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至4月4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国际救援医疗工作组在哥斯达尼加首都圣何塞召开了国际救援医疗工作组年度会议,全球13位灾害救援医学专家重点对今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的地震海啸救援行动进行了深入研讨,笔者和来自南瑞士国际救援队的奥尼弗·哈根医生(Dr.Olivier Hagon)、非国际救援队的埃弗瑞·克里姆(Dr.Efraim B.Kramer)、美国费尔法斯队的安东尼·麦金塔尔医生(Dr.Anthony Macintyre)均随本国的救援队参加了在日本的救援行动,又参加医疗工作组的年度会议.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11日报道,日本在东京举行“3?11”大地震3周年祭奠活动。
海洋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为了从我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到具有新颖结构和显著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探讨我国北部海域海洋生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我们对产自青岛海域的海燕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是棘皮动物门海星纲海燕科动物,是我国北部海域常见的海星品种[1].我们从其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鉴定12 个化合物,分别为asterosaponin P1(Ⅰ),pectinioside A (Ⅱ),L-色氨酸(Ⅲ),L-苯丙氨酸(Ⅳ),对羟基苯甲酸(Ⅴ),对羟基苯乙酸(Ⅵ),对羟基苯乙胺(Ⅶ),尿嘧啶核苷(Ⅷ),尿嘧啶(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Ⅹ),胸腺嘧啶(Ⅺ),次黄嘌呤核苷(ⅩⅡ).以上化合物除Ⅰ、Ⅱ外均为首次报道从海燕中分离得到.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浩瀚海洋的表层水温年平均不超过20℃,其中有13%的海洋表面水温低于14 ℃.我国除榆林、湛江海域夏季水温较高外,北部海域冬季最低水温可达-1.0℃,11~5月份水温20℃以下,3月份黄海、渤海海域水温在10℃以下[1,2].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 063人死亡、13 691人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