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出了问题食品,有关方面往往会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出了事,要么说“不归我管”,要么说“我管不了”.其实这些说法本身就说明食品监管还存在一定的盲区,或者说存在衔接不好的地方.不法分子造假手段不断翻新,问题食品不断挑战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确实也存在监管制度还不完善、监管职能尚不健全的问题.笔者认为,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三方面都积极参与,“三管齐下”,才能使问题食品无处藏身.一是要落实政府责任.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问题.虽然问题食品的出现各有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逃过政府监管“跑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才能遏制食品行业中不法分子疯狂逐利的冲动,让群众吃得放心.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认真履行职责,搞好监督指导,才能让“监管之手”真正发挥作用.另外,政府要承担起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档案的责任,建立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依照法律严惩问题食品制造者,是司法部门的职责所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造假手段也越来越隐蔽.造假者钻标准的空子,利用检验方法专属性不强或检验方法落后等缺陷,在药品中掺杂、掺假.科技造假给药检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近年来,不断发现有不法分子专钻药品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空子而掺假使伪,这些造假分子主要抓住某些药品标准检验方法专属性不高,项目设置不完善,检验方法落后等缺陷,在这些药品中加入一种或几种其它化学性质相似的物质,若按标准规定的方法检验,结果均符合规定.这些造假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造假手段高明,有很大的隐蔽性,若不深入探索,或者利用先进的仪器进行分析研究,很难发现其造假的真面目.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陆续发现有20多种人为造假的假药,而且假药屡禁不止,严重地危害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开放,一些不法分子无视<药品管理法>的存在,造假、售假现象屡禁不止.造假手段越来越隐蔽,造假技术越来越先进,用传统的检查有无批准文号、批号、生产厂名的方法已不能检查出药品的真伪.有些药品若不注意观察或不具备一定的药品鉴别常识,不借助药检仪器是很难辨别真伪的.但是只要在实际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假药终会露出破绽.我们在药品监督抽验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样品,经我所检验均为假药.
近日记者在青海西宁这个中国最大的冬虫夏草集散地采访了解到,被称为"软黄金"的冬虫夏草由于价格昂贵,掺假注水一两就能多赚过千元.在暴利驱使下,不法商人造假手段隐蔽且高明,令监管部门、专业人士都难以辨别,严重威胁食用者的人身安全.价格暴涨1斤冬虫夏草可换一辆小轿车冬虫夏草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生长在海拔3500米雪线之上的草甸,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至今无法人工培育.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产区,产量约占全球的85%,即便如此,每年全国的冬虫夏草总产量也仅80吨-150吨.
[目的]调查和剖析劣质奶粉生产企业的造假手段,供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员在日常监督工作中戒备和防范.[方法]深入生产企业的所在地,依法对劣质奶粉生产企业的落户办证、生产设备、奶粉原料、配方含量、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等,逐个环节进行认真调查.[结果]造假分子利欲熏心置国家法律法规而不顾,为图暴利挖空心思蓄意造假.[结论]造假分子打着引资企业的招牌,精心策划、不择手段恶意造假,应引起卫生监督工作重视.
目前药品市场假劣药品花样繁多,且造假手段及销售方式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给药品监督执法带来一定困难,且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笔者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就假劣药品的几种存在形式及如何识别简单归纳一下.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渠道不断增加,对药材需求加大,价格上涨。一些不法药贩利欲薰心,为了牟取暴利,对部分中药材进行了造假,给人们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许多文献对其造假手段都作了报道。现总结介绍如下:
近年来,一些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在中药材中掺杂使假,造假手段逼真,鱼目混珠.为此,笔者将平时工作中常见的六种易掺伪中药材叙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