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浦口区朱家山河、七里河和高旺河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回顾和现场调查方法,评估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通江河道实施水位控制、砼护坡水利血防工程及药物灭螺后,工程段钉螺即消除,内陆灌区未发生钉螺扩散,河口外江滩虽然仍保持有钉螺孳生,但钉螺密度大幅下降至1.0只/0.1 m2以下.结论 通江河道水位控制、砼护坡结合药物灭螺综合措施可稳定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钉螺孳生,阻止钉螺向内陆扩散.
目的评价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方法选择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的通江河道及其流域作为研究现场,对通江河道砼护坡工程实施前后流域内河道、灌区及通江口外江滩进行钉螺消长的纵向观察,评价护坡工程控制钉螺效果;同时对河道内潮位变化、钉螺扩散、滩地淤积等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实施通江河道砼护坡3年,河道钉螺面积下降74.6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61.15%,活螺密度下降85.65%,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面积降至0.但其后钉螺面积则徘徊不下,有螺框出现率上升,并再次出现感染性钉螺;内陆灌区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河道内水体持续保持血吸虫感染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通江河道内潮位变幅大,月平均潮位差在3.45~5.57 m;河道内由于工程原因和泥沙淤积,存在大量孳生钉螺的淤积滩地;汛期河道漂浮物平均携带钉螺18.10只/kg;通江口外存在大面积江滩钉螺,钉螺密度呈增长趋势;同时河道沿线涵闸均缺乏防螺措施.结论在水位未控制的通江河道单纯进行砼护坡不能防止钉螺扩散,也不能完全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建议此类通江河道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增加防螺措施,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和杀灭通江口外江滩钉螺.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全长28.6 km,历史上多有钉螺孳生,沿线有电灌站23座.1997年全部进行砼护坡,原钉螺孳生环境不复存在,但上游江滩钉螺还在继续向大运河丹阳段及其支流河道扩散[1].为防止钉螺通过电灌站向灌区扩散,采用涵管式中层取水方式对丹阳市练湖农场七队电灌站进行了防螺改造,经5年纵向观察,获得了预期防螺效果.
便民河水系血防治理工程砼护坡长32.2 km,流经南京、镇江2市6个乡(镇).入口为七乡河、三江河,出口为大道河口.治理前(1998年)该水系活螺平均密度8.87只/0.1 m2,钉螺阳性率1.4%[1].该工程于2001年5月竣工.为观察该工程对钉螺分布的影响,2001~2005年我们连续进行了跟踪调查.
目的观察钉螺在砼护坡通江河道内迁移扩散情况,有效遏制江滩钉螺经通江河道间内陆扩散.方法在汛期(6~10月份)采用水体钉螺调查、漂浮物携螺调查、船只携螺调查,砼护坡及支流查螺等方法,在风速、水温、潮位、流速变化的情况下,了解砼护坡河道内钉螺扩散情况.结果 2003年8月,水温30℃、风速6.7 m/s、潮位4.7 m、流速0.74 m/s,水体捞螺调查水体4000 m3,捞到幼螺1只,打捞漂浮物260kg,捕捉活螺3只,死螺6只.其中幼螺2只,成螺1只.在堆土山河口查到有螺框4框,捕捉活螺18只,以上捕获钉螺经压碎法检查均无感染性.结论通江河道经过砼护坡后,钉螺扩散依然存在,以漂浮物携带和随水扩散为主,并通过支流、电灌站向沟梁、稻田水塘扩散.
目的通过对便民河砼护坡工程后的螺情调查和哨鼠疫水测定,了解砼护坡后的血防效果,为政府的血防决策提供科学根据.方法选取便民河有砼护坡的7个地段作为螺情调查对象,以未护坡的3个地段为对照,调查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在有砼护坡的便民河上选择5座桥作哨鼠监测点,以长江主干上的哨鼠监测点作对照,调查哨鼠感染率.结果有砼护坡的7个地段中的2个地段未能查到钉螺,其他5个地段活螺平均密度低,未护坡的3个地段则高的多.7个砼护坡地段除便民河入口至楠江桥段外,其余均未发现阳性钉螺,未护坡的3个江滩钉螺阳性率则高的多.2年内5个监测点共解剖哨鼠276只,阳性39只,阳性率14.13%.长江主干道监测点的哨鼠阳性率2年分别为89.29%和89.66%.结论砼护坡对消灭钉螺、降低感染率和阻断传播作用重要,但必须对上游的有螺环境进行清理,同时对砼护坡后高出水面的草滩进行清淤,才能达到应有的血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