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冬季感冒的流行季节,"头疼脑热"不时造访,药店里的感冒药生意也变得红火起来.据调查,感冒的年发病率约为80%,其中75%的人一年之中都得患一次感冒,约有十亿人次感冒.按每次平均用药15元至20元推算,治疗感冒的药物至少每年有150-200亿元的市场容量,而目前在零售药店中,抗感冒药销售额约占药品零售总额的15%,是继保健品类(31.3%)之后销售额最大的一类药品,可谓举足轻重.
在上海乃至中国医药零售市场,镇咳药一直是药品份额占比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国内外各大厂家抢夺最激烈的品类.而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都会,上海市场又是各个厂家争相抢夺的目标区域.上海市食药监局数据显示,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零售药店总量为3846家;2011年,上海医药商业零售总额51.09亿元,同比增长2.89%;药品类销售29.02亿元,同比下降2.52%.而上一年度,上海医药商业零售总额49.65亿元,增幅为4.64%.
中成药表现抢眼2008年,全国感冒药零售市场总规模达到92亿元,占当年全国药品零售总额的10.7%,占当年药店营业收入的8.2%;从发展趋势来看,2008年,全国感冒药的销售规模比2007年增长18%左右,2005到2008年全国感冒药零售规模的平均增长率也达到17%左右.
增幅下降外资强势2008年,全国抗过敏药零售市场规模为10.9亿元,占当年药品零售总额的0.98%,占当年药店营业收入的0.75‰从发展趋势看,2008年的销售规模比2007年增长21%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国抗过敏药零售规模为5.9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略有下降.
在致联(URC)市场研究公司对全国十二个主要城市零售市场进行的连续性跟踪研究中,大量零售数据资料表明,过去的一年里(2003年第二季度至2004年第一季度),感冒药的市场份额达到药品零售总额的19%,是所有类别中最大的一个类别;并且2003年的销量比2002年增长了20.5%,其增长速度居第二位,仅次于维生素.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保险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展开,药品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中国药品零售的市场容量继续保持大幅递增.相比2003年,销售排名前100位的零售总额从1780829万元升至2323528万元,涨幅30.47%.但随着药品生产急剧扩张,药品供过于求已是不争的事实,流通能力与技术能力成为药品生产企业除生产能力外的重要竞争因素,使药品流通的终端--药店,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也将成为制造商长期竞争的焦点.
从2005年起,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明显回暖.在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中,城市部分上升0.7个百分点,农村部分上升3.8个百分点,传递出农村消费启动的信号.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包括免征农业税在内的很多优惠政策,令农村家庭收入略有增长,这让众多日化品牌迅速意识到美容化妆品营销重心从二、三级市场向三、四级市场下沉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