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王女士来河南中医院就诊,说是胁痛、腹泻持续一年多了,腹泻前常常伴有左胁下疼痛,每天2~4次不等,饭后脘腹痞满、乏力、睡眠差,同时感觉没有食欲,时时暖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医生辨证为肝郁脾虚,处方一味葛根20g,水煎,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王女士服7剂后,便感觉胁下疼痛减轻,大便每天减少到1次,偶有2次.服完7剂药,王女士来复诊,医生处方为:葛根20g,砂仁7g,水煎服,10剂.服完这10剂药,王女士诸症均无.
曹炳章在《辨舌指南》中有云:“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一般在进行舌诊时,中医师会将观察舌质和舌苔与辨证结合,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因"上感"来我科就诊.自诉:乏力,鼻塞、口干、咽痛.查体:T:38.4℃,P:84次/min,R:18次/min,BP:120/80 mmHg,双鼻孔通气不畅,舌质红,咽红,双侧扁桃腺Ⅰ度肿大.
王清任创立的活血化瘀方剂在临床中应用颇广,本文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并附一点个人浅见.
资料:陈某,女,29岁,2.5年不孕,伴闭经、潮热、心烦、阴道干涩,于2003年12月来本站就诊.4年前因避孕失败,孕43天行药物流产,流产后月经量明显增多,伴血块,但月经周期及经量无改变,未行治疗.近年来经量逐渐减少,质稀薄,经期延后,伴腰酸、头晕、膝软.患者16岁初潮,周期30~50天,经期4~7天,末次月经2003年4月.患者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hCG(-).内分泌激素检查结果:黄体生成激素(LH)137.74U/L、卵泡刺激素(FSH)63.30U/L、雌二醇(E2)4pmol/L,泌乳激素(PRL)及其他相关检查正常.
中医认为,舌好似外表露于口腔的脏器组织,是观察内部脏腑的窗口,舌诊是不可缺少的诊病方法.中老年人若学会观察自己舌质的颜色形态,就可以及时发现舌色的异常变化,交结身体的亚健康变化或疾病的病情变化.观察舌色诊察疾病的方法十分简便,非常易于大众自我保健、自我辅助治疗.
笔者以大剂生黄芪为君药治疗痹证,随症增减,疗效显著.例1患者,男,62岁.2005年5月12日初诊.患者反复左腰及腿痛3年余,加重1周.劳累后加重,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夜尿2~3次,大便正常.症见:左脚跛行,大腿肌肉萎缩,左腿比右腿明显变小,屈伸不利,感四肢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
察舌质,观舌苔,能反应一个人的体质状况,在中医辨证施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准确把握罹患病机,病体得以合理施治,结合30余年中医临床诊治经验,对舌质与舌苔在辨证施治中的作用与运用做一回顾总结.
资料与方法本组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患者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17~55岁,平均32岁.主要临床表现:关节部红、肿、热、痛、拒按、得热痛剧,遇冷痛缓,发热,汗出,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病程最长的2个月、短者7天.治疗方药:27例全部用仙方活命饮为基础方.药用:归尾、白芷、浙贝、防风、赤芍、皂角刺、天花粉、金银花、陈皮各10g,乳香、没药、穿山甲各7g,甘草5g,若热甚者可加黄连3g,知母10g;湿胜者加防己10g,秦艽10g,上方每日1剂,2次/日,本组27例中大都3剂即有效,一般再服3剂,基本都可痊愈.
活血化瘀行气活血: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之头痛,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时痛时止,反复反作,大多在精神紧张或受到刺激时,头痛如裂,口唇青紫,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细而涩,方用血府逐瘀汤.
本病在中医学属于“石瘿”、“肉瘿”等范畴,临床上可分为肝郁气滞、痰湿凝聚、气血两虚三型.痰湿凝聚[症状]胸闷痰多、肢体倦怠、胃纳不佳、颈部肿块质硬,不随吞咽上下;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滑或濡细.
就舌尖所蕴含的口腹之欲而言,舌苔所呈现出的健康状况更值得我们关注.舌苔被称为"中医的胃镜",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舌苔的变化,来大致辨别身体有无异常.舌苔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上的白苔稀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口中无异味.倘若患了病,舌质和舌苔会相应的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来甄别.
说到高血压病的中药治疗,人们心目中自然就会想到要用清凉养阴,重镇的药物,以为非此则不可降低血压.当你告诉高血压的病人要服用补益的药物,尤其是温热的补药时,很可能不容易被接受.病者张女士,时年65岁,患高血压病三年,血压不稳,时升高时不高.近一个月来血压升高持续不降,虽服降血压的药物,但效果不理想.由家人陪伴来诊中医,当时我见病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穿衣较多;诉觉寒冷、耳鸣;诊察四肢冰凉,舌质淡嫩,舌苔薄白,六脉细弱,尺脉尤甚;测得血压为1 80/105毫米汞柱.
一天,一对父母带来了位孩子,据父母说,孩子病起于两天前不慎受风,加之一天前吃了不少西瓜,便秘了两天,未好转而出现了发热,就诊之时就低烧了约4小时.接诊时孩子精神尚可,低热,约37 ~ 38度,无恶寒汗出,无咳嗽流涕等情况,大便秘结、小便黄,双颊红,耳根热,食欲不振,无明显呕吐腹泻等.舌质淡红,苔薄白略水滑,咽部稍红,指纹浅淡.
中医认为,口臭的发生多与与内脏有火相关,如胃火灼盛、肺胃郁热、大肠实热、食滞等因素,其中以冒火炽盛者最为常见.很多人都只是偶尔发生口臭的情况,基本上都可以从胃热上找出症结所在.赶紧检查检查自己的舌苔,如果舌质是红色的,舌苔发黄的话,那无疑就是胃热引起的口臭了.因此,要想除口臭,关键还是要清胃火,一个比较好的法子就是,仔细按摩胃经上的内庭穴,可以去胃火.
案例1闫某某,女性,63岁,1999年5月初诊.糖尿病史16年,近期每天服用美比达10mg日3次,二甲双胍500mg日3次,达美康80mg日3次.症见:食欲不振、食后脘胀、恶心时吐、精神倦怠、大便秘结、舌质黯苔白腻、脉沉细.
病例1患者,男,43岁,干部,就诊日期:2003年10月12日.有消渴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饮酒,多食肥甘厚味之品,血脂亦高.FBG 10.8 mmol/L,已用美吡达10 mg、二甲双胍0.5 g,每日3次,口服治疗.现自觉倦怠乏力思睡,口粘不喜饮,肢体酸疼,脘腹微胀,大便粘滞不爽,纳呆,视物欠清,情绪急躁,舌质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属脾虚湿热内阻,气血瘀滞.治以健脾利湿清热、理气活血法.处方:姜半夏10 g,黄连10 g,全瓜蒌15 g,枳实5 g,丹参15 g,川牛膝30 g,茯苓15 g,生苡仁30 g,泽泻10 g,荷叶梗各10 g,葛根10 g,夏枯草15 g,决明子10 g.水煎服,7剂.并嘱调整饮食.复诊自觉肢体有力,不觉困倦,口中粘腻症减,双目视物较前清晰,纳食好转,大便粘滞症减,舌质红胖,苔薄黄微腻,脉弦滑数.化验:FBG 8.4 mmoI/L,前方随症加减继服14剂,诸症缓解,复查血糖7.2 mmol/L,精神好.嘱其继续限制饮酒,节制饮食,增加运动.
例1,患者,男,28岁,1997年10月14日初诊.主诉:右拇指红肿疼痛1周.现病史:右拇指红肿疼痛,伴灼热感,口干口渴,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大便干,2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尿酸512mmol/L.中医辨证:湿热痹阻经络.立法:化湿清热,通络活络.方药:生薏苡仁30g,金银藤30g,佩兰12g,藿香12g,蒲公英30g,白蔻仁9g,连翘15g,黄芩12g,丝瓜络12g,白通草9g,滑石30g,甘草6g.
1胸痹案王某,男,60岁,干部.1996年6月21日诊.主诉胸闷痛、头晕.每于劳累或思想紧张时发生阵发性胸闷,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向左肩及左上肢放射,每次约持续5~10min不等,伴心悸,气短,恶心;胃纳差,小便黄,大便结,舌质红,苔白腻而厚,脉弦滑数;血压143/83mmHg,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
失眠案李某某,男,68岁,于2002年10月就诊.失眠5个月,甚至彻夜不眠,服镇静催眠药效果不佳,甚是痛苦.查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
刘某某,女,65岁,患结节性痒疹一年余,曾用去炎松软膏及皮炎平等多种药物无效,来我院诊治.症见四肢及胸腹部广泛性淡红色丘疹及红褐色结节,舌质微红,苔薄黄,脉弦细.
李某某,女,42岁,1997年6月7日初诊.主诉:睡眠增多1年余,平素易感冒,腰膝酸软,畏寒、四肢欠温,1年前出现阵发性困睡,初起每天发作3-4次,只要无事,坐下即想睡觉,以后逐渐加重,每天发作10余次,每次数分钟至1小时不等,有经期更甚,被叫醒复又睡,多处诊治无显效.查体:神清,言语流利,两目乏神,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心肾阳虚,阴虚阴盛所致,采用温补心肾,醒脑开窍.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舌下络脉诊法是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从舌腹面观察舌下络脉和细脉等的变化,侧重判断人身气血的瘀畅,与传统舌诊主要从舌背观察舌质、舌苔、舌体、舌态等相辅相成,共同为辨病、辨证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1].
病例患者女,71岁.主诉双下肢疼痛30余年,肿胀,经多方诊治,疗效不佳.近1个月来,下肢疼痛加重,不能行走,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6℃.现面色晦暗、表情痛苦、周身不适,食欲差,便干溲赤,双下肢膝以下皮肤红斑,局部肿胀、触痛明显,皮温高,表面紧张而有光泽,有的皮肤暗红或青黑色,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7.73×109/L.
作者自1993~1997年,以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脑外伤综合征48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48例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4~56岁;就诊时间:伤后7~180天.临床表现:头痛眩晕,泛泛欲吐,健忘多梦,心神不宁,精神痿靡,四肢疲倦无力及性情改变等症状.舌质紫暗,苔薄黄,脉沉涩.
1 临床资料300例患儿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3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个月.临床表现:咳嗽,喉痒声重,痰多清稀,或咳嗽痰壅,气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指纹青红,多在风关,脉浮紧.
1 临床资料4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44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40例患者均排除声带小结、声带肿瘤及声带器质性病变,均经中西药及体针治疗,疗效不佳.辨证分3型,风热闭肺型:头轻微疼痛,发热,声音嘶哑,咽喉不适,咳嗽,或口吐白沫,口干,时有烦躁,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兼微黄或薄黄,脉浮数;肝气郁结型:声音嘶哑或失音,精神抑郁,胸闷,心烦易怒,胸胁胀满隐痛,失眠,或咽喉部有梗阻感,吞不下,吐不出,苔薄白,脉弦细;肺肾阴虚型:声音嘶哑,头昏,眩晕,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睡眠差,舌质红、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笔者自1998年4月~2003年6月,采用针刺治疗干脚气病25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5例中,男23例,女2例;年龄20~45岁;病程1月~3年不等.该病多因病后体质虚弱,气血亏耗,经脉、经筋失于润养而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两足无力,腿膝麻木、疼痛,足胫肌肉逐渐萎废,便秘溲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数.
患者,女,25岁,于2011年6月4日就诊.主诉:食不知味2年余.病史:2008年10月发生车祸,头部外伤,意识障碍1h余,CT示右额叶出血灶,住院治疗伤愈,但食不知味至今.于2010年3月就诊武汉某医院,MRI示:两侧额叶前区软化灶,左侧颞极蛛网膜囊肿.门诊用药治疗,疗效不佳.刻下症:神志清,精神可,诉吃饭时全凭饭菜色泽好恶而食,时头痛,枕后原外伤处头皮有硬节,压之疼痛,睡眠、记忆力尚可;舌质红、舌体瘦、少苔,脉细数.诊断:食不知味,属血瘀脑络,脑窍闭阻.
王×,男,72岁,1995年1月5日因双耳失聪来我科就诊.病史:10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耳鸣,继而双侧耳鸣,渐至听力下降,进行性加重.近2年来在借助助听器的情况下仅有微弱听力,心烦易怒,余无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经耳鼻喉科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曾经多方治疗无好转.中医辨证:肝胆火旺,耳脉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