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螺工程费用-效益,为现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效益成本(费用)比率法对"涵管式中层取水"防螺工程进行费用-效益分析,但不考虑间接成本和间接效益,各项费用均按2005年价格计算.结果 "涵管式中层取水"防螺工程直接成本为3.4万元,实施防螺工程后效益期可节约防治费用达101.1万元,净效益为97.7万元,净效益费用比率为28.7∶1.结论 "涵管式中层取水"防螺技术投入少,效益高,具有广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目的 观察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效果.方法 通过在电灌站取水口打捞漂浮物、水泵出水口拦网检测钉螺,以及在灌区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同时以未经防螺改造电灌站及其灌区为对照,以比较防螺效果.结果 两电灌站取水口附近的运河水面漂浮物中均检获钉螺;经防螺改造后电灌站水泵出水口连续5年拦网检测未发现钉螺,其灌区每年监测调查亦未发现钉螺;未经防螺改造的电灌站水泵出水口每年拦网检测均能截获钉螺,其灌区亦连续4年查到钉螺.结论 电灌站取水口采用涵管式中层取水可有效防止钉螺扩散.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全长28.6 km,历史上多有钉螺孳生,沿线有电灌站23座.1997年全部进行砼护坡,原钉螺孳生环境不复存在,但上游江滩钉螺还在继续向大运河丹阳段及其支流河道扩散[1].为防止钉螺通过电灌站向灌区扩散,采用涵管式中层取水方式对丹阳市练湖农场七队电灌站进行了防螺改造,经5年纵向观察,获得了预期防螺效果.
1985年我们首次报告了四湖地区沟渠水体钉螺分布规律[1],为了进一步证实有螺水体钉螺分布的情况,再次对有螺沟渠水体钉螺分布进行了系统观察,经过对原始资料进一步完善、整理和分析,从中再次得出一些沟渠水体钉螺分布规律,为目前开展的"沉螺池"、"中层取水"阻螺法等防止钉螺扩散措施提供基线资料,报告如下.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阻断钉螺扩散能有效防止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基于钉螺在水体中的生存条件和迁移特点,“中层取水”技术能有效地防止钉螺扩散.本文参考国内相关文献,从钉螺消长与扩散趋势、钉螺迁移扩散特点、“中层取水”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为防止涵闸引洪灌溉扩散钉螺,在嘉鱼县双益闸外增设了中层取水防螺安全工程设施。我们首次采用卫生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法对该设施实际运行结果进行评价。 1.基本情况 双益闸位于嘉鱼县合镇乡长江南岸江堤上,1962年建成,为单孔圆管式涵闸。每年汛期直接从长江引洪灌溉合镇乡5万多亩农田,灌区人口5万。该闸是我省1987年首次通过拦捞钉螺调查,证实为引长江水灌溉造成钉螺扩散的涵闸之一。为了杜绝钉螺向垸内渠道扩散,我们经过实验室(场)试验,在取得钉螺运动的若干基础理论公式和技术参数的基础上,根据双益闸外的地理条件提出了"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工程的设计方案,经专家论证可行,于1993年在双益闸外增设了防螺设施。通过3年的灌溉运行及对该设施周围环境的查、拦、捞螺调查,证实该工程设施具有较好的防螺扩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