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韧带】相关文献(97)
  •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检查及诊断分析

    《健康大视野》 2013年10期

    目的:分析与研究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检查与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1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的临床检查与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采取X线片、CT平扫、螺旋CT及三维重建、MRI影像检查.X线片漏诊骨折3例,无法直接反映三角韧带损伤;CT检查漏诊骨折2例,不能有效判断三角韧带损伤;螺旋CT三维重建无一漏诊骨折,能反映关节内侧增宽的间隙、关节腔积液与肿胀的软组织;MRI检查可有效判断骨折与三角韧带损伤,临床检查与诊断结果与手术所见一致.结论:X线片与CT平扫均无法全面诊断与分析骨折的特征,易出现漏诊;螺旋CT及三维重建,骨折分型与诊断较为可靠与准确;MRI可准确判断骨折与三角韧带损伤,值得临床运用.

    踝关节 三角韧带 检查 诊断
  •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医疗装备》 2016年17期

    目的 研究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术中进行三角韧带修复)和对照组(术中不进行三角韧带修复),各32例.对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生命质量及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在术中进行三角韧带的修复,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及生命质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 修复 效果
  • 带线锚钉在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目的:针对带线锚钉在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踝关节三角韧带修复的患者75例,并将其随机分为35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带线锚钉修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中医正骨复位以及石膏外固定术,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观察患者治疗后随访10~20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25例患者为优,13例患者为良,2例患者为差,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结论:带线锚钉在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带线锚钉 踝关节 三角韧带
  • 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

    目的:评价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1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1例患者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的踝关节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 ~ 24周,平均愈合时间15.7周.术后1年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91.1分(s=5.7),其中优23例,良6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3.6%.结论: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带线锚钉 踝关节 骨折 三角韧带 损伤
  • 踝关节骨折中的腓骨损伤

    《中国骨伤》 CSTPCD CA 2001年4期

    腓骨的外踝参与踝关节的组成,而在踝关节的骨折中,由于力的传导,会引起腓骨不同部位的损伤,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认识:1 腓骨的作用为了踝关节有良好的功能,腓骨必须有:①正常的长度;②腓骨在胫骨沟内有正常的位置;③通过胫腓下韧带有效的固定于胫骨[1]。在维持踝关节的功能上,是整个腓骨参与,而不仅仅是外踝,腓骨通过杠杆作用维持着外踝的位置,腓骨的损伤会引起踝关节功能的改变。有实验证明单独切断三角韧带不引起踝关节的不稳定[2],当切断内踝及上胫腓联合前后韧带在应力试验下,对踝关节的影响也不大,当切断外踝及下胫腓联合前后韧带在应力作用下,则出现踝关节的不稳定和外踝移位,外踝的移位则导致距骨向外移位[3],有表明:距骨向外移位1mm,可造成接触面积减少42%,接触面积减少后每单位负重面积所受压力就增加,1~2mm距离的移位,即可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另据国内外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腓骨同样是负重骨,其截面积是胫骨的20%,承受约15%~20%的载荷。当腓骨由于短缩或切除致承受力减少时,胫骨受力增加,腓骨部分全切除时,胫骨受力、踝部受力增大30%~40%,如破坏了腓骨的连续性,后期会导踝关节疼痛,外踝上移,下胫腓联合分离,骨质疏松,不能远行及跛行等并发症[4]。

    踝关节骨折 腓骨 下胫腓联合分离 移位 胫骨 骨受力 三角韧带 接触面积 关节功能 创伤性关节炎 证明 应力作用 应力试验 位置 损伤 实验 切除 临床研究 距骨 关节疼痛
  • 踝关节损伤的治疗进展与思考

    《中国骨伤》 CSTPCD 2016年12期

    踝关节损伤的损伤力机制复杂,包括轴向暴力、旋转暴力、剪切暴力及混合暴力.常见的踝关节损伤包括骨折、韧带损伤以及两者的混合伤.不稳定的踝关节损伤大多数需采取手术治疗.踝关节损伤一直是国内外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损伤的机制、诊断和分类、治疗方案等,产生很多较新的理念和技术.但多数医生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所以每年有大量患者因为误诊漏诊或者不合理治疗导致长期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肢体畸形.

    踝关节 腓骨 下胫腓联合 三角韧带
  • 外踝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检查及诊断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CSTPCD 2011年21期

    踝关节损伤是骨科常见的损伤之一.踝关节损伤很快会出现肿胀,外形异常,皮下淤血,损伤部位压痛明显,但是这些临床体征并无特异性.20世纪70年代时人们逐渐觉察到外踝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关键,90年代以来,三角韧带对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性日益被学者所重视.问题是于单纯外踝骨折如何来确定内踝关节的稳定性.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 诊断 应力下摄片
  • B超诊断肝右三角韧带畸胎瘤1例

    患者,男,45岁.因右侧腰痛1年余,渐加重伴上腹胀痛,纳差半月就诊.曾在当地CT检查:肝右叶后段原发性肝癌,未予治疗.本院CT提示:肝右后叶占位,考虑为纤维板层型肝癌.B超检查:肝右后叶见7.3cm×7.1cm椭圆形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楚,内部呈细小均匀一致点状回声,其后壁上见2.0cm×1.0cm增强光团伴声影.超声提示:肝右后叶占位性病变.(1)肝癌?(2)肝脓肿?(图1).

    诊断 三角韧带 纤维板层型肝癌 占位性病变 原发性肝癌 超检查 低回声 一致点 椭圆形 强光团 肝右叶 肝脓肿 腹胀痛 治疗 腰痛 患者 后壁 超声 边界 包块
  • 应用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

    目的 探讨应用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手术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21例,均在三角韧带距骨止点处拧入缝合锚钉,同时修复和重建三角韧带深层,浅层直接缝合.结果 随访6~24个月.术后踝关节内侧间隙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良率为85.7%.结论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采用缝合锚钉修补三角韧带,既修复了韧带的连续性,又重建了三角韧带,此方法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特点.

    缝合锚钉 三角韧带 手术治疗
  • 快速锚钉治疗三角韧带损伤

    目的 探讨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方法,评估其疗效.方法 收治10例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均采用快速锚钉固定.结果 随访6个月~2年,按齐氏疗效评定标准:优良9例,可1例,优良率90%.结论 快速锚钉可很好地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手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是治疗三角韧带损伤良好的内固定材料.

    快速锚钉 三角韧带 骨折
  •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112例伴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8个月.结果 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98例,良14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 对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时,除了固定内、外踝,还要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了内、外侧所有结构的完整性后才能真正恢复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内、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三角韧带的损伤不修复,虽然下胫腓韧带可以获得愈合,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仍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下胫腓联合 分离 踝关节 骨折 三角韧带
  • 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五例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CSTPCD 2001年3期

    Maisonneuve骨折(简称MFF)是一种少见的踝关节骨折,我科自1997年1月以来共诊治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25~42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损伤均为扭转暴力,受伤距就诊时间1~6 d。人院查体于内踝及下胫腓前韧带、腓骨下段存在压痛;骨间膜体表投影全长压痛3例,下部压痛2例。摄膝踝全长X线片皆发现高位腓骨骨折,位于腓骨头下约2~3 cm处。上述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固定内踝或修复三角韧带,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长腿U型石膏托内翻位超膝固定,3周后去石膏功能锻炼,8周负重行走。

    手术治疗 下胫腓联合 三角韧带 踝关节骨折 腓骨骨折 体表投影 石膏托 全长 螺钉固定 临床资料 疗效满意 就诊时间 功能锻炼 皮质骨 骨间膜 腓骨头 诊治 损伤 术后 受伤
  • 三角韧带损伤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意义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CSTPCD 2012年4期

    背景: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常见,三角韧带是否损伤是判定损伤严重程度与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三角韧带是否修补与如何修补一直是大家争论的问题.目的:探讨三角韧带的解剖与组织特性,探讨损伤之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新鲜尸体标本10具,将内踝与距骨内侧结节之间的软组织由浅至深逐层解剖,胫后肌腱深层部分送检,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记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旋后-外旋踝关节损伤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位于胫后肌腱深层的软组织,无论大体解剖还是显微结构,均分为两层、表面是胫后肌腱腱鞘鞘膜,深层是位于内踝后丘与距骨结节之间的三角韧带,宽10.8±1.5 mm,长10.4±1.9 mm,厚6.4±0.5 mm.40例患者没有内侧切开处理三角韧带,随访终点结果良好.结论:三角韧带损伤临床常见,建议必要的辅助检查,分清内踝前丘、后丘与三角韧带的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关节面平整.

    踝关节 骨折 三角韧带
  • 急性踝关节复合体损伤的诊治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CSTPCD 2013年z1期

    踝关节复合体由踝关节的骨性结构及其韧带结构共同组成。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踝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下胫腓复合体及内外侧副韧带系统三个部分。下胫腓复合体将胫腓骨远端紧密相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①下胫腓前韧带,连接胫骨前结节与外踝;②下胫腓后韧带,连接胫骨后结节与外踝;③骨间韧带,连接腓骨和胫骨,向上与小腿骨间膜相延续。从坚强程度来说,骨间韧带最为强韧,下胫腓后韧带次之,而下胫腓前韧带最为薄弱。故下胫腓联合后方的损伤多表现为胫骨后结节的撕脱骨折,而前方的损伤通常为下胫腓前韧带的撕裂。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组成。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止于距骨颈。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由浅层和深层两部分组成,浅层跨越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两个关节,而深层只跨越踝关节一个关节,但是有时候也不是绝对的。浅层分成四束,分别为胫舟韧带(位于最前方,发自内踝前丘前缘,进入舟骨背面内侧,可能也有部分止于距骨)、胫距后浅韧带(发自丘间沟,止于内侧距骨结节和载距突)、胫跟韧带(位于胫弹簧韧带的深层,起自内踝前丘内侧表面,止于载距突内缘)和胫弹簧韧带(位于最浅层,起自内踝,垂直向下,止于弹簧韧带的浅层并形成为其主要部分,是三角韧带浅层中最坚强的部分),其中胫弹簧韧带和胫舟韧带是恒定存在的。三角韧带深层由胫距后深韧带(发自内踝丘间沟,止于距骨关节面下方的内侧面)和胫距前深韧带(发自内踝前丘和丘间沟,止于距骨内侧关节面前部以远处)组成,前者是唯一恒定存在的。

    踝关节 体损伤 三角韧带 下胫腓联合 距骨 关节面 浅层 胫骨远端 组成 外侧副韧带 距腓前韧带 复合体 结节 骨性结构 弹簧 载距突 连接 带结构 小腿骨间膜 内侧副韧带
  • 距骨骨折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CSTPCD 2013年4期

    距骨是连接下肢和足部的枢纽,肩负重力传递和运动的耦联,是足部重要的功能单位。距骨位于踝穴内,分别与胫骨远端关节面,跟骨前、中、后关节面和舟状骨形成胫距关节(踝关节)、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周围韧带附着众多,外形不规则,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其表面约超过2/3的区域为关节软骨所覆盖,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内侧三角韧带、关节囊、跗骨窦、外侧距跟韧带及颈体交界处的踝关节前方关节囊。距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足部骨折的3%~6%,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上易漏诊和误治,因此对于骨科医生而言距骨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移位的距骨骨折,手术治疗是目前的共识。手术治疗的原则为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在保护血运的前提下解剖复位,稳定固定,从而获得快速良好的功能康复,以避免二期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坏死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踝关节 距骨骨折 手术治疗 足部 三角韧带 关节囊 关节面 创伤性关节炎 缺血性坏死 重力传递 血液供应 手术入路 类型选择 距下关节 胫距关节 胫骨远端 解剖结构 解剖复位 关节软骨 骨科医生
  • 踝关节不稳

    踝关节不稳指踝关节内、外侧稳定结构的损害,导致踝关节频繁内/外翻性损伤所引发的踝关节骨关节炎和功能障碍.统计表明96.7%为足内翻导致踝外侧稳定结构的损伤,3.3%为足外翻暴力致踝内侧三角韧带等稳定结构的损伤.由于足内翻伤日常频繁发生,因此,踝关节外侧不稳尤为常见.一个人一生中至少会出现10~100次踝关节内翻损伤,只要其中一次对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主要是副韧带严重损伤就会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怕行走,尤其是怕行走在不平的道路上.实际上80%~90%的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是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获得痊愈的,仅少数遗留踝关节外侧不稳[1,2].

    踝关节外侧不稳 稳定结构 外侧韧带损伤 足内翻 关节内 关节骨关节炎 踝关节不稳 非手术方法 严重损伤 足外翻 三角韧带 功能障碍 性损伤 统计表 副韧带 道路 暴力
  • 踝部三角韧带损伤的诊疗进展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6期

    三角韧带作为踝关节内侧重要的稳定装置,能限制踝关节过度外翻外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常常发生漏诊、误诊.本文主要综述三角韧带在解剖学特点,分析三角韧带损伤机制、三角韧带损伤的影像学特征,阐述三角韧带修复与否的各家争论,列举三角韧带的手术治疗方式,旨在提高对三角韧带损伤的认识,供临床参考.

    三角韧带 损伤 诊断 治疗 手术 锚钉 重建
  • 手术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

    《医药论坛杂志》 CSTPCD 2008年4期

    目的 探讨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治疗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10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以改良术式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 10 例中 9例切口1期愈合.1例术后外踝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于术后3周愈合,内踝伤口全部1期愈合.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疗效评定根据 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优:8例;良:2例;可:0 例;差:0例.结论 踝关节损伤中应充分重视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改良三角韧带修补术固定牢固,操作简单,创伤小,是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修复的有效方法.

    踝损伤 三角韧带 关节 修补手术
  • 修复与不修复三角韧带治疗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当代医学》 2019年10期

    目的 评价修复与不修复三角韧带治疗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46例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在术中修复三角韧带,对照组则不修复三角韧带,通过术后随访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疼痛缓解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148.86±7.35)min、术中出血量(83.35±6.42)ml高于对照组(117.22±3.67)min、(69.75±4.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评分分别为(48.45±6.88),(49.67±5.47),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6.30±1.14),(6.77±1.0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分别为(90.33±5.69),(89.13±6.54),术后VAS评分分别为(1.97±0.83),(2.01±1.0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术后相关并发症.结论 修复与不修复三角韧带治疗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 切开复位内固定 旋后-外旋
  • 锚钉修复治疗外踝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锚钉修复治疗外踝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外踝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锚钉修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未使用锚钉修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估关节的临床功能;采用重力位X线片测距骨倾斜角度.结果 修补后,治疗组患者的距骨倾斜角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43.33%,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锚钉修复治疗外踝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效果明显,能有效的提高治疗优良率,改善距骨倾斜角,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锚钉修复 外踝骨折 三角韧带 治疗效果
  • 距骨后突骨折的治疗

    距骨后突由内侧结节和外侧结节组成,内外侧结节间形成一结节间沟,有足拇长屈肌腱通过.距腓后韧带及三角韧带分别附着于外侧结节及内侧结节.距骨后突骨折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伤原因多为高坠伤,交通事故伤及高强度运动伤.距骨后突的骨折诊断困难,其原因是由于跗三角骨的出现[1].骨折后可发生足拇长屈肌腱炎、肌腱断裂,距下关节炎,距下关节脱位,骨折不愈合,踝管综合征等并发症而影响负重及行走功能.

    距骨后突 骨折不愈合 结节间沟 拇长屈肌腱 交通事故伤 行走功能 受伤原因 三角韧带 肌腱断裂 关节脱位 骨折诊断 运动伤 三角骨 肌腱炎 关节炎 骨折后 高坠伤 发病率 并发症 组成
  • 加压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比较分析

    目的 分析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特点及加压螺钉治疗方法.方法 2002年1月-2011年4月对22例诊断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手术治疗,其中一组12名患者采用一枚松质骨螺钉固定,一组10名患者采用两枚松质骨螺钉固定,对术中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同期行三角韧带修复术.术后8-10周拆除下胫腓联合螺钉,术后随访6-25月,平均14个月.结果 用改良McGuire踝关节评分对术后效果随访评估,一枚螺钉固定组患者术后评分93.5±2.6分,两枚螺钉固定组术后评分91.7±3.4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未见螺钉断裂、踝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 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采用一枚或两枚松质骨螺钉,均可达到固定效果,对发现合并三角韧带断裂者术中必须同期修复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

    下胫腓联合 三角韧带 踝关节 骨折
  • 无骨折踝扭伤致三角韧带断裂诊治4例

    目的 探讨无骨折踝扭伤致三角韧带断裂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孝义市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无骨折踝扭伤致三角韧带断裂4例,均行手术修补.结果 4例病例随访6-10个月,平均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重视无骨折踝关节扭伤致三角韧带的损伤,早发现,早期手术修补.

    三角韧带 踝关节扭伤 早发现
  • 三角韧带加强修补治疗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及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

    《中华医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8年39期

    目的 探讨在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及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中使用三角韧带深层加强联合浅层修补替代传统下胫腓螺钉固定技术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使用缝合锚加强缝合修补三角韧带治疗合并三角韧带及下胫腓复合体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38±10)岁(21~57岁).运动伤9例,生活伤4例,交通伤3例.根据Weber分型,B型6例,C型10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损伤6例,旋前外旋型损伤9例,旋前外展型损伤1例.通过外踝接骨板、内侧三角韧带深层加强的术式治疗,而不行下胫腓螺丝钉固定.观察此术式的疗效.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24±12)个月(6 ~ 40个月).患侧踝关节背伸平均为17.8°±6.8°(5°~30°),平均较健侧差3.8°±6.0°(0°~15°);踝关节跖屈平均为46.9°±7.9°(40°~70°),平均较健侧差1.9°±3.9°(0°~10°).Philips&Schwartz评分平均为(96.8±5.1)分(82 ~ 100分),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评分平均(97.4±4.6)分(84 ~100分).结论 在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及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中,三角韧带深层加强联合浅层缝合可替代下胫腓螺钉.配合科学的康复指导,患者可获得良好功能恢复.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 下胫腓
  •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修复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5年5期

    骨折脱位是踝关节常见的运动损伤,常伴有周围韧带损伤,尤其是三角韧带.目前对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是否需要韧带修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修复三角韧带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10年3月-2014年3月某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06例,常规正侧位X线片距骨外移,内侧间隙>4 mm,踝外翻应力X线片距骨内侧间隙>4 mm.患者均进行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石膏外固定,其中48例同时行三角韧带修复术(修复组),其余58例为(对照组).

    三角韧带 踝关节骨折 修复
  • 手术修补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手术修补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2例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其中内踝骨质完整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三角韧带手术治疗组(治疗组)和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组(对照组)各23例,均行外踝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下胫腓关节以螺钉固定8周;治疗组同时行三角韧带修补,对照组术后行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随访11~34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52例患者均获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4.6%和65.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损伤,有必要同时进行修补。

    踝关节骨折 旋前外旋型Ⅲ度 三角韧带 手术方法
  • 无骨折的踝关节外脱位1例报告

    患者男,34岁.右踝扭伤3 d,踝部明显肿胀,活动受限,内侧及前侧局限性压痛,踝关节弹性固定.拍片为右踝外脱位,距骨与内踝间隙1.5 cm,未见骨折.诊断为右踝外脱位并下胫腓分离.腰麻下试行手法复位失败,即给手术治疗.术中见内踝三角韧带浅深两层完全断裂,胫后肌腱嵌入,胫腓下前后韧带断裂,骨间韧带断裂,下胫腓完全分离,三踝未见骨折.修补韧带,2枚加压螺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石膏外固定,8周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10周后取出内固定螺丝钉,随访1年,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无骨折 踝关节 脱位 下胫腓联合 韧带断裂 加压螺丝钉固定 关节功能恢复 下胫腓分离 石膏外固定 完全分离 完全断裂 手术治疗 三角韧带 胫后肌腱 活动受限 功能锻炼 复位失败 弹性固定 内固定 局限性
  • 手术治疗合并有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STPCD CA 2012年6期

    目的 探讨合并有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1月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2例行外踝内固定,后踝固定或未固定,三角韧带修复术,下胫腓联合固定或未固定.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8个月.结果 用改良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9例,良2例,可1例.未见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时,往往同时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外踝,修复三角韧带,就能够恢复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不修复三角韧带,虽然仍能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仍会导致创伤性踝关节炎.

    三角韧带 踝关节 骨折 治疗结果
  •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修复

    目的:探讨三角韧带带线锚钉修复术在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48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手术治疗但不修复三角韧带,修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带线锚钉三角韧带修复术,术中及术后评价手术时间、出血量、内踝间隙、手术并发症及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修复组术后1年的内踝间隙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出现例数较对照组少,且术后90d踝—后足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应用带线锚钉固定术对其进行三角韧带修复的效果较好.

    三角韧带 修复 踝关节骨折
  • 应用骨锚修补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

    目的:探讨应用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科2009年6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三角韧带损伤共21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6例,旋后外旋型12例.术中探查深层在距骨附着点撕脱17例,内踝附着点撕脱2例,体部断裂2例;浅层均在体部断裂,术中均采用将缝合锚钉在三角韧带距骨止点处拧入,同时修复和重建三角韧带深层,浅层直接缝合.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踝关节内侧间隙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别(P<0.05),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优良18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踝关节损伤中应充分重视修复重建三角韧带,缝合锚钉修补三角韧带,既修复了韧带的连续性,又重建了三角韧带,此方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

    缝合锚钉 三角韧带 手术治疗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