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是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之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位于肩峰和三角肌下方,与关节囊紧密相连.肩袖的功能是上臂外展过程中使肱骨头向关节盂方向拉近,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的正常支点关节.肩袖损伤将减弱甚至丧失这一功能,严重影响上肢外展功能.一般在需要肩部外展、外旋及内旋的羽毛球运动中,肩袖损伤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
案例背景患者张某,女,45岁,2007年2月因右肩部疼痛到甲医院骨科就诊,甲医院骨科接诊医生依据患者主诉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其为"右肩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并给予了一定的保守对症治疗.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右肩部疼痛有所缓解,但是自2007年8月起,再次出现疼痛加重症状.再次就诊时医生建议行清除钙化灶的手术治疗.饱受疼痛折磨的患者同意并积极要求接受该手术治疗,待入院完善一系列术前检查后,医患双方于9月15日履行了手术说明告知与知情同意手续.
自1994年起采用封闭松解法治疗肩周炎5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男21例,女29例;年龄40~65岁;病程2个月~3年;左侧19例,右侧28例,双侧3例;均表现为肩部慢性疼痛,活动时加剧,患肩功能受限;压痛点多分布于肱二头肌长短肌腱、冈上肌、三角肌粗隆和喙突旁;治疗前均排除颈椎病和肩关节骨性病变.
冈上肌肌腱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肩部疼痛为主的病症.笔者用按摩手法治疗本病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
粘连型肩周炎,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手臂不能正常上举,不能梳头,严重者肩关节的任何活动都被限制,穿衣都感到极端困难,有的疼痛夜间加重,辗转不能入睡;肩关节周围有压痛,尤以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的附着点喙突处,冈上肌抵止端压痛明显.以上症状经针灸、按摩、热疗、封闭等治疗效果差,并且活动范围无改善,因而采用小针刀治疗.
本组37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病例,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48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个月;急性发作32例,慢性发作5例.
冈上肌肌腱钙化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好发于青壮年.主要以肩部锁骨后疼痛为主,同时可伴有颈部僵硬感及肩部活动受限.我们以针刺后溪穴加弹拨手法临床观察治疗52例,经4年随访,均收到良好疗效.
目的 阐述肩袖损伤的解剖学研究进展,为肩袖损伤的临床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以“肩袖损伤”“冈上肌”“肩峰下间隙”“肩胛盂”等为中文关键词,和以“rotator cuff injury”“supraspinatus”“sub-acromial space”“scapular glenoid”等为英文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14年12月以前有关肩袖损伤的文献,对肩袖损伤解剖学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肩袖损伤的相关解剖因素众多,主要有肩峰和肩胛盂形态异常,肩峰下间隙减小、肩袖间隙损伤以及冈上肌本身的结构特点等原因.结论 在肩袖损伤的治疗康复中需要综合考虑相关解剖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康复目的.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是一种反应性肌腱炎,好发于30-60岁的成年女性,最常见于冈上肌肌腱,约占90%.尽管据报道其发病率为2.5%-20%,但大部分患者不表现明显症状[1].目前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确切病因和机理尚不清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肩部的疼痛,在上抬手臂或者患侧卧位时加重,关节活动度受限,有些患者甚至可出现夜间痛醒、患侧上肢力弱和麻木.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技术(VTIQ)评估正常人冈上肌腱弹性变化的价值.方法 对120名健康志愿者行二维超声及VTIQ检查,根据年龄将其分为组1(20~39岁)、组2(40~59岁)及组3(≥60岁).测量冈上肌腱最大厚度及其浅层、深层剪切波速度(SWV),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及优势手与非优势手侧冈上肌腱厚度及浅层与深层SWV值的差异.结果 同一性别内优势手侧与非优势手侧、不同性别间非优势手侧及优势手侧冈上肌腱厚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优势手侧及非优势手侧冈上肌腱厚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3优势手侧及非优势手侧冈上肌腱厚度均大于组1及组2(P均<0.05),组1与组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组内优势手侧与非优势手侧冈上肌腱厚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优势手侧及非优势手侧冈上肌腱浅层、深层SW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组组内优势手侧冈上肌腱浅层、深层SWV值与非优势手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优势手侧及非优势手侧冈上肌腱深层SWV值大于浅层(P均<0.05).组3男性冈上肌腱浅层及深层SWV均高于女性(P均<0.05),其余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肌腱退行性变时,不仅在形态学上表现为厚度增加,在力学特征上还可表现为肌腱软化.VTIQ可间接评价冈上肌腱弹性变化.
肩袖损伤是引起慢性肩痛和冻结肩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占肩关节疾患的17% ~41%[1] .冈上肌是最为重要,也最易损伤的肩袖肌结构[2] .肩袖损伤后冈上肌退变程度直接影响治疗方式选择和预后情况[3] ,因此,应用影像学检查技术对肩袖损伤后冈上肌退变进行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而目前尚缺乏有关影像学评估的详细描述,因而本文着重就肩袖损伤后冈上肌退变的解剖因素、发生机制及病理、临床体征和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对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数文献报道了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损伤的病理、修复技术以及治疗的结果,而有关肩胛下肌单独或复合损伤的文献却很少.实际上肩胛下肌在肩关节的功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肩胛下肌的损伤和退变在临床上会越来越多.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非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患者53例,平均年龄(40.42±1.33)岁,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采用红外线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进行小剂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冲击波安慰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均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法(constant-murleyscore,CMS)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两组均进行了至少3个月的随访,无1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治疗组各指标由治疗前的疼痛(2.08±0.80)分、日常生活能力(8.65±1.65)分、关节活动度(12.77±3.10)分、肌力(10.38±1.13)分和CMS (33.88±4.08)分分别增加到治疗后1个月的(8.00±0.89)分、(12.96±1.40)分、(20.58±5.68)分、(13.50±1.24)分、(54.04±5.17)分,治疗后3个月增加更显著,分别为(11.08±1.47)分、(17.96±1.11)分、(30.46±4.43)分、(15.92±2.47)分、(75.42±6.35)分,各指标及CMS总分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对照组各指标及CMS总分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均较治疗前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组间比较,除肌力外,其它各指标和CMS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各指标及CMS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体外冲击波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效果确切,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加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对改善肩关节整体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肩袖(shoulder cuff),又称肌腱袖(myotendiou cuff)或称旋转袖(rotator cuff),是由起于肩胛骨止于肱骨上端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构成,上述4块肌的肌腱经过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时与肩关节囊愈着,并互相连接形成一近似环形的腱板围绕肩关节,对肩关节的稳定起重要的作用.
肩袖损伤是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1]。肩袖是由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肌腱在肱骨头前、上、后方形成的袖套样肌腱结构。肩袖的功能是在任何运动或静止状态使肱骨头与肩盂保持稳定,维持上臂各种姿势,完成各种运动功能。冈上肌、冈下肌肌腱在止点近侧1~1.5 cm范围内是乏血管区,是肌腱近侧端滋养血管的终末端与肌腱大结节止点部来自骨膜滋养血管的交界区域,此处是血供薄弱部位,也是肌腱退化变性和断裂的好发部位。在美国每年大约有450万人因为肩袖损伤而就医,其中超过7万5千人选择了手术治疗[2]。许多国内、外专家对肩袖损伤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对于其手术适应证等问题仍存在争议。因此,肩袖损伤仍是目前骨科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对肩袖损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例资料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训运动员14名(男性2名,女性12名),全部为国际健将.平均年龄24.21岁,平均身高180.28 cm,平均体重74.86 kg.病例纳入标准[1-3]:(1)长期慢性腰背痛;(2)查体腰背部肌肉紧张、压痛,可触及结节及条索;(3)接受走罐治疗;(4)无下肢放射痛.2 治疗方法采用走罐进行治疗.由赛艇队医务组具有正高职称的医师进行操作,保持室内温暖无风.患者俯卧于治疗床,腰背部充分暴露.以按摩油或润肤油为介质,缓慢沿病变部位推行或拉回,手法宜缓慢、柔和,推时右手掌根稍用力向下压,使罐前缘相对后缘微微上翘;拉回时右手指稍用力向下压,使罐后缘微微上抬,如此往返推拉10次左右,待皮肤呈紫红甚至出现轻度瘀斑即可.走罐范围以肩、背、腰为主,具体为(1)沿督脉、膀胱经方向;(2)沿肌肉走行方向,包括斜方肌、菱形肌、背阔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3)上至头颈夹肌的止点、下至髂嵴.走罐后于疼痛最明显处局部留罐10min.
肩周炎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关节病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周围疼痛,压点痛,以肱二头肌长腱沟处,三角肌前后缘,冈上肌附着点最为明显,活动时及夜间加重,均伴有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我科自2004年以来收治10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HGB-200电脑骨折愈合仪--旋转干扰电的方法,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在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频彩色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55例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的患侧和健侧进行检查,比较2组检查方法的图像效果、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等.结果:超声图像显示,单发型钙化有15例(31.3%),多发型钙化33例(68.8%).超声检查钙化性肌腱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7%、81.3%、86.5%,与MRI检查的灵敏度(94.0%)、特异度(86.0%)、准确度(9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诊断效果与MRI相近,但价格便宜,可作为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肩峰下结构与典型滑膜关节的结构非常相似,其中喙突、喙肩韧带、肩峰构成的穹隆状结构类似臼窝;肱骨大结节类似关节突;位于肩峰和喙肩韧带、冈上肌之间的肩峰下滑囊类似关节滑囊;冈上肌肌腱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间穿过,肱二头肌长头腱在其深面穿越肱骨头上方。因此,肩峰下结构又被称为“第二肩关节”。肩峰前外侧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以及其它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撞击,即由于与肩峰底面的前1/3、喙肩韧带和肩锁关节下面的反复异常碰撞,滑囊、肩袖及肱二头肌肌腱出现磨损、退变乃至肩袖断裂。肩峰下撞击征的概念首先由Neer[1]于1972年提出,它是指由于解剖结构或动力学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临床症状。肩峰下撞击征按解剖学定位可分为出口撞击征和非出口撞击征;从病因学角度分为解剖学和动力学两大类[2]。依据病理学表现,其可分为三期:Ⅰ期为水肿、出血期;Ⅱ期为慢性肌腱炎及滑囊变性期;Ⅲ期为肌腱断裂期。近年来,随着对肩峰下撞击征的研究深入及关节镜外科的发展,肩峰下撞击征的治疗出现一些新进展。
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是指肩胛上神经经过肩胛上切迹时,受卡压引起选择性的冈上肌或冈下肌麻痹、萎缩及肩周疼痛和运动受限的一系列症状,是肩部疼痛病因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998~2000年,笔者运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症166例,并与常规针刺推拿治疗65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肩关节疼痛(简称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21%~72%,常在卒中后2~3个月内发生[1].患者常在静止或被动活动时肩痛,肩关节外旋、外展时尤甚;或有肱二头肌、冈上肌肌腱压痛.肩痛影响卒中预后,因肩痛,患侧肢肌肉主动活动减少,坐、立位平衡维持受阻;患者精力不集中,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受阻;同时肩痛影响睡眠,甚则致使患者抑郁,严重影响生活[2],对脑卒中康复效果成负性影响[3].故早期防治卒中后肩痛有重要意义.现就卒中后肩痛病因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肩胛上神经受到压迫,引起以肩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是肩部疼痛的常见病因之一.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笔者通过针刺松解冈上、冈下肌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共选取我院门诊病例57例.病例符合以下标准:①肩部疼痛,有慢性或急性损伤病史;②肩外展、外旋肌力下降;③冈上肌及冈下肌可及压痛点;④上臂交叉试验阳性.将以上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9.2岁.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3岁.两组基本情况相近,有可比性.
1 资料与方法全组采用平衡镇痛治疗肩、背、骶、臀部纤维织炎共312例,男180例,女132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29±11)岁,病史7d~3年.疼痛部位:斜方肌、提肩胛肌、肩胛间软组织156例,骶棘肌64例,臀肌60例,冈上肌、三角肌32例;伴颈部牵涉痛32例,伴上肢牵涉痛26例.诊断标准:(1)局限的或弥漫性界线不清的疼痛;(2)局限性软组织压痛点;(3)深部有局限性条索或结节.
目的:探讨针刀术治疗冈上肌损害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冈上肌损害性疼痛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针刀术和手法治疗2组.针刀治疗组30例,行切开减压松解剥离术;手法对照组行按摩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术治疗冈上肌损害性疼痛,具有方法简单、安全、有效、疗程短等优点,疗效肯定.
冈上肌起于肩胛骨冈上窝,肌腱在喙肩韧带及肩峰下滑液囊下,肩关节囊之上通过,止于肱骨大结节.其形状如马蹄形,其作用为固定肱骨于肩胛盂中,并与三角肌协同动作,使上肢外展[1].由于活动频繁,又是肩部肌肉收缩力量的交汇点,故其易受损伤.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纤维肌痛综合征分类诊断标准[1]:(1)周身弥漫性疼痛病史,包括身体两侧肩胛带和骨盆带、腰的上下部、中轴骨骼(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病史至少在3个月以上.(2)用拇指按压(按压力为4kg) 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压痛.18个压痛点是:①枕部(双侧枕骨下肌肉附着处),②下颈部(双侧C5-7横突间隙前侧),③斜方肌部(双侧斜方肌上缘中点),④冈上肌部(双肩胛冈内缘冈上肌起点),⑤第二肋骨部(双侧第二肋骨与肋软骨连接部上面),⑥肱骨外上髁部(双侧肱骨外上髁下缘2cm处),⑦臀部(双侧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襞处),⑧大转子部(双侧大转子突起的后缘),⑨膝部(双侧膝关节间隙上方内侧脂肪垫处).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者,即可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目的:研究冈上肌腱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含量.方法:采用明胶墨汁血管注射研究20例成人新鲜尸体肩关节肌腱袖的血供来源,结合光镜观察冈上肌腱的微血管构筑.在对冈上肌腱临界区的位置、形态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切片,对冈上肌腱起点处、临界区以及接肌腹处等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数量进行计数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冈上肌腱止点处和接肌腹处的毛细血管量均高于临界区部位.结论:冈上肌腱临界区是血供不良的部位.
在解剖1例男尸时,发现肩胛上动脉起自颈横动脉浅支,现报道如下:经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约65岁.解剖左侧颈根部和腋窝时,未发现左侧肩胛上动脉.在解剖左侧肩胛区时,由内下向外上翻开斜方肌时,见肩胛上动脉起于颈横动脉浅支.颈横动脉于斜角肌间隙直接起自锁骨下动脉,越过臂丛前面,行至肩胛提肌前缘分为两终支:即颈横动脉深支(肩胛背动脉)和颈横动脉浅支.颈横动脉浅支行于斜方肌深面,其起始处外经2 mm,行至冈上肌上缘时,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即肩胛上动脉,内侧支为斜方肌支.
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的袖套样结构,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肩关节的运动及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1]。肩袖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肩部疾患,一般由创伤、退行性变引起。肩关节疼痛是本病早期的主要症状,以夜间为甚,疼痛分布于肩前方及三角肌区[2]。近年来,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切开手术相比,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视野宽畅、对关节内干扰少、术后疼痛较轻,有利于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3]。为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效果,本科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对32例此类患者采取术后早期分时康复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肩袖是指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组成的联合腱,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以及协助三角肌外展上臂的功能[1]. 肩关节镜作为骨科的一种微创手段,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确切,近年来已被广泛使用. 但由于肩袖损伤本身以及手术造成的肩关节内环境紊乱,常引起术后短期疼痛肿胀加重. 冰敷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软组织损伤和四肢手术后,其应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治疗软组织损伤. 本次研究对冰敷治疗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 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