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元朝大将史天泽,曾率领几千人马攻打蔡州(今河南汝南),在兵荒马乱之中,偶遇一红颜少女名叫莹莹,见少女身子消瘦,衣裳破烂,史将军顿生怜悯之心,令手下将士将她护送到军营,吩咐军医为她细心诊治.军医见莹莹颊红皮松,舌红少津,脉细而无力,加之多饮、多便,诊断为"消渴症".随即处方:地黄150克,黄芪、茯神、括篓根、甘草、麦冬各90克,将上六昧药切细,以水120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渣,分三次服.每日一剂.服药调养之后,病情日见好转,半年后重现花颜丰姿.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干燥根茎.因加工炮制方法不同而分为干地黄、熟地黄两种.干地黄味甘、苦,性凉,人心、肝、肾三经,具有滋阴、凉血之功效,用于温病发热、阴虚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尿血、月经不调、阴虚便秘、胎动不安、风湿痹痛等症.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入肝、肾二经,具有滋阴补血之功效,用于肝肾两虚、头晕耳鸣、消渴、骨蒸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尿频、遗精,或血虚萎黄、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鬼箭羽味苦、性寒,入足厥阴经,是卫矛科植物卫矛的干燥枝条及其翅状附属物.有行血通经、散瘀止痛、杀虫等功能.主治月经不调、产后瘀血腹痛、产后血晕、心腹绞痛、冠心病、风湿痹痛等,也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肿痛.现将其初步药理学研究综述如下.
穿山甲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的鳞甲.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状或半折合状,中间较厚,边缘较薄,大小不一,长宽各0.7~5cm.外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宽端有数十条排列整齐的纵纹及数条横线纹;窄端光滑.内表面色较浅,中部有一条明显突起的弓形横向棱线,其下方有数条与棱线相平行的细纹.角质、半透明、坚韧而有弹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淡.其鳞片可做药用,用于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等症.
拔罐疗法经济实用、简单易学,有不少中老年朋友自己在家里施治.俗话说:"针灸拔罐,病好一半."然而,专家告诉我们,拔罐疗法虽简单易行,但如果使用不当却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拔罐要找专业医生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可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所以,许多常见疾病都可用拔罐方法进行治疗,如急慢性支气管炎、颈椎关节痛、消化不良、风湿痹痛、发烧感冒等.
艾叶性味辛温,有温通经脉和止痛止血的作用.用艾叶揉碎制成艾绒,卷入纸中做成艾条,点燃后在穴位上灸,能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痛等病症.
性味:味苦、甘、辛,性温;有毒。
归经:归肺、肝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应用: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证。
内容:味辛温。主咳逆,散肺经之风。头痛脑动,散头风。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散筋骨肌肉之风。久服,明目,利九窍,散诸窍之风。轻身长年。风气除,则身健而寿矣。此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细辛属于马兜玲科细辛属植物,主要功效为祛风、散寒、行水及开窍,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主要用来治疗风冷头痛、齿痛、风湿痹痛、鼻塞、鼻渊、痰饮咳喘等症.中药细辛的种类繁多,功效较广,并且具有很强的毒性,其用法与用量十分考究,临床上的用途也越来越广,现将中药细辛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筋骨酸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症.本研究的目的是提取淫羊藿有效部位,以制备成静脉注射液,治疗风湿及冠心病.为探索最佳提取工艺提供依据,用正交设计法考察其最佳提取条件.
江苏省名老中医朱建华教授幼承家学,随父国医大师朱良春研习中医,尽得其精髓.临床病证结合,每于平淡之中出新意,师古法而不泥古方,鉴今而不离中医之旨,理法方药自成一家[1].于孟河一派理、法、方、药多有发挥创新.对风湿痹痛的治疗有独到经验,本人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朱师治疗风湿痹痛经验作简要总结,一鳞半爪与同仁共参.
青风藤,药名首载<本草图经>,异名有寻风藤、清风藤、扶风藤、枫树藤等,<中药大辞典>归纳为"性味苦平",具有祛风湿、利小便,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等功效,是药迄今鲜见处方开具,仍囿于民间草药应用的范围.笔者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积数十年用于痹证、鹤膝风、口眼(口呙)斜、痈肿恶疮等内外病证之体验,近年来又通过现代药理与中医病机的汇通思维,把青风藤开发试用于红斑性狼疮、肾病综合征等疑难病症,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今不揣浅陋,试以理例的形式分述如次,希冀同仁参考指正.
临床上除了定位明确并有一定名称的经穴或经外奇穴外,还可根据压痛点来取穴,称作"阿是穴"或压痛点.人们取"阿是穴"多用来治疗风湿痹痛.近年来,笔者在患者背部双侧的膀胱经上寻找压痛点,针刺治疗脏腑疾患,同样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药淫羊藿是小檗科淫羊藿属植物,<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作为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药物.用于治疗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症.现代药理研究报道颇多,是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的一个类群[1~3],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主要成分.湘西地区淫羊藿资源很丰富,但没有系统的研究[4,5].我们对本地区几种淫羊藿植物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比较研究,以发掘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淫羊藿资源.
假蒟,别名哈蒟、假荖、假蒌,来源于胡椒科植物假蒟Piper sarmentosum Roxb.的地上部分.具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活络、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咳喘、风湿痹痛、脘腹胀满、泄泻痢疾、产后脚肿、跌打损伤等病症[1].但未见有生药学方面的研究报道.故对假蒟的性状鉴别、显微特征及理化鉴别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假蒟的开发利用、制定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鸡血藤Caulis Spatholobi为豆科密花豆属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冬、秋二季采收,切片,晒干,是<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中药,具有补血、活血、舒筋活络的功效.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等症[1].
近年来,人们在多种植物中建立了毛状根培养系统,与植物细胞培养相比,毛状根培养具有生长速度快、激素自养、分化程度较高以及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等优点.苍术源于菊科苍术属植物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的根茎,其功效为燥湿健脾、驱风散寒、明目,适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痹痛、风寒感冒、雀目夜盲等[1].由于苍术的生长周期长,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之对野生资源的破坏等原因,使得其原料药的供应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2].本研究用发根农杆菌侵染苍术无菌苗叶片,建立了苍术毛状根培养系统,并利用GC-MS对生长8周的毛状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伊桐Itoa orientalis Hemsl.又名栀子皮、野厚朴等,为大风子科伊桐属植物,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和广西地区,在民间主要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肝炎及贫血等症状,药用其根和树皮,名为大黄树[1].
淫羊藿具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功效.临床常用于阳瘘遗精,筋骨瘘软,风湿痹痛等证.淫羊藿中含多种黄酮类成分,其中以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箭叶淫羊藿苷等为主[1].淫羊藿临床常见炮制品有淫羊藿、炙淫羊藿、盐淫羊藿、酒淫羊藿等,其中油炙后能增强补肾壮阳作用[2,3].本实验首次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淫羊藿中主成分淫羊藿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并比较炮制对其含量的影响,为筛选最佳炮制工艺、制定淫羊藿饮片的质量标准及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桑枝Ramulus Mori是桑科植物桑树Morus alba L.的干燥枝干,作为养蚕业的副产物,在我国一直被用作为传统中药,临床上用于治疗关节肿痛、手足麻木、风湿痹痛、瘫痪等多种疾病[1].桑枝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有多糖、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精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此外还含有挥发油、氨基酸、有机酸及各种维生素等[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桑枝具有抗菌消炎[3]、降血糖[4]、免疫[5]等药理作用.但有关桑枝及其制品中多糖的检测方法及其含量的影响因素,作者至今尚未见有国内外文献报道.本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法进行桑枝中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桑枝多糖含量测定的分光光度法,并调查了不同桑品种、生长季节和老嫩程度对桑枝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鹿衔草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普通鹿蹄草的干燥全草.具有祛风湿、强筋骨、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无力,久咳劳嗽等病[1].鹿蹄草科鹿蹄草属约有30余种,我国有27个种,在20多个省都有分布,资源丰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鹿衔草中含有金丝桃苷,2″-O-没食子酰基金丝桃苷、高熊果酚苷、肾叶鹿蹄草苷和6′-O-没食子酰基高熊果酚苷等[2].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文献报道的多为高效液相色谱法[3],也有采用薄层-紫外分光光度法[4]和薄层分离后库伦滴定法[5]的.不同种鹿衔草中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未见报道,为了研究不同种鹿衔草中金丝桃苷含量差异,进一步开发利用鹿衔草资源,我们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陕西产3个种的鹿蹄草Pyrola calliantha H.Andres、普通鹿蹄草P. decorata H.Andres和紫背鹿蹄草P. atropurpurea Franch. 中的金丝桃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
中药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艽Gentian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哺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等[1].秦艽主产于陕西,甘肃,东北,内蒙古,四川等地,其中以甘肃产量最高,质量最好[2].近年来,由于用药需求量猛增,过度采挖,致使野生秦艽资源临近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3].因此,大量繁殖和引种栽培,变野生为家种来扩大秦艽资源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用HPLC法对栽培和野生秦艽及麻花艽的主要化学成分龙胆苦苷进行了含量测定,为开发利用秦艽资源,确保引种栽培的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药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及宽叶羌活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作用.临床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1].本文在研究中药羌活水提物镇痛、抗炎作用的基础上,对其有效部位及单体进行了药效实验探讨.
马钱子是一味具有较强毒副作用的中药,其性味苦、寒,有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散结,消肿定痛的功效,通常用于痈疽或跌打损伤肿痛,风湿痹痛及拘挛麻木。若误食或用药过量可导致中毒,严重者会危及生命。现将我院救治马钱子中毒1例报道如下。 病例简介患者某男,41岁,住院号:980015,以四肢麻木、痉挛1h,惊厥2次为主诉于1998年1月26日上午8∶30急诊入院。患者因偏头痛,而于入院前1h煎服含有马钱子5g的中药1剂,服药后约10min即感口唇麻木,恶心欲吐,继而四肢麻木,不能自主活动,自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舌强、言语蹇涩,继之四肢抽痛,惊厥2次,被旁人急送我院抢救。查体:T 37℃,P 86次/min,R 30次/min,BP 19/14kPa,意识清楚,颜面肌肉痉挛,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言语困难,但能点头示意;两手握固,四肢、腰肌痉挛,轻度角弓反张。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4mm,对光反射存在,口唇发绀;两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86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征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7×109/L,N 0.85,L 0.13,M 0.02,尿常规示(-)。诊断:急性马钱子中毒。
青风藤首载<本草图经>,<中药大辞典>将其归纳为"性味苦平",具有"祛风湿、利小便,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等功效.笔者在学习和参考历代医家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将青风藤试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肾病综合征等病证,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分述如次.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功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威灵仙内服外搽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效果颇佳,现举例如下.
防己,味苦、辛,通行十二经.功能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一般多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及风湿痹痛.此外,治疗紫癜,亦有奇效.诸本草但言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不言其行瘀止血消斑.笔者经验,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防己干燥根300g,切成薄片,加水2 000ml,煎至1 000ml后,去渣浓缩成600ml,首次50ml,以后每次30ml,每日3次.用此煎剂治疗25例,除2例疗效不显外,其余均在5~7天内紫癜逐渐消失,鼻衄、齿龈出血好转或消失.有15例在服药后第2周左右血小板计数恢复到正常范围.此外,用防己50g,水煎150ml,每次服30ml,每日3次,治疗过敏性紫癜,亦有良好效果.
鸡血藤,苦,微甘,温,归肝经,能补血行血,舒筋活络,为补肝血、通经络之良品.其气味平和,守走兼备,能化阴生血,温通经脉,活血通络,有润而不燥,补血不滞,行而不破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血虚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风湿痹痛等.笔者在临床上重用本品治疗不宁腿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
鸡血藤性味苦、温、微甘,归肝经,功能行血补血、活血舒筋,多用于治疗妇科诸症及风湿痹痛.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鸡血藤治疗脱发,效果颇佳.举例如下.
薏苡仁甘淡微寒,功能除湿健脾、清热排脓,临床主要用于小便不利、脾虚泻泄、风湿痹痛、肺痈、肠痈等.笔者在冉瑞金教授指导下,用本品治疗人工流产后恶露不尽,疗效颇佳,举例如下.
莶草临应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症。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偶然发现用其可治疗急性肠炎,并经验证,确实有涩肠止泻之功效。现举病例如下。 患者刘某,男,49岁。1997年8月2日初诊。病人食用冰镇西瓜3小时后出现腹痛肠鸣,泄泻清稀如水状,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缓。查体:体温39℃,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0.85。大便常规:白细胞(+++)。病人要求中医药治疗。诊断:寒湿泄泻(急性肠炎),治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藿香12g,白术15g,茯苓15g,厚朴10g,大腹皮6g,紫苏12g,白芷15g,苍术12g,半夏10g,陈皮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剂后,大便仍为水样,每日7~8次,肢体酸痛较重,体温波动在38℃左右。上方加莶草20g,又服用2剂,腹痛及肢体酸痛缓解,大便每日1~2次,为稀便,体温在36.5℃左右。原方续服2剂,大便每日1次,为软便。化验血常规及大便常规均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以后每遇急性肠炎均配以莶草治疗,且用量在15~30g之间,疗效可靠。现代药理研究,莶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敏感,故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