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治疗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治疗方案基本趋向一致.如果以治愈率来选用治疗手段,早期病变(T1及T2,不论声门上型或声门型)的治疗选择为:放射治疗、内镜下激光治疗及外科切除术,三者均可应用.严格来说,T1病变三种手段治疗后5年生存率相类似;但T2病变的治疗结果,则以放射治疗稍差,比手术低10%左右.对于T3及T4病变,单纯放疗的生存率低于外科处理约一半以上,因此,首选应为手术.颈部N0患者,根据原发情况可以采用观察或择区性颈清扫术;单纯放射治疗可以控制约90%患者,但衡量这一疗效时,应该考虑到,N0患者有70%左右病例颈部无病理转移,只有约30%患者受益.
由于儿童鼻窦炎与成人有着一系列的区别,因此临床诊断和治疗程序有其特殊性,即不能照搬成人鼻窦炎的治疗方式.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①在理论上对儿童鼻窦炎发病机制认识不足,在诊断上对病因学的估计不充分,盲目滥用耐药性抗生素的情况较多,同时尚未重视长期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性;②长期使用鼻腔减充血剂造成鼻黏膜形态与功能的损害,导致病变迁延不愈;③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选择不当,或者采用了不恰当的手术方式,导致手术适应证放宽或手术范围过大.本文根据国内和国外文献提供的统计数据,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儿童鼻窦炎临床诊断和治疗建议,供同道参考.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内容是:①从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的角度出发认识儿童鼻窦炎的特殊性;②如何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③如何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如何进行手术.
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自从超声检查普遍应用于临床后,甲状腺结节的发现率从人群的4%快速上升19%~67%[1],国内门诊患者量也急剧增加.
变应性鼻炎(AR)是临床的一大顽症,发病率高达11%,2001年问世的ARIA指南针对不同类型AR提出了阶梯治疗方案[1],经过两次修订,201 0年最新版的ARIA指南应用了GRADE评价体系,将鼻用糖皮质激素和口服H1受体拮抗剂列为治疗AR的强推荐用药[2].根据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治疗AR理应取得不错的疗效,但临床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近半数患者认为医师与之交流时间过短;患者对鼻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心存顾虑;患者中不严格遵医嘱的比例甚高[3~5].由此可见,AR当前的治疗缺乏规范性,总结为9个字就是:时间短、恐激素、不依从.那么,如何治疗AR更为有效?医患双方均应做到什么?这两个问题正是本次研究的目的:观察规范化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探讨规范化治疗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