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介绍病例:患者男性,47岁,主诉:劳累后心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变化为1.2~1.4 s之间(相当于心率43~50 次/min)P-R间期为0.16 s,Q-T间期为0.42 s,QRS波群呈两种不同形态,其前有相关P波,当P-R间期为1.2 s时,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当P-P间期为1.4 s时,QRS波群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电图诊断:频率依赖性双束支传导阻滞.
胺碘酮是目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中惟一无逆频率依赖性现象(reverse use-dependence phenomenon)的药物,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确切、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小剂量应用毒副作用轻微的优点.自1988年起,我们采用小剂量隔日口服方法,长期控制老年人心律失常,取得良好效果.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只要电轴左偏度数符合诊断标准,一般心电学上即可做出诊断。笔者通过该病例分析旨在说明在频率变化时,电轴左偏的程度随之发生变化,而电轴左偏不一定是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很多情况下是左心室突破点的不同所致电轴偏移。望以此文引起广大心电工作者对此类病例的关注。
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PAVB)可分为3相性和4相性两类,前者即快频率依赖的PAVB,现报告1例. 患者男,69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1999年9月10日来院检查.
电离辐射可以导致染色体多种不同类型的畸变,包括只有两条染色体断裂的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 strand breakage,DSB)称简单畸变(simple aberration),还有3个或4个DSB的复合畸变(complex aberration).染色体畸变出现的频率依赖于畸变类型、染色体大小、细胞种类和射线的种类、剂量、剂量率,对各种因素之间大量资料的定量分析可以建立相应的作用模型[1].事实上,长期以来机理性畸变模型已经被广泛使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分析不同辐射的生物剂量学特点、比较不同DNA修复或错误修复途径、标记间期染色体以及外推低剂量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笔者主要概述染色体互换型畸变特点、邻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s)、适用于简单畸变分析的传统数学方法、处理复杂畸变谱的计算机方法、系统地分析复杂互换和使用新软件分析明显染色体不全、畸变传递率以及畸变与其他损伤之间的关系.
胺碘酮(A)作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对顽固性心律失常以及对心功能不良者心律失常的治疗有着无以伦比的效能,亦是Ⅲ类AAD中唯一无逆频率依赖现象的药物,其药理作用复杂可表现出所有4类AAD的全部电生理特性,而其发挥作用并非简单地模拟几种离子通道作用的结合,急性静脉给药与慢性长期口服发挥作用的时间、消除半衰期不同,电生理学、药代动力学机制不尽相同,对心脏的急性与慢性效应有着本质的不同[1,2],以及对缺血性心肌病(ICM)、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的效应亦不同(STAT-CHF)[3],尽管其应用过程中可致明显的心动过缓及Q-T间期延长,但致尖端扭转性室速罕见,其负性肌力作用弱,小剂量应用毒副作用轻微,长期应用对心室功能无任何损害[4].晚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扩展了对A的认识,但就其有广泛电生理基础的复杂特性仍知之较少,本文就A对心功能的影响加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