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巴因】相关文献(164)
  • 北豆根总碱注射液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

    《黑龙江医药》 CA 2000年3期

    采用五种实验动物心律失常模型观察了北豆根总碱(Total Alkaloid of Menispermum Dauricum,简写TAMD)注射液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结果表明iv 5mg·kg-1TAMD对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10mg·kg-1奎尼丁;对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预防作用优于利多卡因;对抗哇巴因诱发豚鼠的心律失常与利多卡因相似;对氯仿诱发小鼠室颤有保护作用且优于奎尼丁;对大鼠冠脉结扎复灌引起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与利多卡因作用相似.

    北豆根总碱注射液 奎尼丁 利多卡因 乌头碱 哇巴因 心律失常
  • 苦参总碱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黑龙江医药》 CA 2003年3期

    目的:研究苦参总碱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冠脉结扎,BaCl2,肾上腺素,乌头碱,哇巴因诱发的心律失常模型.结果:苦参总碱能明显对抗大鼠冠脉结扎后诱发的早期缺血性心律失常;对BaCl2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缩短静注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增加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剂量;增加哇巴因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剂量.结论:苦参总碱对多种心律失常模型有预防或治疗作用,其抗心律失常机制是多方面的.

    苦参总碱 心律失常 乌头碱 哇巴因
  • 二苯甲酰莲心碱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目的:研究二苯甲酰莲心碱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采用乌头碱、哇巴因、氯化钙3种抗心律失常模型.结果:二苯甲酰莲心碱5mg@kg1可明显提高乌头碱所致大鼠、哇巴因致豚鼠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心脏停搏用量,延长氯化钙诱发大鼠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缩短窦律恢复时间,提高窦律恢复律,延长死亡时间及降低死亡率.结论:二苯甲酰莲心碱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二苯甲酰莲心碱 心律失常 乌头碱 哇巴因 氯化钙
  • 哇巴因诱导Jurkat细胞凋亡与Caspase-3及Bcl-2基因家族的关系

    目的:探讨哇巴因凋亡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哇巴因对Jurkat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等观察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blot测定Caspase-3的活性亚单位及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哇巴因能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细胞凋亡过程中,Bax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结论:结论:哇巴因可能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从而激活Caspase途径诱导Jurkat细胞凋亡.

    哇巴因 细胞凋亡 Bcl-2基因家族 Bax Caspase-3
  • 黄芪甙IV与米利酮及哇巴因对心衰豚鼠的强心效应比较

    《基础医学与临床》 北大核心 CSTPCD 2001年6期

    黄芪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近年来,用离体豚鼠乳头肌实验对黄芪各分离部份作活性测定,证实其具有正性肌力作用[1] ,而其强心有效成分为黄芪甙IV(XGA),但有关XGA对在体心衰模型的强心效应及与已知强心药的比较目前未见报道 ,本文旨在豚鼠心衰模型上观察XGA的强心作用,并与已知强心药米利酮、哇巴因作比较.

    黄芪甙 米利酮 哇巴因 心衰模型 豚鼠 效应比较 正性肌力作用 强心药 有效成分 强心作用 强心效应 活性测定 补中益气 乳头肌 实验 离体 功效
  • 哇巴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研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9年2期

    本研究通过检测哇巴因与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剂联用对多种白血病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探讨哇巴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采用MTT法检测哇巴因与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多种白血病细胞株存活率的影响,用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白血病细胞株钠钾ATP酶α1亚单位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在低浓度的哇巴因(10 nmol/L)作用下,Jhhan和M07e细胞株存活率均呈上升趋势,细胞株中纳钾ATP酶α1亚单位表达升高,PP2、PD98059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哇巴因对白血病细胞株的促增殖作用.结论:钠钾ATP酶具有重要的信号传导功能,它能通过特异性结合哇巴因激活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哇巴因对白血病细胞的促增殖效应与Src激酶、ERK1/2等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哇巴因 白血病 细胞增殖 钠钾ATP酶 信号传导
  • 低浓度哇巴因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7年6期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低浓度哇巴因对不同白血病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探讨哇巴因用于白血病临床治疗的可行性.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低浓度(≤10 nmol/L)哇巴因对白血病细胞株生长的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各细胞株钠泵α1亚单位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及哇巴因作用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浓度哇巴因可抑制巨核系白血病M07e、Meg-01细胞株的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10 nmol/L哇巴因作用24小时,这类细胞株的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其钠泵α1亚单位基础表达较低,经哇巴因干预后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在相同浓度哇巴因作用下,淋巴系白血病B95、Jhhan细胞株出现增殖,S期及G2/M期细胞比率增高,其钠泵α1亚单位的表达也增高.结论:低浓度哇巴因可抑制巨核系白血病细胞株M07e、Meg-01的生长,这可能与该细胞株钠泵α1亚单位低表达及哇巴因对其的负调控有关.

    哇巴因 白血病 钠泵
  • MAPK信号通路参与哇巴因诱导Jurkat细胞的增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5年1期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哇巴因(ouabain)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作用及机制.采用MTT、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低浓度哇巴因对Jurkat细胞的作用,同时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ERK1/2)的磷酸化程度及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低浓度哇巴因(<1×10-7mol/L)可以诱导Jurkat细胞增殖,其作用呈剂量及浓度依赖性;同时细胞内MAPK(ERK1/2)磷酸化程度增强,并检测到c-myc基因表达水平增高.结论:哇巴因作用于细胞膜钠泵,激活了细胞内MAPK信号通路,从而促进Jurkat细胞增殖,其作用与c-myc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MAPK信号通路 哇巴因 Jurkat细胞 细胞增殖 c-myc基因
  • 哇巴因诱导Jurkat细胞凋亡与胱冬酶-3及bcl-2基因家族的关系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CA 2006年5期

    本研究探讨哇巴因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及其机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哇巴因对Jurkat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等观察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blot测定胱冬酶-3(caspase-3)的活性亚单位及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用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表明:哇巴因能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在细胞凋亡过程中,Bax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结论:哇巴因可能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从而激活caspase途径诱导Jurkat细胞凋亡.

    哇巴因 Jurkat细胞 细胞凋亡 Bcl-2 Bax Caspase-3
  • 哇巴因对乳腺癌MCF7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TPCD 2018年1期

    目的 检测哇巴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初步探索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联合使用ATP检测系统及海马生化分析仪检测哇巴因作用后细胞内ATP水平及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变化;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哇巴因对MCF7细胞葡萄糖吸收水平的影响;使用 AMPK 活性检测探针检测 AMPK 活性的变化;通过 Western blot 实验初步检测哇巴因对 MCF7细胞内相关激酶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 哇巴因能够时间依赖性地降低 MCF7 细胞内 ATP水平,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线粒体呼吸作用,同时 25 ~50 nmol/L 的哇巴因作用 24 h 后能够促进葡萄糖吸收.该化合物可激活 AMPK 活性,在 12 h 表现出最佳活性.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证实哇巴因能够升高 AMPK 和底物蛋白乙酰辅酶 A 羧化酶(ACC)的磷酸化水平,抑制Na+/K+-ATP 酶 α1 亚型(NKAα1)的表达.结论 哇巴因可抑制人乳腺癌 MCF7 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呼吸作用,促进糖酵解.哇巴因对肿瘤代谢的影响可能与其调控 AMPK 活性有关.

    哇巴因 糖酵解 乳腺癌细胞 线粒体氧化呼吸
  • 哇巴因对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分泌血管紧张素Ⅱ、心钠素的影响及厄贝沙坦的干预效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CSTPCD 2017年10期

    目的 研究哇巴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istar-Kyoto(WKY)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s)分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心钠素(ANP)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组织块种植法原代培养14周龄SHR和WKY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细胞鉴定,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动脉平滑肌细胞作为对照组.先向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10-7 mol/L哇巴因,分别孵育1 h、6 h、24 h、48 h后收集细胞;再向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终浓度的哇巴因(1×10-9 mol/L、1×10-8 mol/L、1×10-7 mol/L),孵育24 h后收集细胞;最后向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终浓度的厄贝沙坦(1×10-7 mol/L、1×10-6 mol/L、1×10-5 mol/L)与SHR动脉平滑肌细胞预孵育30 min,再加入终浓度为1×10-7 mol/L的哇巴因共孵育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动脉平滑肌细胞分泌AngⅡ和ANP的水平.结果 ①SHR动脉平滑肌细胞AngⅡ含量与WKY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ANP含量却显著降低(P<0.05),②1×10-7 mol/L哇巴因干预1 h、6 h、24 h、48 h,两种大鼠AngⅡ水平显著升高,WKY大鼠6 h达到峰值[(33.15±6.06)pg/106cells],SHR在24 h达到峰值[(64.51±8.31)pg/106cells];随哇巴因浓度增加,WKY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AngⅡ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而SHR的AngⅡ无明显浓度依赖性.③1×10-7 mol/L哇巴因干预1 h、6 h、24 h、48 h,WKY大鼠ANP水平显著下降,SHR的ANP水平显著升高;随哇巴因浓度增高,WKY大鼠ANP下降的程度减弱,而SHR大鼠ANP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④高浓度厄贝沙坦完全抑制哇巴因刺激AngⅡ分泌的作用;厄贝沙坦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哇巴因刺激ANP分泌的作用.结论 哇巴因对局部血管活性物质AngⅡ和ANP分泌异常可能参与了高血压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AT1受体介导哇巴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AngⅡ和ANP的分泌调节.

    大鼠 哇巴因 血管紧张素Ⅱ 心钠素 平滑肌细胞的分泌功能 厄贝沙坦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内源性哇巴因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1998年2期

    目的建立血清内源性哇巴因(EO)浓度测定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促进对这一新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研究.方法利用外源性哇巴因免疫家兔制备哇巴因抗血清,用棋盘试验确定抗血清的稀释度及包被抗原的浓度;进行灵敏度、精密度、回收率、特异性试验.结果以抗血清稀释度为1:10 000、包被抗原浓度为1 μg/ml时标准曲线最理想,灵敏度为0.23 μg/L,血清EO高(2.4 μg/L)、中(1.2 μg/L)、低(0.6 μg/L)浓度的平均批内变异系数为4.7%,批间变异系数为12.3%;高、低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96.3%和91.4%;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氢化可的松及地塞米松无交叉结合反应,与地高辛存在1.8%的交叉反应.用该法测定正常人(10例)、孕妇(23例)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例)血清EO含量分别为0.51±0.17、0.81±0.26、0.74±0.20 μg/L.结论该方法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特异和成本低的优点,可用于对内源性哇巴因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哇巴因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哇巴因对大鼠心肌重构的作用

    《中华高血压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2年1期

    目的 研究哇巴因对大鼠心肌重构的作用.方法 雄性Sprague-Dawly (SD)大鼠22只随机分为哇巴因组(n=12)及对照组(n=10),经腹腔注射哇巴因[20 μg/(kg·d)]和生理盐水[1 mL/(kg·d)]8周构建动物模型.第6周,根据收缩压情况,将哇巴因组分为哇巴因敏感鼠(收缩压升高,n=10)和哇巴因抵抗鼠(收缩压没有明显升高,n=2).电镜下观察3组心肌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实时定量PCR检测其电压门控性K+通道4.2(Kv4.2)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膜片钳方法研究哇巴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瞬间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结果 从第6周起,与对照组比较,10只哇巴因敏感鼠收缩压明显升高[(138.2±8.0)比(120.1±5.2)mm Hg,P<0.01];2只哇巴因抵抗鼠收缩压无明显变化[(126.7±11.4)比(125.4±6.9)mm Hg,P>0.05].哇巴因敏感鼠电镜观察其左心室心尖部中层心肌组织可见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结构改变.哇巴因抵抗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提示3组大鼠心肌Kv4.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膜片钳结果提示哇巴因敏感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Ito密度下调,引起心肌电重构.结论 哇巴因引起大鼠血压升高的同时引起心肌结构重构及电重构.

    哇巴因 心肌结构重构 电重构
  • 内源性哇巴因在肾上腺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高血压杂志》 CSTPCD CA CBST 2001年4期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内源性哇巴因(EO)在肾上腺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选择近5年来行肾上腺切除术的肾上腺疾病患者(31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15例)和正常血压组(1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O在其肾上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高血压组,即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组较正常血压组的肾上腺组织EO的表达增强(P<0.025).EO在其肾上腺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血浆醛固酮(ALD)水平相关.术后80%(12例)患者血压在1周内降至正常水平,仅有3例(20%)患者术后血压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且其降压药物用量较手术前减少,而且降压效果较好.结论 EO在肾上腺疾病所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血压 哇巴因 肾上腺 表达
  • 哇巴因抗体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

    《高血压杂志》 CSTPCD CA CBST 2000年1期

    目的:探讨哇巴因抗体的降压作用及内源性哇巴因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给"一肾一夹(1K1C)"、"两肾一夹+盐(2K1C-salt)"及"两肾一夹(2K1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随机静注哇巴因抗体、硝普钠、正常兔免疫球蛋白(IgG)及生理盐水,颈动脉插管观察注射后3 小时内大鼠血压的动态变化. 结果:哇巴因抗体对"一肾一夹"、"两肾一夹+盐"型高血压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而对"两肾一夹"高血压鼠降压作用不明显.正常兔免疫球蛋白对各种高血压模型均无降压作用.结论:哇巴因抗体对"一肾一夹"、"两肾一夹+盐 "型高血压大鼠具有降压作用,间接证明了内源性哇巴因可能是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

    哇巴因 抗体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 利用噬菌体肽库筛选特异性哇巴因结合肽

    《高血压杂志》 CSTPCD CA CBST 2002年5期

    目的寻找与哇巴因特异性结合的多肽,为实现阻断或拮抗哇巴因与钠泵的作用,减少EO致高血压作用奠定实验及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噬菌体随机肽库表面呈现技术筛选出哇巴因特异性结合肽,通过测序,获得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合成筛选出的12肽,采用放射性配基受体结合法检测哇巴因结合肽与哇巴因的结合能力.结果从噬菌体12肽库中筛选出三种多肽,肽A(12肽)的筛选一致率达到66.7%(8/12);肽B(8肽,插入片段中出现终止子) 筛选一致率为16.7%(2/12);肽C(12肽)为8.3%(1/12);仅1例未见插入的多肽片段.Genbamk中蛋白质同源性分析结果:肽A、B、C均未见同源蛋白.结论哇巴因特异性结合肽蛋白质序列的获得,为哇巴因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噬菌体 肽库 哇巴因 结合肽
  • 哇巴因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高血压杂志》 CSTPCD CSCD CA CBST 2003年6期

    目的阐明哇巴因在原发性高血压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方法通过 MTT法、台盼蓝染色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确定不同浓度的哇巴因对ECV-304细胞株的效应.并通过PCNA和NF-κB免疫组化染色加以验证.结果生理浓度(0.3~0.9 nmol/L)的哇巴因能刺激细胞增殖,病理浓度(0.9~1.8 nmol/L)的哇巴因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引起细胞凋亡.结论生理浓度的哇巴因参与维持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信号转导通路与NF-κB有关.病理浓度的哇巴因影响血管内皮的结构及功能,可能参与高血压引起的血管重塑.

    哇巴因 内皮细胞 血管重塑 NF-κB
  • 哇巴因对心肌动作电位及钙离子电流的作用

    《高血压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4年3期

    目的研究哇巴因(Ouabain)对心肌动作电位及钙电流的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记录豚鼠乳头状肌和家兔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电压依赖性的L型钙通道电流.结果 1μmol·L-1哇巴因缩短乳头状肌动作电位时程,减小动作电位幅度、0相最大除极速率,使静息电位轻度正移;10 μmol·L-1哇巴因使乳头状肌搏动节律不规则,100μmol·L-1哇巴因使乳头状肌颤动;1 μmol·L-1哇巴因能使窦房结优势起搏细胞动作电位幅度下降,4相除极速率及最大除极化速率增加,10μmol·L-1哇巴因可使窦房结标本出现不规则节律,100μmol·L-1哇巴因使窦房结标本颤动.且在这两种标本上,哇巴因引起节律不齐的浓度相互吻合.1、10μmol·L-1哇巴因可增加电压依赖性的L型钙通道电流,100 μmol·L-1哇巴因抑制钙电流.结论除了抑制Na+-K+-ATPase外,哇巴因对心肌电生理特性具有直接影响.

    哇巴因 心肌细胞 动作电位 钙电流
  • 哇巴因与高血压心血管重塑

    《高血压杂志》 CSTPCD CSCD CA CBST 2003年z1期

    随着对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深入研究,认为现代治疗的策略不仅局限于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靶器官保护.因此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重塑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哇巴因 高血压 心血管重塑 器官保护 低血压 治疗 策略
  • 哇巴因对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和2型受体mRNA在肾脏中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哇巴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及其1型(AT1)与2型(AT2)受体mRNA在肾脏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哇巴因组(27.8 ng/kg/d哇巴因腹腔注射)、Losartan组(27.8ng/kg/d哇巴因腹腔注射,同时给于Losartan 30ng/kg/d灌胃)、对照组(生理盐水2 ml/d/只腹腔注射),每周测定鼠尾血压,共6周.应用放免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及肾脏中AngⅡ含量,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观察肾脏中AT1和AT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血浆中的AngⅡ水平在哇巴因组及Losartan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哇巴因组肾皮质中AngⅡ含量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哇巴因组肾脏中AT1 mRNA与AT2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外周长期、慢性给予哇巴因后可持续升高SD大鼠的血压,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RAS系统介导的.肾脏作为高血压的靶器官,其AT1及AT2受体活性也增加.

    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2型受体 哇巴因
  • 哇巴因的升压作用及哇巴因抗体对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BST 2000年3期

    目的:探讨内源性哇巴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给予正常SD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外源性哇巴因(25 μg/kg,哇巴因组)及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用药10周血压的动态变化;"一肾一夹"高血压大鼠分别给予舌下静脉注射哇巴因抗体(哇巴因抗体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及正常兔免疫球蛋白G(正常兔IgG组),颈动脉插管监测血压,观察用药后3小时内血压的动态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哇巴因组大鼠注射哇巴因后3周血压即开始升高[120.5±15.4 mmHg 比109.4±11.8 mmHg (1 mmHg=0.133 kPa),P<0.05],第10周时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143.6±17.3 mmHg 比121.3±15.3 mmHg,P<0.01);哇巴因抗体对"一肾一夹"高血压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而正常兔IgG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降压作用不明显.结论:体内哇巴因含量升高可能是高血压发病因素之一,在血压升高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哇巴因 抗体 高血压
  • 哇巴因对家兔左心房后壁动作电位和L型钙电流的影响

    《中国心血管杂志》 CSTPCD 2009年5期

    目的 探讨哇巴因对家兔左心房后壁(LAPW)和左心耳底部(LAA)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 酶解法分离家兔的LAPW和LAA组织的心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个部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ICa-L的变化.结果 在电流钳制下,LAPW的动作电位时程复极比50%(APD50)和动作电位时程复极比90%(APD90)明显长于LAA的APD50和APD90(均为P<0.05).哇巴因(1 μmol/L)使LAPW和LAA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态呈三角形尖锥峰形,APD50和APD90,以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值幅度均明显短于各自的对照组(均为P<0.01);LAPW心肌细胞APD50和APD90还明显短于LAA心肌细胞加药前后的APD50和APD90(均为P<0.05).在电压钳制方式下,正常组LAPW的ICa-L的电流密度明显小于LAA的ICa-L的电流密度(P<0.05).但在1 μmol/L哇巴因作用下,它们各自ICa-L的幅度有明显增加,LAPW的ICa-L最大电流密度为(-11.13±0.99)pA/pF,LAA的ICa-L为(-8.86±0.51)pA/pF(P<0.01).在对照组中,LAPW的ICa-L的I-V曲线位于最底部,经哇巴因作用后,LAPW的ICa-L的I-V曲线上移到其他I-V曲线的最上部.结论 家兔LAPW和LAA心肌细胞存在离子流特异性差异,哇巴因加重LAPW和LAA的离子流大小异质性和离子电流的重新分配,这可能成为心房颤动易发性的启动因素和维持条件.

    哇巴因 动作电位 心房颤动
  • 牛磺酸镁对抗哇巴因诱发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中国心血管杂志》 CSTPCD 2004年2期

    目的观察新型配合物牛磺酸镁(TMC)的整体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对豚鼠颈静脉分别缓慢推注剂量为10 mg·kg-1、20 mg·kg-1和40 mg·kg-1的TMC,5min后以7.5μg·0.25ml·min-1速度持续滴注0.003%哇巴因,观察不同剂量TMC对哇巴因诱发的室性早博、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死亡时间以及相应的哇巴因累积用量的影响,并与3 mg·kg-1利多卡因进行比较.结果TMC 20 mg·kg-1可减慢正常豚鼠心率,其作用与3 mg·kg-1利多卡因相当.20 mg·kg-1、40 mg·kg-1的TMC和3 mg·kg-1利多卡因可推迟哇巴因诱发的豚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和延长哇巴因致死时间,哇巴因累积用量增加,以20 mg·kg-1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TMC具有防治哇巴因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

    牛磺酸镁 哇巴因 心律失常
  • 哇巴因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分泌心钠素的影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09年1期

    目的 探讨哇巴因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s)分泌心钠素(ANF)的影响.方法 组织块种植法培养4只SHR和4只Wistar-Kyoto(WKY)大鼠胸主ASMCS,分别用1×10-9、1×10-8、1×10-7mol/L哇巴因、AngⅡ干预2种大鼠ASMCs,放射免疫法测定干预前及干预后3、6、12、24 h不同时间点ANF水平.结果 干预前,WKY大鼠ANF水平高于SH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哇巴因干预后,2种大鼠ANF水平显著升高,WKY大鼠6 h达到峰值(87.97±26.90)Pg/106cells,SHR 12 h达到峰值(120.23±23.60)pg/106cells;随哇巴因浓度增高,2种大鼠ANF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AngⅡ干预后,WKY大鼠ANF水平6 h达到峰值(86.78±18.83)pg/106cells,随后逐渐下降;SHR的ANF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升高;随AngⅡ浓度升高,ANF升高的程度减弱.结论 哇巴因和AngⅡ对局部ASMCs分泌ANF有显著影响.

    心钠素 哇巴因 血管紧张素Ⅱ 平滑 血管
  •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哇巴因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保护作用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3年7期

    目的 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哇巴因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作用. 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对照组:每日清晨给予0.9%生理盐水1 ml腹腔注射,同时0.9%生理盐水1 ml灌胃;(2)哇巴因组:每日清晨给予腹腔注射畦巴因2mg/kg,并给予1ml 0.9%生理盐水灌胃;(3)GSPE组:每日清晨给予腹腔注射哇巴因2mg/kg,并给予250 mg· kg-1·d-1 GSPE灌胃.实验前、实验5周后测定大鼠血压,5周后处死大鼠,留取主动脉,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分析(Westen blot)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结果 5周末,GSPE治疗组大鼠血压较哇巴因组下降,分别为(133.6±6.0)mm Hg(1 mm Hg=0.133 kPa)与(146.5±7.9)mm Hg(P<0.01).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哇巴因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增厚,结构紊乱,而GSPE组与对照组血管内膜结构完整.核因子κB p65 (NF-κB p65)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mRNA表达及其与内参蛋白的对比中,GSPE可降低哇巴因组大鼠主动脉核因子κB(NF-κB) p65和TGF-β1的表达3.14±0.64与2.77±0.58、6.09±0.95与5.80±0.67、0.93±0.21与0.73±0.20)、0.69±0.16与0.42±0.14,均P<0.05. 结论 GSPE具有拮抗内源性哇巴因的作用,可以通过抑制NF-κB和(或)TGF-β1途径,延缓了血压的升高和血管重构的过程.

    原花青素 哇巴因 高血压
  • 巴因与地高辛对大鼠心肌钠泵α亚单位哇巴因与地高辛对大鼠心肌钠泵α亚单位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CBST 2001年2期

    目的 对比研究哇巴因与地高辛对大鼠心肌钠泵(Na+-K+-ATP酶)α亚单位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长期给予大鼠注射小剂量哇巴因(20 μg*kg-1*d-1)与地高辛(32 μg*kg-1*d-1),分别应用分子生物学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心肌钠泵α1、α2及α3亚单位mRNA及蛋白水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 长期给予大鼠注射小剂量哇巴因可使大鼠血压升高,而地高辛对大鼠血压无影响。无论是在mRNA水平还是在蛋白水平,哇巴因组大鼠心肌钠泵α1亚单位表达减弱,α3亚单位表达增强,而α2亚单位表达无改变;地高辛组大鼠心肌钠泵α3亚单位表达增强,而α1与α2亚单位表达无改变。结论 哇巴因在高血压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哇巴因与地高辛可导致不同的钠泵基因表达改变。

    哇巴因 地高辛 心肌 基因
  • 哇巴因引起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损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BST 2004年z1期

    哇巴因 大鼠 血管内皮 细胞结构
  • 内源性哇巴因和醛固酮与晚发型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14年7期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外周血内源性哇巴因(endogenous ouabain,EO)和醛固酮浓度变化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潜在作用及EO预测子痫前期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及第三医院正规建卡的产前检查孕妇从妊娠早期开始随访,于妊娠早、中、晚期及产后3 d分别取血测定血清中EO浓度和血浆中醛固酮浓度。选择诊断为晚发型轻度子痫前期的孕妇10例为病例组,随机抽取正常妊娠孕妇22例为对照组。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病例组孕妇妊娠早、中、晚期及产后3 d血清EO浓度分别为(493.2±92.8)、(848.6±128.5)、(1461.8±224.9)和(587.9±102.4) ng/L,对照组孕妇分别为(518.9±93.1)、(663.2±110.2)、(913.0±141.3)和(487.3±97.0) ng/L。2组孕妇妊娠早期EO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妊娠中、晚期及产后3 d的EO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90、8.428和2.674,P值均<0.01)。(2)病例组孕妇妊娠早、中、晚期及产后3 d血浆醛固酮浓度分别为(633.3±118.1)、(680.5±150.1)、(829.5±152.8)和(563.4±199.0)pmol/L,对照组孕妇分别为(687.4±147.0)、(935.8±216.2)、(1244.8±248.9)和(816.1±147.1) pmol/L。2组孕妇妊娠早期醛固酮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妊娠中、晚期及产后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69、4.853和4.031,P值均<0.01)。(3)以妊娠中期EO=695 ng/L作为界值,诊断晚发型子痫前期的敏感性90.0%,特异性72.7%,阳性预测值为26.8%,阴性预测值为98.5%。结论孕妇体内EO和醛固酮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以妊娠中期EO=695 ng/L为界值诊断晚发型子痫前期,阴性预测值较好。

    先兆子痫 哇巴因 醛固酮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哇巴因诱导MCF-7自噬作用与机制探讨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14年19期

    目的 探讨哇巴因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发生自噬的作用以及分子机制.方法 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哇巴因对MCF-7细胞增殖活力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吖啶橙染色结合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观测细胞内形态的变化及FL3/FL1荧光强度比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抗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ight chain 3,LC3)-Ⅱ及p6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变化.结果 哇巴因处理MCF-7细胞24 h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7.1±9.0) nmol/L.25 nmol/L哇巴因处理12、24、48和72 h后细胞存活率组间F=12.787,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哇巴因处理2周后给药组较对照组相对克隆形成率降至(6.03±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5.800,P<0.001.吖啶橙染色及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经25 nmol/L哇巴因处理48 h后,胞质中出现呈亮红色荧光的酸性囊泡,并伴随LC3-Ⅱ呈时间依赖性的蓄积及p62表达的下降;在12、24和48 h时,相对FL3/FL1比值组间F=62.226,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哇巴因能同时引起细胞内ROS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升高;0.5、1、2、4、6、12和24 h时ROS水平组间F=112.901,P<0.001;与对照组比较,除0.5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给药同时使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后,联合给药组较给药组相对ROS水平降低至(101.2±17.5)%,与给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870,P<0.001;并且LC3-Ⅱ表达水平随之下降,而IC50值增加为(81.4±4.5)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610,P<0.01.结论 哇巴因能够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自噬,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内ROS生成有关.

    哇巴因 人乳腺癌细胞 自噬 抗肿瘤作用 活性氧自由基
  • 哇巴因对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2年11期

    目的 观察哇巴因(ouabain)对SD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的损伤.方法 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4组经耳蜗鼓阶钻孔分别给予0.01、0.02、0.05 mmol/L哇巴因以及生理盐水.术后7d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大鼠处死后取耳蜗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观察耳蜗SGC形态学变化.体外分离培养孕14d胎鼠SGC,加入1×10-8mmol/L哇巴因,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哇巴因对离体培养SGC的损伤.结果 鼓阶注入哇巴因后,大鼠DPOAE无明显改变,各组之间不同频率DPOAE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耳蜗鼓阶注入哇巴因后,大鼠ABR 反应阈升高,且升高幅度随着哇巴因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哇巴因组大鼠ABR阈值与生理盐水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电镜下哇巴因组大鼠SGC发生退行性改变,细胞器结构破坏,核膜溶解,神经髓鞘崩解、空泡化.哇巴因同样可导致离体培养SGC的损伤,胞体皱缩、变小,突起缩短、断裂,细胞结构破坏.结论 无论是在体还是体外细胞培养,哇巴因均可确切造成SGC损伤.

    哇巴因 螺旋神经节 听觉丧失 感音神经性 大鼠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