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AR)是临床的一大顽症,发病率高达11%,2001年问世的ARIA指南针对不同类型AR提出了阶梯治疗方案[1],经过两次修订,201 0年最新版的ARIA指南应用了GRADE评价体系,将鼻用糖皮质激素和口服H1受体拮抗剂列为治疗AR的强推荐用药[2].根据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治疗AR理应取得不错的疗效,但临床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近半数患者认为医师与之交流时间过短;患者对鼻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心存顾虑;患者中不严格遵医嘱的比例甚高[3~5].由此可见,AR当前的治疗缺乏规范性,总结为9个字就是:时间短、恐激素、不依从.那么,如何治疗AR更为有效?医患双方均应做到什么?这两个问题正是本次研究的目的:观察规范化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探讨规范化治疗的有效方法.
儿童鼻及鼻窦炎(sinusitis in children)是儿童常见疾病,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与成人不尽相同,有特殊性.儿童鼻窦炎的发生与儿童的鼻窦解剖学、生理学密切相关,并随身体发育状态及特有疾病、生活习惯和行为等而变化.较为常见的病因特点有:①鼻窦窦口相对较大,鼻腔和鼻道狭窄,鼻窦发育不全,鼻窦黏膜嫩弱;②机体抵抗力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均较差;③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④免疫性疾病或特应性体质,如变应性鼻炎等.根据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儿童鼻及鼻窦炎分急性鼻及鼻窦炎和慢性鼻及鼻窦炎两类.
组胺由Dale和Laidlaw于1910年发现,1932年被确定是变态反应(anaphylactic reaction)的主要介质.组胺属生物胺类,经含有组氨酸脱氢酶的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的作用,由组氨酸合成而来.组胺可在人类各种细胞,尤其是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组胺能神经原和肠嗜铬细胞合成和释放,细胞合成后储藏在细胞内囊泡或颗粒中,是多种生理反应的强有力的介质.通过H1组胺受体,组胺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参与造血、胚胎发生、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并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传送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组胺有抗痉挛活性,调节警醒、注意力、认知、学习、记忆和循环睡眠周期及内分泌的稳定.借助H1受体,组胺可增强抗原提呈细胞的能力,肥大细胞组胺和其他炎性介质的释放,下调体液免疫,并增强Th1细胞增殖,IFN-γ的长生,及细胞粘附分子、嗜酸粒细胞和嗜中性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
抗组胺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AR)最常用药物,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近年来,除新2代口服抗组胺药外,还研发了鼻用抗组胺药(鼻用剂).变态反应学家、药理学家、国际组织、药物研发企业都在努力探索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抗组胺药的最佳效果,又能避免药物的副作用(中枢镇静、心脏毒性等).众多研究结果为患者和医师带来了最新知识和切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