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型:日立7600-020自动生化分析仪.每日维护:每日工作结束关机后,用棉签蘸取无水酒精由上至下擦拭吸针尖端部分和搅拌棒.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院开始引进日本奥林巴斯电子胃镜,其以成像清晰、视野广、死角少、易于操作等特点,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欢迎.而后就逐步取代了纤维胃镜.随着医院的发展和诊疗的需要,我院相继从日本奥林巴斯公司引进不同型号电子胃镜近十条.电子胃镜是电子内窥镜中的一种类型,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先端部、插入软管部(包括弯曲部)、操作部、导光软管部(通用电缆)、导光接头部.
艾灸有艾炷灸、艾条灸等多种方法,最常用、操作简便的是艾条灸还有专用的药艾条,如哮喘病药艾条、冠心病药艾条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买来艾条,在家怎么用呢?这里,给读者介绍最常用的方法温和灸.[温和灸方法]将艾条一端点燃,让燃端靠近皮肤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温热.将艾条慢慢上提,距皮肤3~4厘米,保持不动.灸时,温热感会使皮肤发红却不灼痛,局部、远端部位还有酸、麻等舒服感觉.
中风后肢体麻木是临床上中风患者常常伴有的症状,主要以前臂至指端及小腿至趾端部位麻木为主.笔者自1998年以来,选用少商、隐白穴,用点刺放血的方法治疗此症,每收良效,现报告如下.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引起呼吸衰竭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指终末支气管远端部分异常膨胀及过度充气而导致的肺组织弹性减退和容积增大的病理改变.不完全可逆并呈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是其典型特点.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十二指肠以及Vater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及一些良性疾病的经典手术方式.其切除范围包括胰头部、全部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胃远端部、胆囊以及胆总管近段大部分等,同时还要进行胰肠、胆肠及胃肠吻合等消化道重建.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作为临床上的重要工具已经应用于胰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所谓超声内镜是指在内镜前端部安装有微型超声探头的特殊内镜.其分辨率高,可以清晰显示胃肠道壁的层次结构,并能观察临近周围脏器,如胰腺、胆道系统、淋巴结、左肾上腺及肝脏左叶.
在基层医院没有胆道镜施行胆道探查手术,采用胆道探条或取石钳进行胆总管远端探查时可造成其末端部位的穿通伤,如术时未及时发现这种特殊类型的胆道损伤(DCPD),术后可能发生胆瘘致腹膜后间隙严重感染等致死性后果,笔者报道5例(2000-2005年)诊治经过,并讨论与之相关的临床问题.
鼻翼沟是鼻部重要解剖标志,鼻翼沟不明显造成鼻端部轮廓不分明,影响外观.自2002年1月以来,我们对17例要求做塑造鼻翼沟深度者行埋线法鼻翼沟成形术,获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麻痹性斜视由于其特殊性,其手术效果较共同性斜视差,手术方式较复杂,效果也较难预测,因此,全世界眼科手术医生在手术方法方面一直在探索和改进,Hummelsheim提出的部分肌止端移位手术,Helveston报道的肌肉移位手术,Jensen等使用肌联结手术,国内张方华、赫雨时等报道的肌连接手术及肌移位手术,Schilinger kneep的整个直肌附着点移位术等方法对麻痹性斜视的治疗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2].我们从1996年以来对32例完全性直肌麻痹性斜视作了部分肌止端移位手术,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 1996年6月至2001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手术的完全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2例,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47岁,平均年龄21.5岁.神经源性及肌源性麻痹29例,外伤性直肌麻痹3例.外直肌麻痹23例,上直肌麻痹4例,其中1例合并轻度上睑下垂,内直肌麻痹3例,下直肌麻痹2例,均为单根肌肉麻痹.斜视度最小为45△,最大为110△,平均斜视度77△.所有病例均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无好转趋势,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平均9.5个月.
指甲位于末节手指的末端部分,手指末节很容易受到损伤,带指甲的末端缺损后不仅影响手指功能,而且外形亦遭破坏,患者的心理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而,指尖受伤离断,患者往往都强烈要求再植.1983-2006年间,对168例196指指尖离断者进行了修复,手术方法包括吻合血管的指尖离断再植,改良清创缝合术,原位缝合术.现将随访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系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以中脑病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丘脑、枕叶、颞叶内侧、甚至小脑上部等处的缺血损伤.多因动脉粥样硬化性性脑血栓形成,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
独头蒜治淋巴结核麝香面5克(每次只沾极少量,用完再买),独头蒜3个(两个捣烂如泥,一个削平尖端).用时洗净患部,右手握住独头蒜的一端,用削平顶端部去沾蒜汁,再沾麝香面,然后反复涂擦患部,直到患部发红,有刺激难受感为止.每天早晚各擦一次,连续擦5~7天,见淋巴肿大部位逐渐消失治愈为止.
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以自体神经移植效果最佳.多年来,医学界不断寻找能替代自体神经的生物材料.Fawcett与Keynes[1]认为理想的神经移植体应具备以下特征:(1)无免疫抗原性;(2)能较快地获得血运;(3)再生轴突能长入并通过该移植体到达远端部位;(4)通过移植体的轴突能成熟到具有正常的直径、髓鞘化和传导动作电位;(5)移植体内再生轴突能准确到达靶器官.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常因忽略而漏诊或误诊.我院自1999年1月一2001年7月收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6例,现将诊断、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已知运动诱致心前导联U波倒置可以高度预示冠脉疾病,特别是位于左前降支冠脉近端部位者。但是,最近发生前壁心肌梗死(MI)者在运动试验时出现倒置U波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Miwa等将最近发生前壁MI并有明显左前降支冠脉狭窄的患者,根据运动应激试验与冠脉血管造影所见比较时,分为有倒置U波(A组,24例)和无倒置U波(B组,77例)两组。A组比B组更常见左前降支冠脉完全梗阻(79%比31%,P<0.01)和该动脉供血范围的侧支循环良好(指数=2.3,92%比36%,P<0.01)。为了确定在运动应激试验中检出运动诱致的心前区U波倒置能否预示有活力的心肌存在,对56例(A组20例,B组36例)为左前降支冠脉完全或不全梗阻的患者做冠脉血管造影和运动201TI闪烁图检查并进行比较。A组梗阻动脉范围侧支循环良好者(100%)明显多于B组者(61%,P<0.05)。
人体十二经络是联系内外上下,沟通五脏六腑,运行真气的通路.健康的身体首先是真气的充足,其次还要求真气在经络中畅行.任何经络、任何部位的阻滞都会导致身体的不适或人体的疾病,给健康和长寿带来莫大的影响.捻指通经法旨在通过双手十指的自然捻摩,对经络起止端部穴位的刺激,激发、调动气机活动,促进真气在体内经络的运行,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目的.对中老年保健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也是著名中医养生学家李少波老教授数十年养生保健的不传之秘.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系指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近端部分闭塞或两者并存时发生患侧椎动脉压力下降,血液返流,使对侧椎动脉供给脑部的血液部分被盗取,经患侧椎动脉流入锁骨下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引起脑干与枕叶供血不足和患侧上肢缺血的症状.该病少见,我院近年来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1例,并行经皮腔内血管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自1980年Caplan[1]首先报道以来,国外已作为一特殊类型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列出.国内自1991年以来[2]陆续有报道.TOBS综合征并非少见,有人报道占脑梗死的7%[3,4].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一般发病比较凶险,进展迅速,早期诊断,积极救治就显得很重要了,MRI对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下面是我们遇到的10例患者如下.
升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嵴上方至无名动脉起始部近端部位发生瘤样扩张病变.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一种复杂的、预后极差的心血管疾病,其升主动脉瘤有随时破裂的危险,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引起的左室扩大及其心功能损害.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 由 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1],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临床上TOBS较为罕见,国外报道TOBS占脑梗死的7.6%[2],国内TOBS的发生率约占脑梗死的4.3%~5%[3,4].TOBS多由脑栓塞引起,本文报道1例由动脉炎导致的少年TOBS.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较细的、双根管或双根管的分裂桩核,用常规的寒天材注射法有时一次不能完成,比如有气泡,或根端部1/3充填不全.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系终末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膨胀,并伴有气腔壁的破坏.2004-2005年,我们运用自拟平喘止咳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5例,现报告如下.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闭塞性脑血管病, 是因为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基底动脉尖局部解剖的特点,常导致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而且临床表现多样.现回顾性分析8例临床确诊为TOBS患者的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提高对该疾病MRI表现的认识.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闭塞性脑血管病, 是因为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基底动脉尖局部解剖的特点,常导致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而且临床表现多样.现回顾性分析8例临床确诊为TOBS患者的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提高对该疾病MRI表现的认识.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因其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引起众多学者重视.现将我院2004~2007年收治的7例TOBS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如下.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因基底 A 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以中脑病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丘脑、枕叶、颞叶内侧,甚至小脑上部等处的缺血损害.我们总结了三家医院近3年来确诊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19例病人,并就其临床症状,特点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在施行胆道手术,采用胆道探条进行胆总管远端探查时可造成其末端部位的穿通伤,如术时未能即时发现这种特殊类型的胆道损伤(DCPD),在术后可发生腹膜后间隙严重感染等致死性恶果.术文报道2例的诊治经过并讨论与之有关的临床问题.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告[1],国内自1991年以来陆续有报道[2].TOBS起病凶险,致残率及死亡率高[3],本文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4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如下,并讨论TOB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
1909年Jackson描述的标准外科气管切开术一直沿用至今,其手术费时、对术者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亦日益显现.Toye等[1]于1969年介绍了一种经皮气管造口术,即单纯导引扩张术.先通过穿刺针把扩张器细的前端部分置入气管内,然后穿刺部位皮肤切一小口,经扩张器将气管套管插入气管内.1986年对此做了改进,使用套管针及把扩张器前端导引部分与扩张器固定在一起,操作时间大为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