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捕捉安徽省无为县江滩钉螺,采用现场螺笼放养法,对其在巢湖的生存繁殖情况进行观察,为期14个月,同时设立对照区.结果 放养后2、4、6、8和14个月,钉螺在巢湖两个实验区和对照区的存活率分别为50.56%~87.76%、54.35%~92.39%和51.76%~95.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个月=3.581,0.769;χ24个月=5.545,5.389;χ26个月=1.646,4.394;χ28个月=2.288,1.445;χ214个月=0.025,0.118;P均>0.05);研究期间,各观察区均有子代钉螺产生,且子一代钉螺生长发育良好,能产生子二代钉螺;螺口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钉螺可在巢湖环境中存活、繁殖."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期间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钉螺向巢湖扩散.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临长江,沿江岸线长达37.5 km.沿线有九条河道与长江相通.境内是历史上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但长江沿线江滩和所属镇场均为无螺地区.因长江上游地区江滩钉螺尚未消灭.为确切掌握上游江滩钉螺扩散对我市江滩、内陆的影响,探讨长江下游无螺地区的监测方法.自1990年起.我们有重点地选择长江滩和通江河口作为调查地区.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扬中市地处长江下游,四面环江,地理位置特殊,近年来受长江洪水的影响,螺情一度呈上升趋势.1999年全市共发现有螺面积267.07万m2,占历史江滩有螺面积的23.58%,占现有江滩面积的15.77%,是1973年以来最为严重的1年,且江滩螺情分布范围广,沿线长,环境复杂,受制约因素多,灭螺难度较大.面临严峻的螺情形势,为有效地遏制钉螺的蔓延扩散,控制有螺面积,我们坚持"科学防治、综合治理"的血防工作方针,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把血防工作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农副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环境改造,对有螺江滩进行综合治理.现将灭螺情况总结如下.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全长28.6 km,历史上多有钉螺孳生,沿线有电灌站23座.1997年全部进行砼护坡,原钉螺孳生环境不复存在,但上游江滩钉螺还在继续向大运河丹阳段及其支流河道扩散[1].为防止钉螺通过电灌站向灌区扩散,采用涵管式中层取水方式对丹阳市练湖农场七队电灌站进行了防螺改造,经5年纵向观察,获得了预期防螺效果.
长江江滩是浦口区血吸虫病主要疫源地,历史上,受洪水的影响,经常造成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为消灭江滩钉螺,遏制血吸虫病流行,从1986年开始对江滩进行围垦种植、蓄水养殖、药物灭螺等综合治理措施,江滩钉螺面积逐年减少,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