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相关文献(874)
  • ING1表达产物、MDM-2、p53与肿瘤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02年2期

    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完成之后,将跨入蛋白质组的新时代,深入探讨基因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有关学者面临的时代课题。多种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竞争、协同、反馈等调控网络,对医学难题之一的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化有重要作用。新近发现侯选抑癌基因ING1与p53有相互依赖作用,p53与mdm2基因之间相互调节等结论提示,围绕p53基因的复杂调控网络尚待明确。在多基因立体交错的调控网络里,揭示某一环节会有助于深入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便于更好地防治肿瘤。

    多基因 相互关系 ING1基因 p53基因 mdm2基因
  • 083 砷的致癌性与p53基因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02年4期

    本文首先概述了砷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综合讨论了砷的致癌性、p53基因的作用机制和砷与p53基因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砷的致癌作用机制和临床合理有效使用砷制剂提供依据。

    致癌性 p53基因
  • 紫杉醇对p53基因不同表达型人肺腺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CSTPCD 2009年6期

    目的 评价紫杉醇对p53基因不同表达型肺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以体外药物敏感试验(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紫杉醇相同作用浓度处理肺癌细胞株(H1299为053缺失型,H322为p53变异型,A549为053野生型)后,其生长抑制情况以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紫杉醇对H1299、H322及A549细胞毒性呈时间依赖性(P<0.05):紫杉醇对H322和A549的IC50(48.07±26.12 nmol/L,9.8±2.45 nmol/L)明显低于对H1299的IC50(110.6±38.7 nmol/L,P<0.05).紫杉醇相同作用时间及相同浓度(作用时间48 h、浓度10 nmol/L)下,H322和A549 G2/M期的阻滞明显多于H1299(P<0.05),H1299多阻滞于G0/G1期.H322的细胞凋亡也明显多于H1299(P<0.05).结论 紫杉醇对053基因不同表达型人肺腺癌细胞株均有生长抑制作用,但对变异型及野生型p53表达型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p53缺失型的细胞株.

    肺癌 紫杉醇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p53基因
  • RDPCR技术检测p53基因DNA损伤的研究

    《卫生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CBST 2002年2期

    目前可资利用的检测特定基因DNA损伤的手段较少.连接介导聚合酶链反应(ligation-media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MPCR)技术由于其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在研究DNA加合物和氧化损伤等方面有较多报道[1~3],我们也成功地将其应用于检测DNA链断裂[4].但该技术需用酶或化学方法处理在碱基修饰位点把DNA链人为切断,限制了其应用[5].Grimaldi等[6]改进设计的单链连接PCR (single-strand ligation PCR,SLPCR)技术,虽然克服LMPCR的缺陷,但其单链连接的效率很低[5].

    随机末端连接物依赖的PCR LMPCR p53基因 DNA损伤 地高辛标记探针
  • 平阳霉素对p53基因外显子7的链断裂作用研究

    《卫生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CBST 2002年2期

    特定基因链断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遗传性疾病等密切相关,其检测具有重要的毒理学理论和实践意义.最近,我们建立了非放射性连接介导聚合酶链反应(ligation-media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MPCR)技术,以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DNA建立损伤模型,成功检测了p53基因的链断裂[1].

    LMPCR 平阳霉素 p53基因 DNA链断裂
  • 镍化合物诱发细胞恶变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变化

    《卫生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3年1期

    目的探讨3种镍化合物诱发细胞恶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细胞凋亡情况以及P53基因与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3种镍化合物转化细胞接种BALB/c裸鼠,应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转化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在转化的不同阶段,随着恶性程度的增加,相应细胞系的凋亡率逐渐减少(P<0.01),P53基因突变细胞凋亡率低于同一阶段未发生突变的细胞(P<0.01).结论在该实验条件下,镍化合物诱发BALB/c-3T3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中,涉及细胞凋亡的受抑,P53基因的状态在细胞恶变过程中对于凋亡的发生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镍化合物 转化细胞 肿瘤细胞 细胞凋亡 p53基因
  • 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诱发细胞P53基因的变化

    《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5年2期

    目的观察苯并(a)芘[B(a)P]代谢产物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anti-7,8,-dihydrodiol-9,10-epoxide benzo(a)pyrene,BPDE]诱发的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HBE)及其裸鼠成瘤细胞中的p53基因突变情况,探讨BPDE诱导细胞癌变的机制.方法多聚酶链聚合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基因测序.结果PCR-SSCP分析结果提示,反式BPDE诱发的恶性转化细胞及其裸鼠成瘤细胞p53基因的Exon 7和Exon 8有突变.基因测序发现裸鼠成瘤细胞(B3)的p53基因Exon 8的第282位密码子位置出现了一个G→T点突变,其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CGG)→亮氨酸(CTG).结论反式BPDE可诱导p53基因发生突变,提示p53基因突变可能是BPDE诱导细胞癌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苯并(a)芘[B(a)P] 反式BPDE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p53基因
  • 建立非放射性连接介导PCR技术检测p53基因链断裂

    《卫生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CA CBST 2001年3期

    DNA链断裂是一种严重的DNA损伤.它可引起基因突变,DNA重排,染色体结构异常乃至细胞死亡等.在常用的检测方法中,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直观等优点,本室曾作过系统研究[1].但是,和其他常用方法一样,该技术也不能检测特定基因的DNA链断裂.而一些重要的基因如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DNA损伤与致突变-致癌效应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检测这些基因的DNA链断裂可能更有利于阐明链断裂剂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国外有人利用连接介导聚合酶链反应(Ligation-Media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MPCR)技术分析DNA甲基化[2],研究氧化损伤和检测DNA加合物等[3,4].该技术是在碱基修饰位点用酶或化学方法处理把DNA链人为切断,将基因特异性引物延伸至切断点形成钝末端,再与一公共双链连接物连接,然后经PCR放大.根据其原理,我们认为,LMPCR也可直接用于检测DNA链断裂.为了证实这一想法,我们用限制性内切酶建立DNA链断裂模型,完全消化基因组DNA,再用LMPCR法检测p53基因外显子7的链断裂.由于我们使用的内切酶AfaI和MspI在p53基因外显子7上各自只有一个切点,若方法建立成功,分别会有一条特定长度的扩增带出现.

    LMPCR p53基因 DNA链断裂 地高辛标记探针
  • 氯乙酸类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对大鼠p53基因的损伤作用研究

    《卫生研究》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6年6期

    目的 检测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对大鼠p53基因的DNA损伤作用,证实其遗传毒性并探讨其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二氯乙酸、三氯乙酸腹腔注射染毒SD大鼠,提取肝组织DNA,应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PCR技术检测其对大鼠p53基因外显子7的DNA损伤作用.结果 在DCA染毒组检测出2条杂交条带,表明DCA可引起大鼠肝组织p53基因外显子7的损伤,有2个位点.未检测到TCA对大鼠p53基因的损伤作用.结论 二氯乙酸的致癌作用可能与损伤p53基因有关,RDPCR技术检测靶组织p53基因的损伤作用与大鼠致癌试验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饮水消毒副产物 p53基因 RDPCR DNA损伤 氯乙酸
  • 应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研究重铬酸钾对大鼠肺p53基因DNA损伤

    《卫生研究》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3年3期

    应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PCR(Randomized Terminal Linker-dependent PCR ,RDPCR)技术于体内试验的研究,从而检测特定基因的DNA损伤.腹腔注射重铬酸钾染毒大鼠,提取肺组织基因组DNA,经p53基因外显子7特异性引物P1重复直线延伸后与接头(Linker)连接,用基因特异性引物P2和连接物引物经PCR扩增,电泳、转印,再与地高辛标记的探针杂交后显色.结果显示,在20.0 mg/kg和40.0mg/kg剂量下,出现了两条清晰的杂交带,表明重铬酸钾可引起大鼠肺p53基因外显子7的DNA损伤,且有两个损伤位点.此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六价铬化合物的致突变机制,同时也拓展了RDPCR技术在毒理学领域的应用.

    连接物聚合酶链反应 DNA损伤 体内试验 p53基因 重铬酸钾
  • 环境致癌剂与p53基因突变

    《卫生研究》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4年2期

    p53基因是至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它不仅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还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与修复、基因转录及细胞凋亡等多个过程.肿瘤病因学的研究表明,60%~90%的人类肿瘤是由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引起.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可以造成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的改变,且p53的突变形式也随着致癌物和肿瘤的类型不同而具有特征性的差异,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苯并[a]芘、烟草、亚硝胺、黄曲霉毒素和氯乙烯等几种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化学致癌物质的致癌效应以及对p53基因和P53蛋白的影响.

    p53基因 P53蛋白 环境致癌剂
  • p53基因突变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关联

    《健康大视野》 2013年7期

    p53基因突变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密切相关,本文正是基于它们间关联性的认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p53基因 消化系统 恶性肿瘤 突变
  • p53基因及其分子生物学作用

    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是至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是当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p53基因 分子生物学 作用
  • 胃癌患者P53血清学和免疫组化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P53血清学和免疫组化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包括62例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P53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突变P53蛋白.结果:外周静脉血途径检测P53抗体阳性3例(4.8%,3/62),阳性率显著低于门静脉血途径阳性率(35.5%,22/62)和肿瘤组织P53蛋白阳性率(48.4%,30/62)胃癌术后早期复发者门静脉血P53抗体阳性、胃癌组织P53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结论:联合门静脉血和癌组织P53突变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的预后.

    胃癌 p53基因 突变
  • Bcl-2家族和p53在肺癌细胞凋亡中的调控效应

    目的:分析Bcl-2蛋白家族和p53基因表达在肺癌细胞凋亡中的调控效应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分析Bcl-2蛋白家族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对照样本中p53基因表达,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记录凋亡指数.结果:Bcl-2和Bcl-xL在肺癌标本中的相对灰度值均高于正常肺部组织,比较差异显著(P<0.05);Bcl-2与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Bcl-xL与p53表达呈负相关(P<0.05),Bcl-2和Bcl-xL与凋亡指数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Bcl-2蛋白家族是位于核因子下游的基因,在细胞凋亡中能够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大量凋亡因子依赖于p53基因激活调节细胞凋亡,其在细胞凋亡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凋亡 Bcl-2蛋白家族 p53基因 调控
  • 细胞凋亡与子宫肌瘤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CSTPCD 2012年3期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肿瘤细胞凋亡受抑制这个角度,详尽阐述了Bcl-2/Bax 、Fas/Fas-L 、P53基因的表达与子宫肌瘤细胞凋亡异常的关系和机理,并阐述了中医药的治疗机理,旨在应用药物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开拓多种非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的手段.

    细胞凋亡 子宫肌瘤 Bcl-2/Bax Fas/Fas-L p53基因
  • 大肠癌患者p53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CBST 2002年z1期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120例大肠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蛋白在本组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2.50%(75/120).p5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大体分型、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Dukes'分期均无关(P>0.05).p5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预后有关,p53蛋白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00 1).结论p53基因可能是影响大肠癌患者生存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

    结直肠肿瘤 p53基因 预后
  • 青藤碱对肺癌模型大鼠抑癌基因P16和P53的影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10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藤碱对肺癌模型大鼠抑癌基因P16和P53的影响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均采用左肺注射WALKER-256癌细胞悬液方法建立大鼠肺癌移植性模型,3周后筛选成瘤的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组和青藤碱治疗组,另取健康SD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青藤碱治疗组背皮下注射10%青藤碱治疗10周,环磷酰胺组注射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同时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治疗10周后取各组肺肿瘤测量瘤体积、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取肿瘤组织匀浆,流式细胞仪检测瘤体组织WALKER-256癌细胞在G1、G2、M和S四周期细胞比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16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测定P16mRNA和P53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青藤碱组抑瘤率达30.15%,P16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P16mRNA和P53mRNA低表达,S期细胞比值、瘤体积和瘤质量明显降低、G1和G2期细胞比值提高(P<0.05).结论:青藤碱可能通过影响抑癌基因P16和P53表达,调节G1和G2和S期细胞比值而起到抑制大鼠WALKER-256移植性肺癌肿瘤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青藤碱 p16基因 p53基因 移植性肺癌 细胞周期 抑瘤率
  • 温经膏穴位贴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对p53基因的影响

    《针刺研究》 CSTPCD 2002年2期

    目的:探讨温经膏穴位贴敷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方法:温经膏穴位贴敷于荷瘤小鼠相当于人体的大椎和肺俞穴,观察温经膏对细胞形态、原位末端标记(TUNEL)及p53基因的影响.结果:温经膏贴敷组细胞凋亡指数与CTX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荷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温经膏贴敷组和CTX组均无p53基因阳性表达及突变,贴敷对照组和荷瘤组有p53基因阳性表达及突变.结论:温经膏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有恢复抑癌基因p53功能的作用.

    穴位贴敷 细胞凋亡 p53基因 温经膏 肺癌
  • 白花蛇舌草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STPCD 2007年11期

    目的 从基因水平研究白花蛇舌草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Bel7402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人肝癌Bel7402细胞常规体外培养,随机设定空白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阳性对照组、白花蛇舌草组.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细胞形态变化.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计算凋亡指数.采用MTT法检测白花蛇舌草对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RT-PCR半定量法检测Bcl-xl、p53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光镜下观察到白花蛇舌草组肿瘤细胞脱壁,有细胞出芽现象等凋亡形态改变;凋亡指数略低于5-Fu阳性对照组,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细胞抑制率略低于5-Fu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上调p53基因mRNA表达,降低Bcl-xl基因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白花蛇舌草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长,诱导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抑癌基因p53基因、抑制原癌基因Bcl-xl基因表达有关.

    白花蛇舌草 人肝癌Bel7402细胞 细胞凋亡 Bcl-xl基因 p53基因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p53对大鼠气管上皮细胞转化的影响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TPCD 北大核心 1999年5期

    本文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P53对致癌物转化的大鼠气管上皮(RTE)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转化的RTE细胞(尚未具致瘤性)和恶性转化的RTE细胞(已具致瘤性)的条件培养基可以抑制原代RTE细胞的集落形成率(CFE),部分抑制早期转化RTE细胞的CFE,但对恶性转化的RTE细胞无抑制作用.TGF-β1中和抗体可以阻断这种抑制作用,表明条件培养基中可能有TGF-β1.转化RTE细胞分泌TGF-β1可使对后者有抗性作用的细胞具有生长优势.为了评价P53对RTE细胞转化的作用,将野生型,突变型P53分别导入早期转化的RTE,研究表明,野生型P53抑制,而突变型P53促进转染细胞的CFE.突变型P53可能增强TGF-β1的分泌,从而促进转染细胞在裸鼠中癌变.本研究表明突变型P53可能通过TGF-β1

    转化生长因子β1 p53基因 大鼠气管上皮细胞 转化
  • DCC、P53及VEGF在结直肠腺癌癌组织中的表达

    《基础医学与临床》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2005年8期

    目的检测DCC、P53及VEGF在41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三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结果 41例结直肠癌的组织中,DCC表达阳性10例,阳性率为24.4%,而P53与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63.4%及65.9%.DCC基因表达与P53、VEGF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53与VEGF表达存在明显相关关系(P<0.05).

    结直肠缺陷基因 p53基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 带有CMV、CEA误启动子的腺病毒载体介导TK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特性

    《基础医学与临床》 北大核心 CSTPCD 1999年5期

    TK基因-GCV系统是最有希望在临床上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基因靶向表达的效率,使之可以应用于体内实验,我们构建重组腺病毒AdCMVTK和带有CMV、CEA两个启动子的AdCMVCEATK,在五种癌细胞中进行了体外实验.发现腺病毒介导的TK基因赋予癌细胞GCV敏感性比对照组高2~3个数量级,并使感染病毒和未感染病毒细胞比例为1:10时仍产生较强的"旁观效应".实验表明PG肺癌,CAE结肠癌,HeLa细胞是腺病毒介导的TK基因的理想靶细胞.

    肿瘤基因治疗 p53基因 腺病毒载体 CEA启动子 CMV启动子
  • 长期吸烟对大鼠肺组织p53、K-ras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的影响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7年6期

    目的 观察长期吸烟对Wistar大鼠肺组织p53、K-ras表达的影响,研究吸烟与肺组织p53、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被动吸烟模型.72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被动吸烟6个月,对照组正常呼吸条件下饲养,每个月末分别取6只大鼠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p53和K-ras蛋白表达情况,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p53第5、6、7~8外显子和K-ras第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53蛋白表达于细胞核,K-ras蛋白表达于胞浆,吸烟组p53、K-ras蛋白表达强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吸烟时间的增加,p53、K-ras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随吸烟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CR-SSCP显示,p53基因随吸烟时间的延长突变率增加;K-ras基因突变率随吸烟时间延长增加不显著.结论 吸烟可以导致大鼠肺组织p53、K-ras蛋白表达增强和基因突变率增加,随吸烟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为吸烟对肺的组织基因突变的判定及吸烟者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p53基因 K-ras基因 基因突变 免疫组织化学 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大鼠
  • 乳腺增生病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检测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TPCD 2002年3期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及早期诊断乳腺癌的分子病理指标.方法用PCR-SSCP法检测36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14例原位癌和16例浸润癌中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并用DNA直接测序技术确定突变的碱基及其所在的密码子.结果乳腺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中p53基因第7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0%、6.5%(2/31)、21.4%(3/14)、18.8%(3/16).8例突变中,3例发生于251密码子,4例发生于248密码子,1例发生于236密码子.表现为碱基替换(5例)、缺失(2例)、插入(1例)共三种突变方式.并在1例原位癌中首次发现了251密码子的同义突变(ATC→ATT,异亮氨酸→异亮氨酸).结论乳腺癌不典型增生中存在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该突变可能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发展到乳腺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辅助指标.

    乳腺增生病 p53基因 突变
  • 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FHIT和p53基因检测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TPCD CSCD 2007年3期

    目的 检测和分析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微卫星不稳定(LOH/MI)和p53突变在肺癌和肺炎性病变(简称肺炎)的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中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采用PCR银染技术结合二核苷酸(CA)n重复序列及PCR-SSCP-DNA测序法分别检测FHIT LOH/MI和p53突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HIT和p53表达.结果 FHIT LOH/MI在肺癌组的鳞状上皮化生病变和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病变分别为53.8%和70%,均明显大于肺炎性病变组的相应增生病变12.5%和18.2%,差异显著(P<0.05).p53突变率在肺癌组和肺炎组的各级增生病变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FHIT LOH/MI在肺癌组支气管上皮各级增生病变明显高于肺炎组,为其作为判断癌前病变的检测指标提供了实验依据.在肺癌前病变中FHIT基因LOH/MI同p53基因突变无关,是发生频率更高、更早的基因事件.

    癌前病变 FHIT 杂合性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 p53基因
  • P53家族成员及相互作用与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3年5期

    P53基因具有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修复DNA损伤等重要功能,超过50%人类肿瘤及13%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均存在P53基因的突变,P53基因异常与白血病的临床病程、预后转归等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与P53结构具有高度同源性的P53家族成员P73、P63基因不仅具有与P53相似的诱导细胞凋亡、转录激活等活性,又可根据转录蛋白结构的多样性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甚至拮抗P53基因的功能.研究发现,P73、P63基因同时具有抑癌和癌基因的双重特性,且在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白血病中两者表现出不同表达活性及功能.本文就P53家族(P53、P73、P63)基因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异同点以及三者与白血病病程、预后转归、治疗等临床特点的关系作一综述.

    白血病 P53家族 p53基因 P63基因 p73基因
  • 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2年1期

    本研究旨在分析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50例DLBCL患者的扁桃体组织进行P53基因检测,同时采集患者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血清P53蛋白含量的检测,了解DLBCL患者P53基因及P53蛋白表达与淋巴瘤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50例患者中P53缺失者21例,阳性率42.0%,患者血清P53蛋白含量为(176.25±61.25) pg/ml,高于正常对照.经Cox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筛选,DLBCL患者的P53异常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53基因检测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P53检测阴性者.经FISH检测,组织学P53基因缺失的患者同时有相对较高的血清突变型P53蛋白水平.结论:P53异常可作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在疾病诊断初期即对DLBCL患者的P53表达进行检测有利于准确判断预后.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p53基因 淋巴瘤预后
  • 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在裸鼠体内的高致瘤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7年4期

    本研究确定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在裸鼠体内的高致瘤性,并对其成瘤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将SHI-1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取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测、R显带核型分析;RT-PCR检测MLL-AF6融合基因和VEGF基因的转录;明胶酶谱法检测培养上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MMP-2的表达;体外穿膜实验观察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注射SHI-1细胞的16只裸小鼠均于皮下出现肿块;瘤体由白血病细胞组成;注射的裸鼠中有MLL/AF6融合基因和VEGF基因的转录;在无血清培养上清中MMP-9和MMP-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细胞;SHI-1细胞有较强的迁移能力,MMP-2的阻断抗体可显著抑制其体外迁移能力.结论:SHI-1在裸鼠体内有极高的成瘤率,其机制可能与p53基因的异常、高水平VEGF基因的转录、金属蛋白酶的高表达和较强的体内浸润能力有关.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SHI-1细胞系 t(6 11)(q27 q23) 致瘤性 p53基因
  • 联合转染P53、AS基因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7年6期

    本研究观察联合转染p53、血管生成抑素(angiostattn,AS)基因对人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VITRO2-hp53-hAS转染K562细胞17天后,以RT-PC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MTT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来观察细胞生物学改变;用细胞免疫化学观察VEGF、Bcl-2、Bax蛋白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转染成功后目的基因在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目的基因转染组细胞上升幅度均比空载体转染组细胞低(p<0.05),且双基因组细胞上升幅度(最后1天的A290 nm值0.264±0.011)比p53组(最后1天的A290 nm值0.652±0.039)和AS组(最后1天的A290 nm值0.604±0.017)低(p<0.05).转染后,VEGF和Bcl-2蛋白表达减弱,Bax蛋白表达加强.结论:联合转染p53和AS基因对K562细胞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比单独转染组作用强,两者协同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共同影响bcl-2、bax表达的途径.

    p53基因 AS基因 联合转染 白血病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