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具有气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耐量和生活质量[1].本研究探讨C反应蛋白在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水平与预后指标的相关性,从而对病情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估,估测预后.
雄激素受体( androgen receptor , AR)可在70%以上的乳腺癌中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1]。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其主要生物功能是通过调控一系列基因表达参与炎性反应、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节。 NF-κB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2]。在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中AR与NF-κB的表达是否有差异,该差异是否可作为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的预后指标或治疗靶点仍不清楚。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预后差别很大.准确的预后判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年龄、肿瘤负荷、细胞遗传学异常、血清学检测、CD抗原、非创伤性物理检查、分期系统等方面对近年来该病预后评价指标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持续快速的发展,该技术已日益成为现代病理常规诊断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尤其近十年来,一类隶属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免疫组织化学试剂重新分类标准》的Ⅱ类抗体,例如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HER2等检测已成为重要的预后指标,以及临床药物治疗的预测标志。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以及实验室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受到重视。针对 HER2的检测标准化问题,继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和美国病理学家学院(CAP)联合发布的2007年HER2检测指南之后,我国也于2009发布了新版HER2检测指南,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临床和病理医师的广泛认同。我国各个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有开展但仍不够完善,2012年8月浙江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在2005、2006年二级和三级医院免疫组织化学专项质评的基础上,实施了新一轮的免疫组织化学单项( HER2、PR )质评(共73家)。作为省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质量控制工作,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示范性。因此对此次测评的亮点和问题做一综述和讨论。
随着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了解加深,肿瘤靶向治疗已开始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应用靶向治疗肿瘤的效果取决于靶向药物自身的特性和肿瘤是否存在靶向药物作用的相应分子靶点及其改变,因此,药物病理学应运而生.在靶向治疗的新模式中,病理医师不仅要做出疾病的诊断,提供肿瘤的预后指标,而且还要检测肿瘤中是否存在靶向药物相应的分子靶点,以作为临床医师实施靶向药物治疗的依据.
目的 通过对24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多器官功能衰竭愈后调查,探讨影响及产生后遗症的各种因素,指导HFRS所致多器官衰竭(MSOF)的抢救,制定减少后遗症的各种措施.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对243例患者进行回访调查,实行相关的辅助检查,采用大样本计数资料U检验与样本均数t检验,结合原有的住院病历进行分析.结果 HFRS患者治愈后,后遗症发生率为47.73%,多个系统损害的发生率为39.15%,每例最多有3个系统损害后遗症,其发生率与病情、诱因、确诊时间、循环衰竭纠正时间、使用洛赛克及受体阻滞剂、年代、器官衰竭个数、起始衰竭器官及个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结论 胃肠功能衰竭是MSOF始动因素,2个器官起始衰竭是病情重信号,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病情危重和预后差标志.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对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90例AMI患者(男<55岁,女<65岁)入院时的血浆BNP和肌钙蛋白T(TnT)浓度,记录患者住院和平均随访6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意外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或再发心肌梗死),分析BNP与TnT的相关性及BNP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早发AMI患者平均BNP浓度高于对照组[(238.74±131.59)pg/ml vs.(38.70±23.81)pg/ml,P<0.01].早发AMI组BNP与TnT成正相关(r=0.805,P<0.01).早发AMI患者心血管意外死亡/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事件组BNP与无此事件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生心力衰竭或复合心血管事件组BNP高于未发生组[(337.75±66.05)pgml vs.(229.08±132.61)pg/ml,P<0.05;(304.05±134.94)pg/ml vs.(214.37±1加.86)pg/ml,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BNP是预测早发AMI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RR:1.831,95%Cl 1.086~3.514,P=0.016).结论血浆BNP可以反映早发AMI患者心肌坏死的程度和预测近期预后.
在危重病急性期常有内分泌紊乱存在.早期的文献报道在非甲状腺疾病的危重病患者中常有血清T3、T4浓度降低和皮质醇浓度升高,而并无甲状腺功能不全的状况存在[1,2].在判断危重病患者的预后指标中,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些激素的紊乱是否与年龄有关,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这些内分泌腺分泌相应的激素的功能减退造成其血清浓度的降低,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少见.为此,我们研究了老年危重病患者血清T3、T4、TSH和皮质醇浓度与预后的关系.
[编者按] 从今年起本刊开设学术动态栏目,刊载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急诊危重症方面重要学术观点,同时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此观点进行学术评论,并就观点及评论的主要内容附以点评,使广大读者在了解学术最新动态的同时,也便于掌握及引用. 原著观点:对老年危重病人出院后1年死亡率预后指标的评价
腹膜透析技术存活率包括腹膜炎影响和非腹膜炎的技术存活率,应被当作预后指标进行系列测量.原理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改变透析方式很常见.
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应被当作预后指标进行系列测量.原理患者的生存是客观指标,它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一些可控制,一些却不可控制.
人表皮因子生长受体( Her-2)是乳腺癌重要的预后指标,同时也是靶向Her-2药物的重要预测指标.靶向He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曲妥珠单抗是一线治疗Her-2阳性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关键药物.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一类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左右.DLBcL的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极具异质性[1].如何根据不同的预后指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及寻找新的判断预后指标,以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存,是国内外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与诸多因素有关.比较公认的是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及p33ING1b在乳腺癌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上述预后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探讨Her-2和p33ING1b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可影响血管和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不清楚。受累组织广泛的血管病变[1]、胶原增殖和组织的纤维化是本病的病理特点。心脏受累是SSc一项重要的预后指标, Tyndall等[2]对5860例SSc患者的研究显示,55%的患者因SSc死亡,其中26%死于心脏疾病(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但是,早期大多数患者无相应的临床表现。因此,如何早期发现SSc患者心脏损害,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SSc的心脏病变无特异性,其检查方法主要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谱监测等,其中超声心动图评价SSc心脏损害、预后及疗效有重要意义。在此对SSc心脏异常的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评价作一综述。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癌活检标本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PCNA)的表达及其对判断胃癌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55例胃癌患者胃镜下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CNA.结果:PCNA标记指数与肿瘤浸润深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CNA与胃癌pTNM分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胃癌胃镜下Borrmann分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CNA低表达者术后5 a生存率为68.4%(13/19),显著高于PCNA高表达者术后5 a生存率33.3%(12/36)(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PCNA与胃癌浸润深度、器官转移和肿瘤分期具有相关性,是一种有效判断胃癌的预后指标.
微转移是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其价值优于Dukes分期和肿瘤分级.目前用于检测的方法多使用RT-PCR方法,但此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遇到很多棘手的难题.细胞角蛋白20(CK20)是新发现的一种多肽,局限在胃肠上皮细胞,具有严格的组织特异性,且几乎所有大肠癌都明显表达,优于其他标志物.1995年研制成功的荧光定量PCR技术,融会了PCR高灵敏性、DNA杂交的高特异性和光谱技术的高精确定量等优点,同时他采用完全封闭式的操作系统,克服了传统的PCR技术易受污染,造成假阳性的缺点;定量范围宽,无需样品梯度稀释;操作快速,无需PCR后处理;技术操作简便、重复性能好、高灵敏性,高特异性,高精确性;安全,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都无危害.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K20mRNA指示大肠癌微转移状况,提供治疗依据,目前在国外文献中罕有报道,国内尚未有报道,具有广泛的研究空间及研究价值.
目的:探讨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43例直肠癌患者,青年组31例,中年组60例,老年组52例,中高分化腺癌101例,其他42例,低于C期的67例,淋巴结转移31例,应用EnVision法分析切片P16ink4a、P53、PCNA和PKC-α的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各年龄组5 a生存率分别为56.5%,61.4%和59.4%.单因素分析,预后与病理类型(χ2=18.994,P=0.002)、淋巴结转移情况(χ2=13.311,P=0.021)、临床病理分期(χ2=17.075,P=0.004)及年龄(χ2=11.249,P=0.047)均有显著相关;与P16int4a的表达缺失(χ2=15.179,P=0.01)、突变型P53的过度表达(χ2=28.185,P<0.001)显著相关.COX模型分析显示,临床病理类型、病理分期、P16ink4a的表达缺失、突变型P53的过度表达是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29,0.028,<0.001和<0.001,风险比分别为1.982,2.049,0.219和4.175.结论:直肠癌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和P16ink4a、P53是重要的预后指标,可以指导直肠癌患者术后个体化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脱-γ-羟基凝血酶原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探讨了92例肝癌及癌旁组织,7例转移性肝癌和19例慢性肝病组织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脱-γ-羧基凝血酶原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结果:肝癌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73.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6.1%,P<0.01),但二者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和慢性肝病肝组织(3.5%,P<0.01).浸润性生长的肝癌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的肝癌组织(P=0.049),无包膜形成的肝癌组织明显高于有包膜形成的肝癌组织(P=0.037).最大径>5 cm组的癌旁组织的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高于直径≤5 cm组癌旁组织(P=0.049),HBsAg和HCVAb均阴性或单HBsAg阳性的患者癌旁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HCVAb阳性组患者(P<0.01).肝硬化的癌旁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的癌旁组织(P<0.01).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与肝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的关系(P>0.05).结论:脱-γ-羧基凝血酶原可能是预测肝癌发生的重要标志物,但不能作为肝癌的预后指标.
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约20%~25%的患者表现为SAP.人院时简单有效的预测指标有利于SAP的早期识别、正确处理和预后判断.Ranson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是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然而它们的诊断精确性<80%[1].最近文献认为,肥胖是SAP预后独立的危险冈素和预后指标[1-3].本研究通过累积荟萃分析来评价肥胖和AP的关系.
尽管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探讨急性胰腺炎的早期预后和治疗,但很少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导致临床评估指标偏倚较大,难以得到普遍认同的早期预后指标和治疗手段,致使急性胰腺炎死亡率仍维持在5%~10%.
一、胰腺内分泌肿瘤特点及临床预后指标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s)是少见的肿瘤,除胰岛素瘤90%以上为良性外,其他PETs有相当比例为恶性肿瘤[1].
目的:评价术后补充纤维蛋白原在重度紫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血液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大动脉掉转手术(ASO)或双动脉根部换位手术(DRT)且红细胞压积大于54%的患儿40名,分为对照组(20名)及试验组(20名),对照组术后按照传统临床经验补充血制品,试验组在传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血栓弹力图(TEG)结果指导补充纤维蛋白原,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失血情况以及同种异体血的使用情况,并观察预后指标的差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致,以肺毛细血管渗漏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综合征.ARDS患者多伴发低蛋白血症,对于危重病患者而言,低蛋白血症是一个潜在的、独立的不良预后指标[1].临床上,常采用输注外源性白蛋白来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我们通过对急性期ARDS患者输注外源性人血白蛋白,观察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及患者的预后,从而指导外源性白蛋白在急性期ARDS患者中的应用.
微乳头结构(MPP)是腺癌的一种特殊病理形态,以游离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小乳头状细胞簇为特征.近年来的报道提示,MPP多见于不吸烟的肺腺癌,可能是早期患者的负性预后指标[1],但由于未同时分析其他因素如肿瘤大小、是否吸烟等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完全手术切除的I期不吸烟肺腺癌患者,按肿瘤大小、以3 cm为界线作分层分析,旨在客观评价MPP在早期完全手术切除的I期不吸烟肺腺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X 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apoptosis protein,XIAP)是急性白血病患者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高表达者预后差、生存期短[1],提示XIAP在白血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一个新靶点.
随着生活水平、医疗条件和技术的提高,全世界接受非心脏手术的人数逐年上升,同时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如果术前对心脏事件风险不能准确评估以及围手术期不能有效防范,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现就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原因、预测及评估风险的方法、诊断及预后指标和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近年研究认为,动脉的炎症也是导致肺动脉血栓栓塞原因之一.我们就23例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APTE)患者溶栓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内皮素-1(ET-1)血浆浓度的变化分析APTE其相互作用及规律,旨在寻找APTE时肺损伤的敏感和预后指标.
肺癌中约80%~85%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1]。多数 NSCLC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治疗效果不佳[1]。近年来,依据耐药基因及药物敏感性选择化疗药物从而为肺癌患者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是核苷酸剪切修复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中起着关键作用[2]。许多研究表明,ERCC1是 NSCLC铂类药物化疗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其高表达可能与铂类药物耐药相关,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24]。以往多采用单克隆抗体8F1检测ERCC1的表达,但最新的研究表明,8F1抗体与细胞核内的一个不相关的核膜蛋白 PCYT1 A 存在交叉反应,可能导致结果呈假阳性。新研制的2E12抗体能够避免这一非特异性交叉反应[5],但其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中采用两种单克隆抗体2E12和8F1,应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法检测 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 ERCC1的表达,比较 ERCC1阳性率的差异,为2E12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
区域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最重要的预后指标.大量资料表明同时伴有腋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1,2],以往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内乳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该区的放疗因对心脏的潜在毒性而存在广泛争议[3].然而近十年来,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应用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内乳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兴趣.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完善分期的基础上,指导辅助治疗,并且在辅助放疗的靶区选择上达到了充分的共识.本文阐述了内乳淋巴结转移及其在乳腺癌中的预后、分期和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内乳前哨淋巴结研究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