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血管不充盈,维持液量多等原因,使新生儿发生静脉炎比较多的,自我院2011年以来,采用如下方法处理后,取得较好疗效.1 静脉炎判断标准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2003年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将静脉炎分为四级: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2.5cm,有脓液渗出.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疾病及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导致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静脉穿刺难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及抢救工作.静脉炎判定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我科依照中医消炎、活血、消肿、止痛的原则,对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部位用金黄散外敷加艾灸,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近几年,静脉留置针在各大医院临床中已广泛应用,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和相关文献报道,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 h,更换贴膜时间以3d更换1次为好,当敷料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使用静脉留置针要注明使用日期、时间(具体到分钟).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无菌敷料严重卷边、医用胶带固定不规范现象,导致穿刺处不易观察,护理上存在安全隐患.我科规范了静脉留置针和无菌贴膜的固定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和有关文献报道,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h[2].在产科的应用及观察中我们发现,随着母乳喂养率的上升,产妇静脉炎的发生率也升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静脉留置针留置当时拔除,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介绍美国现有不同规模不同专业领域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8个,成立于1972年的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学术组织.该组织现有30 000名会员,40多个下属的分会.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医疗护理技术和药理学的发展给病人提供了质量不断提高的多样性的医疗服务机构,以更专业化的、在避免风险方面具有更高价值的护理专业知识为前提;以从事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人员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者,而是面对多元理论和整体性并进行综合考虑医疗、护理、管理、市场、教育和改善病人护理质量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成立背景,以患者得到完善的保护为最终目标.她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标准、继续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和不断研究来完善静脉输液护理,最终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使所有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个体和所有接受静脉治疗的病人在静脉治疗与花费上得到最有效的保证[1].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本科骨折住院使用甘露醇治疗(20%甘露醇250ml,120滴/分快速静脉滴注,每天1次)所致静脉炎患者,男68例,女32例;年龄20~59岁,平均36.48岁.所有患者均在用药后1周内发生静脉炎,静脉炎程度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1].其中Ⅰ级30例,Ⅱ级60例,Ⅲ级1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静脉输液是重要的给药途径,其给药便捷,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发挥治疗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达到立竿见影效果.但静脉输液的弊端也是客观存在的,最常见的是容易并发静脉炎.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对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制定了诊断和分度标准:Ⅰ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1].现将近年来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逐渐取代了头皮针输液。静脉留置针输液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静脉炎。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INS)最新静脉炎的分级标准,即: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除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除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cm,有脓液流出。回顾我科2014年8月~2015年1月静脉留置针442例,其中并发静脉炎79例,发生率为17.87%。现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我科于2012收治1例直肠癌化疗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静脉化疗后,出现严重静脉炎,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分级,0级:没有症状;Ⅰ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Ⅱ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Ⅲ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摸到硬结;Ⅳ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根据分级评为Ⅲ级,经及时治疗后好转,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2007年2月~2009年6月,我们对65例静脉炎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5例均符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对静脉炎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平均69.5岁,化疗性静脉炎31例、非化疗性静脉炎3例,静脉炎Ⅱ度11例、Ⅰ度23例.对照组31例,男13例、女18例,平均67.5岁,化疗性静脉炎26例、非化疗性静脉炎5例,静脉炎Ⅱ度9例、Ⅰ度22例.确定静脉炎的病情程度: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