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苯并(a)芘[B(a)P]代谢产物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anti-7,8,-dihydrodiol-9,10-epoxide benzo(a)pyrene,BPDE]诱发的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HBE)及其裸鼠成瘤细胞中的p53基因突变情况,探讨BPDE诱导细胞癌变的机制.方法多聚酶链聚合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基因测序.结果PCR-SSCP分析结果提示,反式BPDE诱发的恶性转化细胞及其裸鼠成瘤细胞p53基因的Exon 7和Exon 8有突变.基因测序发现裸鼠成瘤细胞(B3)的p53基因Exon 8的第282位密码子位置出现了一个G→T点突变,其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CGG)→亮氨酸(CTG).结论反式BPDE可诱导p53基因发生突变,提示p53基因突变可能是BPDE诱导细胞癌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探讨药物代谢酶在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抑制苯并(a)芘毒性中的作用.方法建立B(a)P诱导的小鼠前胃癌模型,观察不同途径投予VES对前胃癌的抑制作用.再选择最佳途径观察两相药物代谢酶在此过程中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肝脏微粒体(S-9组分)中Ⅰ相药物代谢酶乙氧基异吩恶唑0-脱乙基酶(Ethoxyresorufin 0-deethyase,EROD)活性;应用试剂盒测定S-9组分中Ⅱ相药物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结果经口投予和腹腔注射VES均可明显降低B(a)P诱导的小鼠前胃癌的发生.VES可显著降低肝脏Ⅰ相药物代谢酶乙氧基异吩恶唑0-脱乙基酶(EROD)的活性(39.1±3.05),与阳性对照组(57.9±3.1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ES可降低B(a)P诱导的小鼠前胃癌,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来实现.
目的探讨苯并(a)芘[B(a)P]对鲫鱼全脑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及水生态毒理学机制,同时为苯并(a)芘的水污染监测探寻灵敏简便的亚致死指标.方法设立空白对照、溶剂对照、3×10-4~3×10-1 mg/L B(a)P处理组共6个实验组,分别于染毒后1,3,6和12 d取鲫鱼全脑进行检测.结果全脑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与苯并(a)芘存在着剂量及染毒时间依赖关系.结论引起体内NOS活性升高及NO的过量产生是苯并(a)芘在鲫鱼体内发挥毒性的机制之一.
[目的]探讨职业性接触苯并(a)芘[B(a)P]对焦炉作业工人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方法]根据183名男性焦炉工人的工作性质分为炉底组、炉侧组和炉顶组3个组:分别有28、57、57人.41名对照组从该企业的原材料处选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工作场所空气中B(a)P的浓度,并对工人尿中1-羟基芘(1-OH-Py)的水平进行检测;分别用碱性羟胺比色法和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DTNB)法测定全血滤液中乙酰胆碱(ACh)的含量和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焦化厂空气中B(a)P的浓度明显高于原材料处(10.2±7.6)ng/m3,并且呈现炉顶(1623.5±435.8)ng/m3高于炉侧(185.9±38.6)ng/m3;炉侧高于炉底(19.5±13.2)ng/m3的趋势;焦炉工1-OH-P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红细胞AChE的活力明显降低,全血ACh的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尿1-OH-Py与ACh之间呈正相关(r=0.184,P=0.012);1-OH-Py与AChE之间呈负相关(r=-0.163,P=0.027).[结论]职业接触B(a)P能够抑制外周血红细胞AChE的活力,使外周血ACh的水平升高,从而造成胆碱能系统的功能紊乱.
目的:探讨苯并(a)芘[B(a)P]代谢产物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anti-7.8,-dihydrodiol-9,10-epoxidebenzo(a)pyrene,BPDE]引起的细胞FHI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PCR、RT-PCR、多聚酶链聚合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结果:PCR-SSCP结果提示反式BPDE诱发的恶性转化细胞及其裸鼠成瘤细胞FHIT基因的Exon1-9出现了异常的小片断.结论:反式BPDE可作用于细胞染色体3p14.2的脆性部位FRA3B,引起FHIT基因的重排或缺失,导致FHIT基因功能失活.推测FHIT基因可能是反式BPDE致癌作用的靶分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