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想在文章的题目上卖个关子,只是今天要向读者介绍的这个病的名字太长、太拗口,叫"寰枢椎外侧关节骨关节炎".这是一种导致颈枕部疼痛、上颈椎活动受限的较少见的病变,不但咱们老百姓对它较为陌生,就连一些医生对此病了解得也不多,据国外的文献报道,其患病率为4.8%.
寰枢侧块关节由左右侧方的寰枢关节(lateral atlanto-axial joint,LAAJ)构成。寰枢侧块关节骨关节炎称Atlanto-axial facet osteoarthritis或Atlanto-axial later mass osteoarthritis。其发病率为4%~4.8%,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者可超过10%。 本病多见于一侧,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的后颈、后头部疼痛,颈椎旋转受限及轻度斜颈等症状。颈椎开口位正位X线片是诊断本病最经济、获得较多信息的检查方法。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不整齐、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向侧方半脱位等。本病仅有疼痛而无脊髓症状,一般行颈椎X线片检查因未包括上颈椎的开口位像,因此,如在颈椎中下段有退行性变易被诊断为“颈椎病”,使本病漏诊机会较多。除开口位正位像外,有时在斜位像亦可发现异常。MRI以冠状断层像较易显示本病,在矢状面断层像观察LAAJ,若有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不整齐可怀疑本病。但若摄断层像时条件不佳,则难以发现LAAJ的异常。CT检查可见骨赘及ADJ的状态,骨扫描虽为非特异性检查,但灵敏度高。本病需与肿瘤、类风湿鉴别。 本病原则上行保守治疗。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颈托护颈能缓解症状。症状重者于LAAJ注入类固醇类药物加局麻药有明显效果。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手术治疗。一般而言,因患者年龄多较大,手术与否应视患者的全身状况而定。术式以寰枢椎关节固定术疗效较好。手术方法有Brooks法及Gallie法,前者方法虽有报告,但笔者推荐与Magerl法合用,可望有坚强的固定。[姜永冲,侯秀伟摘自:整形外科(日),1999,50(6):601-602]
大多数矫形外科医生都能良好评估和治疗终末期髋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而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对他们而言却是个很大的挑战.踝关节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金标准,但是长期随访显示其存在着临近关节退变和步态改变等并发症[1,2].早期人工全踝关节系统因为骨水泥技术或者高限制性的设计失败率较高,但是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改善,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的另一种可行性选择.
踝关节不稳指踝关节内、外侧稳定结构的损害,导致踝关节频繁内/外翻性损伤所引发的踝关节骨关节炎和功能障碍.统计表明96.7%为足内翻导致踝外侧稳定结构的损伤,3.3%为足外翻暴力致踝内侧三角韧带等稳定结构的损伤.由于足内翻伤日常频繁发生,因此,踝关节外侧不稳尤为常见.一个人一生中至少会出现10~100次踝关节内翻损伤,只要其中一次对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主要是副韧带严重损伤就会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怕行走,尤其是怕行走在不平的道路上.实际上80%~90%的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是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获得痊愈的,仅少数遗留踝关节外侧不稳[1,2].
单纯髌股关节炎的发生率及病因一般认为单纯性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在人群发病率为 5%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大多在 40~ 50岁 [1, 2].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逐渐成为现代肩关节外科治疗的核心之一,为治疗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盂肱关节骨关节炎、肱骨头坏死、盂肱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肩袖性关节病等肩部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为肩关节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应用效果越来越满意[1-2]。
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是一类以脊柱畸形和长骨骨骺不规则改变为特征的软骨发育不良性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1]。已报道的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连锁隐性遗传[2]。其中,X连锁SEDT又称为晚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较常染色体遗传方式的SEDT发病晚,侏儒明显,椎骨病变以腰椎明显,遗传方式为男性发病,女性传递。SEDT的发病率为1.7/100万[3],超过9%的需要矫形治疗的骨骼发育不良患者为SEDT,其中22%为X连锁SEDT。X连锁SEDT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软骨内骨生成异常和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临床特点表现为非匀称性矮小,椎体畸形,早发的大关节骨关节炎,尤其在髋部,特征为躯干短,上部量/下部量<1[4]。该病发病年龄较晚,3~10岁出现生长迟缓,10~14岁之间最明显,SEDT致病基因为位于Xp22.2的SEDL基因[5]。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期收治1例X连锁SEDT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SEDL基因突变类型进行家系分析,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近年来,人们对肩关节不稳定(shoulder instability,SI)的认识不断深入,由此产生的相关疾病(如不稳定复发、持续性疼痛、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无力、活动受限和骨关节炎等)也一直困扰着医学工作者,基于肩关节不稳定的盂肱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即是其中之一.
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患病率高,患者表现为上下楼及下蹲困难,并伴有屈膝位疼痛,关节镜检查发现髌骨及股骨滑车软骨退变、磨损或伴有髌骨外侧移位倾向.目前尚缺乏高度有效的临床处理手段.髌股关节置换(patellofemoralarthroplasty,PFA)手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假体更新,逐渐成为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可选择的一种治疗方法,但由于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临床应用价值尚未被广泛接受.本文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综述当前PFA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展望其发展.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lumbar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或lumbar zygapophyseal joint osteo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为关节突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常被外科医师忽略.
枕颈部疼痛是门诊就诊病人常见的一种主诉,引起该症状的原因较为复杂.常见原因有枕颈部畸形、风湿性关节炎、感染、颈椎肿瘤、颈椎退行性改变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等,其中枕颈部关节退行性变所导致的骨关节炎是引起枕颈部疼痛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引发老年患者枕颈部疼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由于枕颈部关节结构较为特殊和复杂,其骨关节炎的病理、临床症状、体征具有不同于其它颈段椎间关节骨关节炎的特点.
腰椎退变性滑脱常因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引起,是诱发慢性腰腿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多排CT的广泛应用显示了在该病诊断方面的诸多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排CT对下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踝关节融合术对其他关节的影响及其临床和X线表现.方法 23例疼痛性创伤性踝关节炎施行单侧踝关节融合术,术后平均随访21年(12~45年).每个病例均由2名调查者采用标准的自我评估方法[包括双侧足功能指数、Wester Ontario 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及近期关节状态指数(Short Form-36-SF-36)]进行临床检测.双侧膝关节、踝关节和足标准X线摄片,对每个关节进行骨关节炎X线分级,并对每一例患者的双侧下肢关节活动范围、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询问、检查和记录.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手术和非手术侧下肢骨关节炎、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23例中,22例(96%)病足术后出现轻到中度跛行,9例(39%)出现足内翻畸形,8例(35%)出现足外翻畸形,仅6例(26%)足中立位.相应非手术足中,21例(91%)为中立位,仅2例出现足外翻畸形.每个手术足距下关节活动范围均下降;非手术足距下关节无活动仅9例(39%),下降10%~50%13例(57%),下降70%1例.手术侧出现足跟部触痛和肿胀11例(48%),出现足中部触痛和肿胀9例(39%).所有病例中,15例(65%)行走不用任何帮助,6例(26%)需用手杖,2例(9%)需扶拐.与非手术侧下肢关节比较,手术侧下肢骨关节炎发生情况相对严重,其中距下关节骨关节炎P<0.000 1、距舟关节P<0.000 1、跟骰关节P<0.000 1、舟楔关节P=0.001 2、跗跖关节P=0.000 9和第一跖趾关节P=0.001 2.与非手术侧下肢比较,手术侧膝关节和第2~5跖趾关节炎发生和发展情况不明显(P>0.05),但手术侧下肢关节活动限制、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均较明显,其中关节活动限制P<0:000 1、关节疼痛P<0.000 1和关节功能障碍P<0.000 1.手术足胫距角测量均数和中位数均为114°(98°~141°),非手术足为110°(96°~131°),有统计学意义(P=0.007).手术足胫距移位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25 mm和24 mm(11~43 mm),非手术足均为21 mm(13~27mm),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足胫跟移位平均为-1.5 mm(即内侧移位1.5mm),范围为-28 mm(内侧移位)~+52mm(外侧移位),非手术足为+0.5 mm(外侧移位),范围为~14 mm(内侧移位)~+21 m(外侧移位),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足胫跟角平均为1°外翻(23°内翻~26°外翻),非于术足为7°外翻(10°内翻~22°外翻),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组病例是目前踝关节融合术后随访时间最长的一组病例,均系单侧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且每例踝关节融合术都非常成功.在术后平均21年的随访中,大多数病例手术侧下肢足部各关节出现了进行性器质性骨关节炎病理变化而膝关节则很少受影响,踝关节融台术后可出现疼痛性足功能障碍.尽管踝关节融合术早期可缓解创伤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但它可导致足部其他关节早期退行性变,最终导致骨关节炎、疼痛和功能障碍等.(朱建民*摘译)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上海200233
肱骨近端是指肱骨上1/3至肱骨头部分,临床上是常见的骨折部位,尤其以肱骨外科颈处更为多见.骨折后容易产生长骨关节活动受限,影响功能,严重者可以形成肱骨头无菌性坏死和肩关节骨关节炎.作者采用髁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距下关节,又称跟距关节,其结构甚为复杂,对中后足的生物力学起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因其相对于足部运动幅度较小,并未引起足够认识.随着平足症、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足部畸形、创伤性及创伤后关节炎等常见病的治疗由保守转向手术治疗,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融合术,取得了相应的临床疗效,单纯的距下关节融合术被用来治疗很多成人后足疾病,包括创伤性距跟关节骨关节炎[1~5]、复杂性跟骨骨折[4、6]、原发性距跟关节炎[7~8]、胫后肌腱功能不全[9]、感染性距跟关节炎[10].然而经过长期观察和随访,很多学者发现融合术对中后足关节的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枕颈部疼痛是门诊就诊病人常见的一种主诉,引起该症状的原因较为复杂.常见原因有枕颈部畸形、风湿性关节炎、感染、颈椎肿瘤、颈椎退行性改变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等,其中枕颈部关节退行性变所导致的骨关节炎是引起枕颈部疼痛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引发老年患者枕颈部疼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由于枕颈部关节结构较为特殊和复杂,其骨关节炎的病理、临床症状、体征具有不同于其它颈段椎间关节骨关节炎的特点.
自2003~2006年采用膝关节镜术后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92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目的::观察针灸电磁波配合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住院号尾数的奇、偶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予针灸电磁波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予针灸电磁波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10d,共20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磁波配合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效果优于针灸电磁波治疗。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结构,损伤后可造成膝关节不稳及生物力学改变。前交叉韧带损伤很常见,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后可以达到良好效果,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但人们逐渐意识到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躯体活动,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作者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就 ACLR 术后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一般认为单纯性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在人群发病率为5%左右,发病年龄大多在40~50岁.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是引起膝前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患病率高,患者表现为上下楼及下蹲困难,并伴有屈膝位疼痛,关节镜检查发现髌骨及股骨滑车软骨退变、磨损或伴有髌骨外侧移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