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入院分娩14,091例,发生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30例,多见于孕中期(15/30)和孕晚期(13/30),尿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13/24).患者表现为高热、畏寒、不同程度全身症状及膀胱刺激症状,19例患者有贫血,12例患者生化检验有不同程度的肌酐清除率下降.给以敏感抗菌素治疗,大多数患者于72h后症状明显缓解,症状消失后巩固治疗2~3d出院.3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流产、早产或死胎.
目的:探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中运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分析不同护理后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在焦虑、抑郁评分方面,观察组护理后评分降幅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与角色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各项明显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中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同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护理效果更为理想.
目的:进一步研究尿渗透压的测定对肾小球疾病及急、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意义.方法:使用国产FM3型冰点渗透压计测定尿渗透压、渗比和无溶质水清除率.结果: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sPGN)、急性肾盂肾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N)、全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GN)及慢性肾盂肾炎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尿中渗透压的测定可以推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肾盂肾炎是急性还是慢性,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等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8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进行测定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CRP水平、血WBC及SIRS评分与患者最高体温、热程呈正相关,且不同热程组的CRP指标差异显著.结论: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CRP水平指标,比血WBC、SIRS评分更能有助于对患者的热程进行判断,从而使机体的炎症状态得到更敏感的反映,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妊娠期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妊娠期患有急性肾盂肾炎的患者34例,妊娠期健康女性30例,检测妊娠期健康女性的降钙素原水平,并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入院时和治疗第7天、第14天分别检测其血清降钙素原.结果:妊娠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明显高于妊娠期健康女性,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未行抗感染治疗时,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偏高,而抗感染治疗后明显下降.结论:降钙素原检测可用于判断妊娠期急性肾盂肾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目的:探讨三金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③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肾③肾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给予三金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当,均可达85.3%以上,但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其病情复发率也远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三金片复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③肾炎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控制病情复发。
目的 研究急性肾孟肾炎给予三金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94例急性肾孟肾炎患者,采用均衡分组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各47例.参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联合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三金片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60%,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3%,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28%,联合组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个数等指标与参照组相比要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肾孟肾炎给予三金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目的 观察柴胡剂治疗上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肾盂肾炎患者84例,采用区组随机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给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0.5g,每日4次;诺氟沙星胶囊0.4g,每日2次;碳酸氢钠片1.0g,每日2次;并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柴胡八正散、柴胡导赤散、柴胡小蓟饮、柴胡地黄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14天.观察2组患者的治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97.6%,对照组为9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柴胡剂能缓解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消失时间.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疗效.方法 将83例急性肾盂肾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对照组40例,仅采用西医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7.6%、72%,对照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0%、5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疗效显著.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手段对疾病预后的影响,进一步形成对某一疾病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方法:对92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82例,年龄:30-46岁.结果:干预组住院天数为9天,对照组为14天.
目的 观察益肾通淋汤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0天后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达97.5%,优于对照组87.5%,且两组疗效有差异(P<0.05).结论 益肾通淋汤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疗效优于单用抗生素.
目的:观察采用清热通淋,滋补肾阴法即用八正散联合知柏地黄丸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都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八正散合知柏地黄丸进行治疗。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尿菌培养阳性发生者降低更显著,治疗组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八正散联合知柏地黄丸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疗效。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对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所选急性肾盂肾炎的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给予0.2g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组分别给予左氧氟沙星0.2g,静点日2次;左氧氟沙星0.2g加用西咪替丁,静点日2次,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有明显的疗效,不良反应小,预后好.结论:在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过程中,左氧氟沙星可有效治疗急性肾盂肾炎,可做为治疗此疾的首选药物.
急性上腹痛是急诊室常见的急诊,其病因较为复杂,通常要求临床医师迅速作出判断,及时处理.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诊治原因不明的急性上腹部疼痛时发现急性肾盂肾炎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并非少见,兹报告如下.
患者女,19岁,未婚.因"左腰反复疼痛、血尿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晚间突感左腰剧烈疼痛,旱持续性胀痛,无放射,并见洗肉水样全程血尿,伴发烧,体温38.5℃.同时上腹饱胀、恶心、左下肢沉重无力,无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患者急到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并抗炎治疗.
目的 探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发热、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动态测定一组24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年龄(33.6±12.6)岁,最高体温(39.1±0.9)℃,基线SIRS评分3.7±0.6]入院后开始治疗之前,以及入院后第4、7天血清CRP值.观察分析CRP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体温、热程、血白细胞(WBC)计数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基线CRP水平与最高体温、热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6和0.62);CRP越高,峰值体温亦越高,热程越长,CRP回复正常时间相对延长.当患者体温及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CRP仍可能尚未回复正常.结论 CRP较体温、血WBC计数能更敏感的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通过动态观察血CRP水平有助于评价疾病状态、预后和指导治疗.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80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72.5%,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效果满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的 探讨急性肾盂肾炎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声像图资料,重点分析肾盂壁声像变化.结果 本组52例急性肾盂肾炎中有39例显示肾盂壁增厚,声像图表现有3种形式:"双线征"、"低回声带征"及"三线征".结论 利用肾盂壁增厚等声像改变,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进行急性肾盂肾炎的超声诊断,尤其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诊断意义更大.
目的 探讨婴幼儿急性肾盂肾炎(APN)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4年9月至2008年5月徐汇区中心医院住院确诊的42例婴幼儿APN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婴幼儿APN以<1岁的小婴儿为主;不明原因的发热是最突出的起病方式;高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增高是婴幼儿APN的高危因素;大肠埃希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结论 婴幼儿APN的发病现状令人担忧;对婴幼儿不明原因的发热有必要常规开展影像学方面的检查;DMSA是诊断APN的金指标.
目的 总结婴幼儿尿路感染的的临床资料,探讨和分析婴幼儿尿路感染的起病方式、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4年9月至2008年5月确诊的104例婴幼儿尿路感染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所有确诊的尿路感染婴幼儿中,以<1岁的小婴儿为主,占61%;发热是最突出的起病方式,占75%;在选择性所做的86例肾静态显像(DMSA)检查中确诊急性肾盂肾炎(APN)42例(49%),其中3例已出现肾疤痕,进一步做排泄性膀胱造影(MCU)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膀胱输尿管返流(VUR)3例;在APN组,无论是<1岁小婴儿所占的比例,还是高热的发病数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增高的比例都明显高于非APN组.结论 发热是婴幼儿尿感最重要的临床特点;婴幼儿尿感中APN的发病率不容忽视;小婴儿、高热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CRP水平的增高可能是APN发生的高危因素.
患者女,未婚,24岁,因"发热10 d,排尿困难5 d,腹痛、便秘1 d"入院.患者于2011年5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伴头晕,最高体温达39.2℃,伴尿频、尿急、尿痛,在当地社区"抗炎"等治疗(具体不详)5 d后,出现排尿困难,伴大便失禁及双下肢乏力,于2011年5月7日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肾内科以"急性肾盂肾炎"收住院.
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盂肾炎致急性肾衰的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择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进行诊治的66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盂肾炎致急性肾衰患者,回顾性探析临床治疗的资料。结果该组66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盂肾炎致急性肾衰患者中,62例患者血糖水平降低,已经转归,肾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有效率约为93.94%;4例患者由于病情急重未获得改善而死于肾功能衰竭,死亡率约为6.06%。结论临床应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病理症状、临床并发症等情况,及早确诊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所致的急性肾衰,及时进行控制血糖、抗感染、补液、纠正代谢紊乱等有效治疗,是预防肾功能衰弱、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患者女性,79岁.因腰痛、恶心、呕吐、腹泻伴发热2 d,无尿12 h,烦躁4 h于2001年10月1日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及高血压史10余年.查体:体温38.4℃,脉搏112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75/45 mm Hg,神清烦躁,皮肤湿冷;两肺呼吸音粗,右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12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9×109/L, 白细胞3.2×109/L, 中性0.94, 淋巴0.06,血小板87×109/L;尿常规:蛋白++,白细胞8~10/HP,红细胞3~5/HP,管型0~2/HP;血生化: 尿素氮23.9 mmol/L, 肌酐135.0 μmol/L,血糖11.2 mmol/L; 大便常规正常.心电图:肢体导联低电压;腹部B超:双肾轻度积水;胸片:右下肺可见片状影.初步诊断:感染中毒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支气管肺炎;糖尿病Ⅱ型;高血压.
患者男,45岁,入院40 d前因劳累、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5 ℃)、畏寒、寒战、头痛、恶心呕吐伴左侧腰部持续剧烈疼痛,在当地医院查尿蛋白(+++),尿RBC 4~5/HP,颗粒管型0~1/低倍视野,B超示“左肾窦回声稍浊,未见结石,肠间隙有少量液体回声”,拟诊为“肾结石”,予以氧氟沙星静滴治疗,疼痛略有缓解。次日于另一家医院查血压1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剑突下及右下腹有压痛,左肾区叩痛。复查尿蛋白(+++),尿RBC(++),外周血WBC 15×109/L,分叶核0.9,胸腹部X线透视阴性,B超示“双肾盂结构紊乱”,拟诊为“急性肾盂肾炎”,予以抗炎治疗,效果不著。发病第4天进第三家医院住院检查,复查尿蛋白(+++),尿RBC(+++),尿WBC(+),外周血WBC 27.5×109/L,分叶核0.9, B超示“肾窦回声增强”,仍予抗炎治疗,但尿蛋白及红细胞始终存在,且血肌酐(Scr)由正常渐增高至223 μmol/L,核素肾动态显像显示“左肾无功能,右肾滤过率偏低(每1.73 m2为33 ml/min)”,彩超检查示“左肾萎缩,血流速减慢且阻力大,右肾血流略减慢”。患者发病后尿量无减少,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不明)于病后第10天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
患者女性,58岁,因"气短1年,加重1周"来诊.1年前以"急性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曾在我院住院.此后患者反复出现下肢紫癜,并逐渐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而再次来诊.查体:血压110/80 mm Hg(1 mm Hg=0.133 kPa),面色黝黑,口唇略发绀,颈静脉不充盈.心界不大,P2亢进,二尖瓣及肺动脉瓣区可及收缩期杂音,双下肢可见紫癜及色素沉着,双下肢指压痕阳性.超声心动图:重度肺高压78 mm Hg;右心系统扩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下肢血管超声示:左侧腘静脉回流缓慢.以"肺栓塞"入住呼吸科.
目的 观察头孢噻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结果 观察组47例中,治愈35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47例中,治愈24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5.11%.两组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噻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效果理想,故值得推广.
目的 分析江宁地区近2011 ~2016年459例急性肾盂肾炎致病菌的流行病学与细菌谱,为临床用药选择做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内科459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致病菌、药敏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有无尿路复杂因素、是否合并肝损伤和急性肾损伤、血培养及药敏、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资料收集后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以及不同年度进行分组分析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59例,其中男性65例(14.16%),女性394例(85.84%).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共81例(17.65%),非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共378例(82.35%),其中糖尿病组的患者在平均住院日、血培养阳性率以及合并肝损伤和(或)肾损伤并发症均高于非合并糖尿病组(P<0.05),而在中段尿培养阳性率、中段尿培养多重耐药菌率以及血培养多重耐药菌率与非合并糖尿病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年来我院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中段尿培养的阳性率无明显变化,但血培养阳性率逐年升高,血培养阳性率从3.13%升高至13.13%.2011年至2013年,中段尿培养多重耐药菌率逐渐上升至55.56%,自2014年后逐渐下降,2016年中段尿培养多重耐药菌率为30.43%.结论 急性肾盂肾炎在女性人群的发生率较高;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更容易出现败血症、急性肾损伤和(或)肝损伤,且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肾盂肾盂患者更容易出现耐药菌感染;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多重耐药率逐渐下降.
目的:合并梗阻的急性肾盂肾炎(APN )在临床中较为多见并经常导致包括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在内多种严重情况的发生。我们评估了继发于上尿路结石的梗阻性APN患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
病例:王某某,女,69岁.尿频、尿急、尿痛2日,尿液分析:RBC 18/ml、WBC 574/ml、BACT 6283/ml,双肾B超:未见异常.诊断:急性肾盂肾炎.处置: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00mg,每日2次静点.
目的 研究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致病菌及耐药性特点,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积累经验,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收集妇产科2009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行细菌培养,采用K-B法测定其耐药性.结果 42例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42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29株占69.0%,其中有9株为产ESBLs菌株,20株为非产ESBLs菌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变形菌属,分别占14.3%、7.1%、4.8%、4.8%;产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100.0%、80.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均为0.结论 对于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而言,首选头孢菌素进行治疗,对于产ESBLs菌株给予碳青霉烯类及含舒巴坦或他唑巴坦复合制剂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