平,扩大居民大病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通过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而增加当期消费。
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3月开始实施.办法规定,将CT等五种大型医用设备列入乙类,交由省级卫生部门按属地化、行业化原则管理.为更好地指导各地编制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于当年3月25日联合下发了<全国乙类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必须结合本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综合能力和人口地理布局,在现有配置水平和各种大型医用设备的整体运行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简称LM),是李斯特菌属中唯一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患菌血症、脑膜炎、流产等高病死率的病原菌,也是造成目前国内外食品污染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LM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污染蔬菜和多种食品,欧美国家由LM引起的食物中毒不断发生,其发生率在全球大幅度上升,引起世界各国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市以往对LM的污染调查尚属空白,为预防它发生和流行,近年来我们对市区居民消费的六大类食品进行采样检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