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因其地缘的奇特,古往今来有很多画家都受到过它的滋养.明末的大画家浙江和尚"梅花老衲",中年饱览邀游了奇纵美景黄山后,"吟诗作画,有时适然忘情".石涛、石溪的画也得益于黄山,世称"三大画僧".近现代的大画家得益于黄山的就更是举不胜举了,黄宾虹、傅抱石各擅其胜,开一代画风.新中国解放后新美术思想的实践者,亚明、赖少其深入黄山的生活体验后在实践中别出新风,遂成为一代名家,黄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
《温疫论》由明末著名医家吴又可所撰,书中理论开温病学之先河,被誉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之作.该书首次提出“戾气致病”温疫病原学的新观点,认识到戾气具有传染性,是温疫感染流行的主要病因,并提出温疫侵袭人体的传变途径以及辨证论治,本书是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感热病专著.
李中梓,字士材,明末著名医家,江苏华亭人.<宗必读>是李士材所著多部医书的代表作,本书为汇集医理、药学、方书、证候诊治与病案的临床医学著作,其上承<经>张仲景、刘完素、李呆等诸家学术思想,师取众长,特别是书中提出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和"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养阴之上"等观点对后世多有启发.
目录,是指一书的篇章或群书经过整理,登记之书名.余嘉锡《目录学发挥》称:"目谓篇目,录则合篇目及叙言也".在我国目录学史上,专科目录的产生,先于系统目录.最早的专科目录,除公元前二世纪杨朴《兵录》外,就是医学文献发展专科目录了.如: 《隋志》著录的《四时采药及会目录》,宋·《秘书省四库阙书目录》著录的《医经目录》, 《大宋本草目》,明·《李嵩诸医书目录》,清·王宏朝的《古今医籍考》,余鸿业的《医林书目》,董恂的《古今医籍备考》,邹澍的《医经书目》等.但这些书目,均已亡佚.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就是明末殷仲春的《医藏书目录》.又名《医藏目录》.
匏器,又名葫芦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徐九公(一说为梁九公)所创.明谢肇<五杂俎>中说:"葫芦(器)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可见到了16世纪,带各种花纹、文字、诗词的范制匏器,已不罕见.清康熙时,匏器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御用工艺品.
傅山,原名鼎道,字青竹,又改青主,号公之宅,石道人等;明之后又号朱衣道人.山西阳曲县人,生于明末万历年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傅山出身于"书香"人家.祖父名从好,父亲自号离垢居士,都业儒.他从小聪明,"读书过目成诵",十五岁就以"神童"考取秀才第一名.后来与张静君结婚,生一子名眉.30岁时,不幸妻子去世,他便鳏居终身.
明末到清前期,由于文人和画家直接参与设计,加之工匠们也致力于体现文人和画家们的意趣,家具便自然蕴含了那种古朴典雅、恬淡宁静、内敛简约的韵味.这一点,在此方桌上有着突出体现.此方桌长、宽、高均为82厘米,设计用心,选料考究,应为文人书房台,当制于乾隆年间.整体用料为黄花梨,而桌面攒框镶楠木瘿,边框尽显金黄色的"稻穗纹",又似鲜嫩细腻的"鱼肉丝纹",而"豹皮瘿"面心板则又似金黄色的皮毛在流动,每遇阳光照射,满目金光,一身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