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对慢性炎症期即刻种植患者予以CGF的实用价值.方法:纳入于本院行慢性牙周炎、慢性根尖周炎即刻种植患者52例(患牙96颗).随机法分组,26例(48颗)观察组患者行CGF联合Bio-oss引导骨再生(GBR);26例(48颗)对照组患者予以Bio-oss行GBR.结果:①以术后即刻(A1)唇侧骨厚度为基点,观察组术后A1至术后90d(A2)时间段种植体唇侧水平骨吸收量,同比对照组偏低些(P<0.05);而A2至术后180d(A3)时间段,观察组同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术后1d、2d、3dVAS评分,同比对照组,均偏低些(P<0.05).结论:CGF对慢性炎症期即刻种植中再生功能可发挥显著的效果.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发生于肛门直肠周围组织间隙的化脓性疾患的总称,简称肛周脓肿,中医称之为肛痈.本病初发时只感觉肛周局限性硬结,疼痛轻微,有时肛内有坠胀感;若此阶段未能有效治疗,即会很快形成脓肿.若能有效把握早期肛周脓肿(炎症期)的治疗机会,许多肛周脓肿就可免除手术之苦.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急性炎症期CRP能与T细胞特异结合,影响这些细胞的功能.当炎症存在或组织损伤时,CRP浓度变化幅度大,可高达千倍,所以CRP较血沉测定是更为可靠和灵敏的急性期反应指标.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炎症的发生,造成组织损伤,是机体炎症、免疫反应重要的调节因子.本文对2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了CRP、II-6、II-8、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观察,为临床判断预后、考核疗效提供实验室指标.
目的:探讨超声对细菌性肝脓肿(PL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PLA的各次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总结了PLA病理进展各期声像图特征.结果:急性炎症期为实质性肿块图像,坯死液化期为混合性或液性肿块图像,好转吸收期为局限性斑片状强回声图像,部分病例最终完全吸收消散不留痕迹.结论:超声诊断PLA准确可靠,在动态观察及引导穿刺方面简便易行.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与MRI平扫对肝脓肿炎症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择肝脓肿炎症期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先后行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MRI平扫,综合评价两者诊断可靠性.结果 胆管源性病变(n=23)行MRI诊断检出例数更高(P<0.05),其MRI表现为环形高信号,CT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征象,但延迟期为等密度;门静脉源性病变(n=16)行MRI诊断检出例数更高(P<0.05),其MRI表现为晕征,CT表现为低密度环征,增强扫描下密度由外向内逐渐增加;肝动脉源性病变(n=9)行两种诊断方案,检出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稍低密度或片状T1、T2信号;临近组织感染(n=3)表现为局灶性片影.结论 肝脓肿炎症期CT及MRI诊断均有一定可靠性,合理结合两种诊断方案可能有助于提升诊断效果.
2012年起自我院妇产科应用复方黄柏液换药治疗剖宫产术口及会阴术口感染,效果极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历剖宫产术口感染病例12例,会阴伤口感染病例10例,属于严重伤口感染(伤口局部有急性炎病表现,分泌物底部有坏死组织,或伤口深达筋膜者)10例,其中剖宫产术口8例,会阴术口2例,轻度感染(伤口局部急性炎症期已过,分泌物量少,为稀薄脓汁或浆液渗出,感染只波及脂肪层)12例,剖宫产术口感染9例,会阴术口3例,本组脓腔大至10×3×3cm2例,深至5cm者5例,脓液多至30m(1次换药量)4例。
现代骨科奠基人之一Robert Jones爵士早在1921年说:"功能是矫形外科医生的目标",他的专业是了解并运用最好的方法去获得功能,手法或手术是治疗的开端,最卓越的功绩只能从它功能上的成功来衡量.患者骨折后肢体的创伤和制动对功能活动有不同程度影响.早期的康复对减少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十分必要.骨折的愈合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为外伤炎症期,在创伤发生后1周~2周内,局部有血肿、水肿、炎症反应,然后血肿及水肿不断吸收,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形成纤维连接及疤痕粘连;第2阶段为骨痂形成期,纤维连接处成骨细胞增生,钙质沉着,原始骨痂逐步形成,其机械强度逐渐增加,达到临床愈合;第3阶段为骨痂成熟期,原始骨痂进行吸收和重建,使其内部排列及外部轮廓更接近正常,强度进一步提高.
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退行性变,导致骨的力学强度下降而发生骨折,此时全身及局部骨结构发生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发生变化,明显影响了骨折愈合过程中血肿炎症期、肉芽形成期、骨化期和重塑期[1]四个阶段连续而重叠的变化过程,使骨折愈合不能正常进行.故认识和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分子病理机制以及细胞因子发挥的重要作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1998年8月~2008年5月,我院共施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236例,其中急性炎症期手术4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现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1],但处于急性炎症期的胆囊疾病,因其局部病理改变复杂,导致胆囊三角解剖结构异常,曾被视为LC的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2].
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包括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以及瘢痕形成期等多个过程,整个过程中涉及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多种生长因子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创面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和过程,并引起一个有序的串联愈合过程.科学家在研究急性创面时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创面愈合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炎症期:这一期开始于伤后第1~4天,结果是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小板是第一种动员起来到创面部位进行支援的细胞;这些细胞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在炎症期,起支配作用的是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伴随有低水平的蛋白酶.这些化学介质帮助分解细胞外基质以便于新基质的形成.
瘢痕形成是创伤愈合的必然结果,它经历炎症期、修复期和重塑期3个阶段后,可能形成正常瘢痕愈合、异常的增生性瘢痕(hypertroic scar,HS)及瘢痕疙瘩3种结果.近年来对瘢痕有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对其形成有了进一步认识,认为瘢痕形成不单纯是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大量增殖合成胶原以及胶原蛋白大量沉积,在构形和数量上发生改变,而是认为成纤维细胞以及肥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朗格汉斯(Langerhans)细胞等和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氨基聚糖(GAG)、糖蛋白以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调控的结果[1],对瘢痕治疗有所进展.本文将近几年来国内外治疗瘢痕药物综述如下.
基础研究证实急性鼓膜穿孔诱导产生表皮生长因子(EF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PDGF-AA)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它们的表达在炎症期达高峰,然后下降,提示这些生长因子参与鼓膜穿孔愈合过程.已报道在鼓膜上有EGF受体(EGFR)、bFGF受体(bFGFR)、PDGF受体(PDGF-Rα)和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GFR)的表达.这些受体的识别预示在伤口愈合过程中鼓膜上的靶细胞能被相应的外源性生长因子刺激.一些动物实验研究显示EGF、bFGF和PDGF-AA促进或加强急性和慢性鼓膜穿孔愈合而没有明显副作用.两篇临床试验将EGF、bFGF局部应用于鼓膜穿孔得到不同的结果.关于生长因子的作用机理、应用时间、生长因子单独或联合应用的选择、给药方式、剂量、安全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胆囊急性炎症是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急性发作共同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1998年4月~2001年4月收治41例急性炎症期胆囊炎患者,现对其行胆囊次全切除术的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肩关节撞击综合症,最常见的是由位于肩峰、喙肩韧带和肱骨头间的软组织与肩峰、喙肩韧带碰击,造成这些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并引起疼痛,有时甚至发生嵌顿。构成本综合症的疾病包括肩峰下滑囊炎,肩袖下各种软组织的水肿、出血,可因疼痛而致肌力减弱,但无肩袖撕裂的一些典型表现,此期不易发现疼痛弧征、砾轧音、撞击试验等,在肩袖下注射利多卡因可使症状完全缓解。Ⅱ期(纤维化和炎症期),则由冈上肌腱炎,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袖退变撕裂等多种病理变化。
目前,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理生理还不完全了解.传统上,将其发病过程分为三期,即炎症期、纤维组织增生期和最后的纤维化期.在炎症期,大量的促炎因子和炎性因子及抗炎因子释放,造成肺的炎性损伤,继后,间质细胞,特别是间质纤维母细胞游走、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最后导致肺间质和肺泡内纤维化[1,2].
智齿冠周炎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又以下颌为多见.常规治疗方法均是在局部炎症消退后再做龈瓣切除术或拔除智齿.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使用微波凝固法治疗冠周炎,在炎症期用微波凝固法消除冠周盲袋,临床观察了2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在过去几年,多发性硬化(MS)的轴突损伤引起了学者们很大的兴趣.现已证明它与活动病灶的炎症有关,但它也存在于看似正常的白质中.轴突缺损可能是MS病人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原因.因此,在控制疾病过程中,防止轴突损伤及促进其功能恢复是最重要的.利用现代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发现,用某些免疫调节剂也可减少轴突损伤,但炎症期保护轴突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有些因素与轴突传导功能损伤有关,而有些因素直接导致轴突结构损伤,未来的目标就是干扰这些因素,防止轴突损伤.
伤口愈合的生理过程可分为4期:血管形成期、炎症期、增生期和成熟期.护理有肉芽形成或上皮细胞形成的伤口时,护士们应熟悉增生期的生理特点.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炎性反应参与脑缺血损伤,缺血诱导的炎症反应是脑缺血继发性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1-3],诱导中性粒细胞减少可缩小脑梗塞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4].用除去白细胞的血液进行再灌注,可以防止水肿产生和减轻再灌注损伤,白细胞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从而引发水肿,水肿组织的含水量与白细胞的密度呈正相关,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可通过氧自由基或释放溶酶体酶,而损伤、破坏组织[5].IL-8作为一种急性炎症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在脑缺血疾病时升高,第3、4d达到高峰,第7d基本恢复正常,提示脑缺血炎症期或再灌注损伤的存在,可作为脑缺血炎症期或再灌注损伤观察指标之一[6].本文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塞,并对其血清IL-8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探讨其抗炎机制,为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探讨对颌下腺导管结石继发颌下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1年3月32例颌下腺导管结石继发颌下腺炎,32例中22例结石位置浅而明确,即刻去除结石后结合抗炎治疗.结果:去除结石后22例患者炎症迅速好转,随访1~3年,其中有14例患者颌下腺结石复发.结论:对颌下腺导管结石继发颌下腺炎,若结石位置明确浅表,可以在炎症期取石,起到解除梗阻引流通畅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病例是关键.
我们自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应用Clear Touch痤疮治疗仪治疗炎症期痤疮患者30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炎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C反应蛋白(C-resctive protein,CRP)是肝脏合成的急性炎症期蛋白,作为炎性反应标志物,在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明显升高.循证医学证明,血液中的炎性反应因子-CRP作为房颤发病机制之一,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作为组织炎性反应的一个标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间接反应局部炎性反应的程度.作者以hsCRP作为观察指标,探讨炎性反应在房颤发病中的意义.
处于急性炎症期的胆囊疾患曾被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禁忌证,但随着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更新,手术操作技巧的熟练和提升,近年来不断有急性炎症期的胆囊病患者被成功完成LC的报道[1].本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11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拔牙几乎是每个患者常有的恐惧心理,尤其是文化、医疗卫生落后、经济贫困边远地区的患者受传统风俗的影响,认为拔牙是坏事……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在病情恶化紧迫的情况下才找牙科医生诊疗,这时绝大部份患者张口受限,脓肿形成,肿痛难忍,如用药物消炎减压,收效甚微,现在以炎症期拔除阻生牙为例,作一报道.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患者就医要求的提高,尽管急性胆囊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不再是腹腔镜手术的禁区,但炎症期由于粘连和水肿致局部解剖欠清晰,胆总管损伤等手术风险仍然较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难度往往较临床表现更严重.因此术前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急诊LC难度进行预测,可以对手术准确评估,提高手术成功率.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8年4月选择性对85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急诊行LC,术前充分评估预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对炎症期即刻种植临床效果的影响.48例美学区牙周炎、根尖周炎行即刻种植患者共51颗患牙,观察组25颗患牙种植同期采用CGF联合Bio-oss引导骨再生(GBR);对照组26颗患牙GBR仅单独应用Bio-oss.于即刻种植当天、术后3个月、6个月测量种植体肩台下方0、4、8 mm处唇侧骨厚度;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1周内患者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种植体唇侧水平骨吸收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前3天 VA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CGF应用于炎症期即刻种植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我科自1997年6月~2000年12月开展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胆总管术\+[1](以下称一期缝合术)以来,采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共67例,其中发生胆漏9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2例,女7例。年龄35~62岁。本组病例均为非泥沙型结石,其中6例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3例为单纯胆总管结石。3例胆总管直径>2.0cm,5例在1.5~2.0cm之间。本组血浆蛋白正常7例,轻度低蛋白血症2例。术前TBIL均<35umol/L,ALT<100U/L。1.2 胆漏发生有关情况 9例胆漏均发生于术后3天内,其中7例发生于术后第1天内,2例发生于术后2~3天。1997年共发生4例(4/13);1998年4例(4/20);1999年1例(1/17);2000年未发生胆漏。本组急性炎症期经短期控制制后行一期缝合,发生胆漏5例;非急性炎症期行一期缝合者发生胆漏3例;另外术前有低蛋白血症者行一期缝合发生胆漏1例。9例胆漏发生详细情况见表1、2。
会阴切开缝合是产科常用的手术,如果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伤口的愈合.会阴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会给产妇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产妇通常对二次缝合难以接受,如等待伤口完全愈合再出院,会增加产妇的经济负担及生活上的许多不便.为减小会阴切口愈合不良对产妇造成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院对伤口已度过急性炎症期的部分会阴切口愈合不良产妇采取期待疗法和来院换药相结合的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