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4岁,因“心悸10年加重2月”入院。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心悸症状,突发突止,持续时间最长15~30 min,最短1 min,劳累或饮酒后发作频繁。在当地医院门诊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未合并其他疾病。患者门诊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正常心电图。门诊彩超提示:左房扩大(35mm),左室未扩大(42mm),右房横径32 mm,右室前后径23 mm。左室腔可见条索状强回声,由心尖部连至室间隔中部(图1)。二尖瓣瓣膜回声正常,开放良好。前后叶逆向运动,活动曲线呈双峰[2]。患者行食管心房调搏术:起搏电压在15~25 V间调节,脉宽10 ms,常规行S1S1,S1S2,S1S2S3,S1S2S3S4刺激,确定不能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 smal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1],后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0.5 mg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中静滴,使心率达到120~130次/分,重复电生理刺激,于S1S2450/400 ms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频率220次/分[4](图2),R-R间期280 ms,R-P'120ms,R-P'<P'R。入院初步诊断: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左室假腱索。患者经手术切除左心室假腱索,并对其附着左心室游离壁局部组织做冷凝处理,1个月后再次行食管心房调搏术未诱发心动过速。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术中不同起搏模式对室性心律失常诱发情况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术中采用3种起搏模式:右心室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和双心室顺序起搏(左心室优先50 ms和80 ms,右心室优先50 ms和80 ms).然后分别从左心室或右心室导线引入最多2个期前刺激,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结果 共有15例成功植入CRT-D的患者入选,男11例,年龄49 ~72(61±7)岁.缺血性心肌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30±0.07.9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5例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4例诱发非持续性VT.双心室同步起搏时未诱发持续性VT/VF事件,双心室顺序起搏时有5例诱发VT/VF( P<0.01).结论 双心室顺序起搏模式可能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双心室顺序起搏模式下心脏电生理刺激或自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对衰竭心脏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需长期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帕金森病(PD)是一种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统疾病,以震颤、肌张力强直、运动减少和体位不稳为主要临床特征[1],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服用药物治疗只能起一种替代作用,而不能阻止疾病的自然进展[2],并且都存在有副作用和长期应用后药效衰减的缺点.我院神经外科1 999年8月~2002年4月采用立体定向计算机辅助CT导向,结合电生理刺激的定位方法,对68例PD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文章报告立体定向与CT扫描、电生理刺激相结合,在CT扫描图像上确定出脑深部解剖核团-丘脑腹外侧核(VL)的位置,再用电生理刺激靶点验证,然后进行靶点的电热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自1998年7月-2001年12月,共治疗帕金森病60例,均采用术中电生理靶点验证,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我院自1996年6月~1999年6月,用CT导向结合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方法对21例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VL核射频毁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电生理刺激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射频消融方法得到肯定,但心动过速自发而程序刺激不能诱发的AVNRT病人射频消融尚有争议,其临床疗效也有待观察.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与术中电生理刺激结合确定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在治疗帕金森氏病(PD)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PD患者先进行立体定向CT扫描,将扫描资料在专用的计算机中确定解剖学靶点后,再于术中进行电生理刺激的方法验证和纠偏,根据调整后的结果进行射频毁损.结果: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率达93%,电生理纠偏率为7%.结论: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性很高,但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和纠偏仍有必要.
帕金森氏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为微创伤手术,是目前治疗PD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但它的并发症和手术方式、靶点定位有直接关系[1].我院神经外科采用计算机辅助、CT导向同时术中实施电生理刺激靶点纠偏,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室性心律失常(VA)不仅常见且临床谱广而复杂。近年来,心电生理研究的进展、很多大型临床试验的发表以及介入或器械治疗的发展使其治疗的观念、方法都有了重要的变化。1经验性或指导性治疗[1,2]心律失常的治疗至今仍以经验性为基础,曾设想用测定药物浓度方法来指导用药剂量、提高疗效,但结果并未证实比简单的经验性治疗为优。原因是不同病情,电生理基础及性质各不相同,单一的浓度不可能与多方面的变化相对应,现已很少应用。采用导管电生理或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包括Holter及运动试验)指导用药及预防复发已有20余年历史,曾证明较单纯经验性治疗为优。在80年代对上面两种方法在预防VA复发及死亡上,何者更有价值存在很大争议。目前认为:①电生理刺激方法反映了激发状态下的发作,而非创伤性检查适用于对自发性发作的检测,二者可互为补充。②不论何种方法均有较高的复发率,导管或非创伤方法一年复发率分别为32%和41%,而且在方法学上也未臻完善。③尚缺乏前瞻性、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因此,对二者在预测疗效及预防发作中的价值尚待证实。
A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左束支阻滞(LBBB)的概率极低,因此迄今文献上罕见报道。我院最近检测到1例并成功消融,心电图(ECG)和心电向量图(VCG)呈特殊表现,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2岁,因反复发作阵发性心动过速行消融术治疗。入院时ECG和VCG见图1。为明确旁道部位,注射ATP15mg并同时记录ECG(见图2左图):V1导联QRS波由rS型转为R型,Ⅰ导联由R型转为QS型或rS型,证实为A型预激,提示为左前侧壁旁道。患者平日自发或电生理刺激诱发心动过速时ECG始终呈LBBB图形(图2右图)。电生理检查及心内标测证实显性旁道位于左前侧壁。消融成功后ECG(见图3上图):QRS时限由术前0.12s增宽至0.14s,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外科中危险的并发症是喉返神经损伤。文献报道,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在结节性甲状腺肿首次手术后为0%,而在再次手术时发生高达20%。 术后喉返神经麻痹可能是手术分离过程中牵拉、压迫、结扎神经和电凝的热损伤所致,基于此,Shedd(1966),Flisberg,Lindholm(1970)等首次将由Lahey倡导的术中肉眼检查神经改为术中用电生理神经监测仪,从而使监测更为容易,并保证喉返神经功能不受损害。Flisberg等首先将一肌肉内电极作为喉返神经的导线通路,通过环状软骨膜送入声带肌肉内。到目前为止,术中应用神经监测仪的报道很少。作者医院1997~1999年间325例病例统计,良性甲状腺疾病术后神经麻痹发生率为1.2%,复发病例神经麻痹发生率为30%。应用术中神经监测仪的另一个优点是直接通过声带神经的电生理刺激了解术中有无喉返神经的损伤,这点在复发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手术中尤其有意义。 此外,借助术中神经监测仪的帮助,术者可以观察到术中喉返神经的连续性和电生理传导功能是否受损,对可疑神经损伤患者,Ⅱ期再行对侧病变切除,由此避免双侧喉返神经麻痹,但是必须注意此仪器特异性仅约90%,因此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 1998年对甲状腺外科术中应用神经监测仪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7617例病人中2879例(37.8%)未发现神经,3129例(41.1%)病人术中显露喉返神经,1609例(21.1%)应用了术中神经监测,主要应用在甲状腺广泛切除病人中。和术中神经显露相比,无论是一过性(3.5%~4.6%),还是永久性(1.5%~2.6%)喉返神经发生率在神经监测仪组中都有减少,两者相差1.1%,而在神经监测仪组中复发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全切除者明显多于术中解剖显露神经者。Dtsch Med Wschr,2000,125∶774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与术中电生理刺激结合确定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在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PD病人共进行76次手术,先进行立体定向cT扫描,将扫描资料在专用的计算机中确定解剖学靶点后,术中进行电生理刺激的方法验证和纠偏,根据调整后的结果进行射频毁损.结果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率达92.1%,电生理纠偏率为7.9%.结论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性很高,但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和纠偏仍有必要.
我院自1999-2003年应用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结合术中电生理刺激治疗帕金森氏病11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6例患者,男66例,女50例,年龄在42~72岁,平均54岁;病程2~18年,平均7年;按病情分级:Ⅰ级24例,Ⅱ级50例,Ⅲ级42例;单侧手术者80例,双侧手术者36例(为1年后行对侧手术);对116例丘脑腹外侧核(VL)毁损和/或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毁损.其中VL毁损50例次,单纯VPLP核毁损22例次,VL+VPLP联合毁损80例次.
1 临床资料震颤型帕金森病41(男23,女18)例,年龄(51±5)岁,病程(6±3)a,服药史(5±2)a. 分为2组,一组(21例)将CT扫描的光盘或胶片输入计算机工作站,大脑前后联合的显示可以在三维重建的矢状面上获得,从而自动得到丘脑腹外侧核的坐标;另一组(20例)在显示大脑前后联合的CT定位片上,利用丘脑、尾状核、苍白球、内囊、三脑室的形态、位置特点,先将丘脑、苍白球的大体形态在CT片上画出,参考姚家庆解剖图谱,直接确定丘脑腹外侧核的位置坐标. 根据计算机得到的有关三维坐标值安装机械臂,连接射频仪后进行电生理刺激验证、纠偏,确定靶点准确后进行射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