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在我国,荧光增白剂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被划分为精细化工产品;在国际上,荧光增白剂被认定为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其使用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国相关标准明确规定:食品中严禁违法添加,且在食品包装用原纸、餐具洗涤剂、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剂与洗涤消毒剂中均不得使用荧光增白剂.
非食用色素酸性橙Ⅱ,又名酸性金黄Ⅱ、金橙Ⅱ或酸性艳橙GR、俗名金黄粉,化学名为2-荼酚偶氮对苯磺酸钠,染料索引号C I Acid Orange 7(15510),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印染、皮革、造纸、橡胶、塑料、化妆品、木材加工等的常用酸性水溶性染料,[1]研究证实含有2种强致癌物.[2]现被不法商贩多用于腌腊肉制品、辣椒面等的着色剂.
环氧丙烷是一种无色的具有醚样气味的挥发性液体,是生产聚醚多元醇和聚氨酯泡沫以及羟丙基纤维素和改性淀粉等一系列工业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也是生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洗涤剂、原油破乳剂、农药乳化剂、润滑油抗氧化剂等各种精细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在工业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两面针是<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常用中药,也是广西大宗主产优势中药材之一,其植物来源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DC.的干燥根.由于两面针具有良好的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作用,故为常用药物,广泛应用于中医处方、中成药及精细化工产品中,两面针药材及其相关产品所属产业已经成为振兴广西经济的特色产业之一.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两面针药用资源,本实验对不同月份生长期两面针药材中有效成分氯化两面针碱的量进行考察,探讨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成分的变化规律,以便对两面针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
环氧丙烷(PO)是一种无色的具有醚样气味的挥发性液体,凝点-112 ℃,沸点34.2 ℃,25 ℃时水中溶解度59%,易溶于水,也可与各种有机溶剂相混溶。PO是生产聚醚多元醇和聚氨酯泡沫以及羟丙基纤维素和改性淀粉等一系列工业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也是生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油破乳剂、农药乳化剂、合成洗涤剂、润滑油抗氧化剂等各种精细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在工业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自50年代起国外开始进行PO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将PO的职业性接触限值确定为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240 mg/m3。以后陆续开展了PO的慢性毒性与致癌性实验研究,并将职业性接触限值降为48 mg/m3。目前正在修订的PO职业性接触限值标准将再次降为10 mg/m3[1]。关于PO的毒性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PO的致突变与致癌作用的生物学监测方面[1~3]。本文就近年来PO的致突变与致癌性研究现状及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巯基乙酸(Thioglycolic acid或Mereaploacetic acid,TGA)又称硫代乙醇酸、硫醇代乙酸、氢硫基乙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该产品出现于1862年,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得到发展[1].自1941年Harris、Mc Doneugh等使用巯基乙酸盐制成冷卷发液(主要为TGA、氨水、碳酸钠等组成的水性溶液[2],俗称冷烫精)以来,TGA成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化学卷发剂的有效主成分[3].
原料药生产实际上是化工生产,或者是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它和制剂生产有很大的区别.制剂生产涉及物理过程,主要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比较简单,因为化合物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稳定的,而且在规定的存储条件下可以保持长时间的质量稳定.而原料药生产中,过程控制十分重要,因为过程控制的目的是使经过培训的操作人员按照验证过的工艺作业,可以得到合格产品和达到规定的收率.分析中间体质量时,杂质和相关物质都很重要,它们涉及合成物质的质量,甚至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