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脑损伤并机械通气病人加温加湿器内水位变化的相关因素,建立水位变化回归方程,为临床进行呼吸机加温加湿器持续注水速度的设置提供依据。[方法]自制加温加湿器水量控制观察表,针对神经科重型脑损伤机械通气病人进行156例次的资料收集,4 h 记录观察1次,应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筛选影响因素,并通过 SPSS19.0统计获得影响水位变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重型脑损伤机械通气病人的日耗水量为1166.40 mL±329.04 mL,加温加湿器的水位变化与湿化罐注水输液器的滴注速度、病室温度、气道温度相关,湿化罐水位变化值(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Y =0.992+0.052×(小壶滴速)-0.097×(气道温度)+0.057×(病室温度)与Y =1.586+0.057×(小壶滴速)-0.077×(气道温度)两个线性回归方程。[结论]根据回归方程Y =1.586+0.057×(小壶滴速)-0.077×(气道温度)来进行临床实施与验证,这样不仅减少每班护士持续向湿化罐内注水的频次,也避免了医护人员在急救与繁忙时对注水的忽略,确保了重型脑损伤并机械通气病人应用呼吸机的安全性。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浦口区朱家山河、七里河和高旺河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回顾和现场调查方法,评估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通江河道实施水位控制、砼护坡水利血防工程及药物灭螺后,工程段钉螺即消除,内陆灌区未发生钉螺扩散,河口外江滩虽然仍保持有钉螺孳生,但钉螺密度大幅下降至1.0只/0.1 m2以下.结论 通江河道水位控制、砼护坡结合药物灭螺综合措施可稳定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钉螺孳生,阻止钉螺向内陆扩散.
1 概况和合乡位于鄱阳湖北岸.1956年经调查该乡有4个疫区村,1963年全县系统螺、病情调查时,该乡的滨湖村所属草洲仍未发现钉螺和病人.再次确认为非疫区村.2000年8月该村有2名儿童,因持续发热,屙脓血便10余天,到我站查病,粪检均查获血吸虫卵,确认为急性血吸虫病.滨湖村有4个自然村,所属草洲面积86.71万m2,距草洲500 m以内自然村1个,500~1 000 m自然村3个,全村762人,上草洲放牧耕牛82头.居民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部分村民在鄱阳湖区捕鱼和放牧.由于该村地处鄱阳湖汉,受一级水位控制,又是洪涝后出现了急性感染病例,故于11月上旬对此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追踪调查,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