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河南省参合并受益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情况,结合相关研究,分析出现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以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全面改善民生,提高河南省社会保障水平.方法:通过设计严密的调查方案,采用新农合调查表对参加新农合并受益农民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程度等;调查对象参合情况,家庭其他成员的参合情况等,家庭经济状况、此次患病住院情况;了解其对新农合筹资机制、补偿方案、基金运行管理、医药费用监管、经办机构建设等方面的认知情况.结果:河南省新农合受益农民普遍对新农合制度表示支持,认为新农合对减轻农民看病负担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农民有继续参合的愿望.许多受益农民对新农合还缺乏了解,表现在对新农合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不清楚,受文化程度、传播工具、形式等限制,获得新农合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获取新农合信息的主动性不够,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以及对参与新农合建设的积极性需要提高.结论:河南省新农合受益农民普遍对新农合制度表示支持,但对新农合的认知度不高,可以推知,其他参合未受益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度更低,这样必将影响新农合的顺利开展.
该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水平测定方法;提出了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适宜性标准,对提升参合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提出了建议.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铺开4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效缓解了参合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与免征农业税一样成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又一大型的民生工程,作为新农合战线上的普通一员,在深感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行条件下的新农合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予以完善,以保证这项面对全国80%人口的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下面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行条件下新农合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日前,本刊记者对山西省某贫困县进行实地采访,了解新农合的实施情况,结果出乎记者想象.在随机采访的当地农民中,居然有对新农合制度不甚了解的,而小部分人则抱着不在乎,不以为然的态度.
2003年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提出:"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年内没有动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要安排进行一次常规性体检".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在一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地区相继展开.在农村,新农合制度中对参合农民的健康体检工作,目前主要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实施,体检结束后对体检情况进行信息分析、存档并反馈给受检者.在体检过程和体检结束后的一系列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主检方,遵循以往惯常的工作方式,易暴露受检者的隐私,进而有侵犯受检方的隐私权之嫌.
上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村居民自愿参加,按照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补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实行门诊、住院统筹相结合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本文在具体介绍上海市新农合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全国情况论述了上海市新农合制度的特色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一、运行现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使亿万农民受惠,取得了辉煌的阶段性成果,但其制度运行中还存在有不少亟需优化和完善的地方、甚至是制度层面问题.本文从新制度对小病、慢性病等门诊费的失效性.对医疗费和药品费整体激增缺乏制衡性,以及对统筹层次提升的迟滞性等发展困境入手,通过对这些缺陷和问题的系统分析,再次使用"三段通道"统账结合模式概念,并提出第三方监督机制等制度层面的优化思路,为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改进和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等多方筹资,以解决大病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我国是农业大国,截至2008年底,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比例的54.3%,新农合制度无疑是解决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极度匮乏,使广大农民基本卫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基层医生不仅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医疗费用的‘控制阀',同时也是确保我国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人员.
本文首先简述了新农合制度以及报销程序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的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完善目前的新农合制度、提高新农合制度对农民的服务质量水平。
新农合作为一种对农民施行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参合率也逐年上升.但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医疗管理部门对新农合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认识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对新农合惠民服务理念认识不足.以单纯使农民受益的报销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费用的增长,住院人数大,基金支出大幅增长,面临基金透支风险.提出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完善制度,适时提高筹资的水平,改革新农合报销政策、探索新农合的管理机制、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合理分配农合基金,设立门诊统筹基金,激发定点医疗机构在农合管理主动性等措施.
本文结合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出现的农民“小病大治”现象,提出解决的建议.
我国新农合制度在2008年已基本覆盖了全国农村居民.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全面实施,参合农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率也逐步提高,新农合基金面临的挑战亦越来越严峻,如何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加强新农合基金管理,保证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呢?河南试点2011年5月,河南省30家医院实施新农合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试点病种选择了阑尾炎、正常分娩、胃溃疡、子宫肌瘤等30个常见病.
2002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提出 , 到 2010年 , 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作为一项政府主导下的医疗保障制度,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对它的建立和发展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纠正责任缺位、越位及不到位行为,才能在新农合制度发展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发挥作用,推动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称新农合)制度实施后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加强新农合制度的政策及立法建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扎扎实实做好新农合的试点工作.
江苏省从2003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4年全省推广,2005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目标.近年来,江苏省新农合各项绩效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为了有效地推进我省新农合制度的稳步发展,加强对新农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探索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笔者对我省新农合运行状况、成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分析评价,为下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理论的支持.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新农合制度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结构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三个维度,设定了新农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市松江区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河南省于2003年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工作,目前全省15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都已建立起新农合制度.截至2008年6月底,享受到新农合补偿的参合农民高达9275.5万人次,其中住院(大额)补偿898.11万人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从2003年启动试点,到2008年底已经全部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增加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使人口统计口径变化很大.因此,如何准确界定新农合覆盖人群,并据此拨付新农合中央和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成为新农合制度运行管理中的新问题.
为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国自2003年开始逐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参合农民看病可以获得新农合基金的报销补偿.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农政策,但是在一些地区,参合农民的报销补偿好处被大幅增长的医疗费用所侵蚀,影响了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新农合管理机构应作为农民利益代表,积极承担农民"代言人"和付费第三方的角色,采取措施,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切实维护参合农民的利益.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萎缩的趋势.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对农村居民的作用,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制度中的中医药补偿政策,以全省中医药服务现况普查资料为依据,对新农合制度在促进中医药服务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山东省中医药服务在新农合制度中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服务的作用.
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稳固了新农合的运行平台,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新农合制度就具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的:为了探新农合可持续发展对策.方法:分析新农合中运行中存在的些问题,如医疗管理部门对新农合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认识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对新农合惠民服务理念认识不足.结果:以单纯使农民受益的报销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费用的增长.住院人数大,基金支出大幅增长,面临基金透支风险.结论:提出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完善制度,适时提高筹资的水平,改革新农合报销政策、探索新农合的管理机制、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合理分配农合基金,设立门诊统筹基金,激发定点医疗机构在农合管理主动性等措施.
新农合制度的全面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但是由于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有限,影响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中医成本低廉,诊疗有效,适合农村医疗活动,利于解决过快增长的医药费用,减轻国家和农民负担.通过对湖北省中医药参与新农合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大举措.自2003年卫生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建立新农合制度意见>以来,通过在全国不同地区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各地探索建立了适合地方实情的新农合的筹资、组织、管理和监督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果,然而,新农合试点成果并没有达到农民"看病易、看病有保障"的预期目的,农民主动参合积极性不高、逆向选择严重、报销手续繁琐、管理不规范等正制约新农合可持续发展[1].
促进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为新农合制度注入新的活力.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促进农村卫生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符合新形式下的新农合管理机制,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开展了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研究支付方式改革推广的可行性,笔者就阿荣旗的基本情况、阿荣旗新农合报销模式的发展历程、阿荣旗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背景、阿荣旗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做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
健康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有赖于国家通过积极的给付和作为促成该权利的实现.国家对公民健康权的实现义务主要包括为公民健康权的实现创设基本条件和提供物质帮助,其中建立覆盖全民范围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国家履行公民健康权保护责任的重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存在严重缺位,从而导致健康不公平之结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是政府对农民健康权平等保障的重要体现.因此,应以公民健康权保障为出发点,构建新农合基本制度,包括筹资制度、基金管理制度、基金使用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是是我国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相辅相成,不可相互替代的两种制度.然而实际运行中,由于两者的制度设计不同,两种制度的医疗保障对象、补偿服务难对接上,管理机制难协调统一.只有明确两种制度对接中的难点所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实现两种制度的无缝对接,真正降低农民疾病经济风险,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为了使新农合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疗管理部门对新农合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认识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对新农合惠民服务理念认识不足;单纯使农民受益的报销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费用的增长,住院人数大,基金支出大幅增长,面临基金透支风险.提出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完善制度,适时提高筹资的水平,改革新农合报销政策、探索新农合的管理机制、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合理分配新农合基金,设立门诊统筹基金,激发定点医疗机构在新农合管理主动性等措施.
乡镇卫生院处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枢纽,在农村卫生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医疗资源分布十分不平衡,无形中加大了农民看病难的情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的由个人或者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作为一种保障制度是为了解决农民难、看得起病的问题,而乡镇卫生院的良好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保证农民看病就医的保障。本文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分析,探讨新农合制度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状况以及农民看病难的情况是否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