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反应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的精神和身体均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常用的止吐剂为5-羟色胺(5-HT3)受体抑制剂,它具有较强的止吐作用,但许多患者使用后仍有恶心干呕、反酸、上腹不适症状,如何进一步减轻化疗后的胃肠道症状,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奥美拉唑是一类强效胃酸分泌抑制剂,常用于胃溃疡的治疗,本研究将其引入化疗的辅助治疗,探讨其对于进一步减轻胃肠道反应的作用,报告如下.
牛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牛奶中包含的9类重要营养素使它成为最受人们欢迎、最具营养的饮料。但是从食品安全角度来看,牛奶却面临着许多挑战。牛奶对于多种病原体和非病原体微生物来源是非常好的生长媒介。在美国,牛奶中丰富的蛋白质使牛奶被列入引起90%过敏反应的八大食物中。每年全世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不能接受牛奶中的乳糖,而出现胃痉挛、腹胀以及其它胃肠道症状。此外,因为近期产品的召回导致牛奶和奶制品也在接受严格的审查。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严格的按照基于全面风险分析所规定的程序生产是十分重要的。
目的: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患者胃肠道症状与情绪相关性. 方法:研究对象为心力衰竭患者例数300例,根据患者疾病程度对研究对象30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到2016年2月10日,分为观察组一组(心功能分级Ⅰ级)、对照组一组(心功能分级Ⅱ级)、实验组一组(心功能分级Ⅲ级),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胃肠道症状与情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心功能分级Ⅰ级反流症状、腹痛症状、腹泻症状、消化不良症状、便秘症状评分和对照组、实验组具有显著差异,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胃肠道症状较为严重,反流症状、腹痛症状、腹泻症状、消化不良症状、便秘症状发生率较高(P<0.05);观察组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情绪相关评分与对照组、实验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心力衰竭患者Ⅲ级患者中,与胃肠道症状与情绪具有密切相关性,其胃肠道症状十分严重.
一般资料:患者男,74岁.自述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脚趾疼痛,继而末梢脚趾发紫,经对症治疗未能缓解,且出现胃肠道症状,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门诊彩超提示:左下肢足背动脉管腔内透声性欠佳,可见散在小强光点,彩色血流充盈欠佳.遂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于2013年11月13日收住入院.查体:血压150/100mmHg,,心率74次/分,率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包块,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左足趾端发紫以第四掌趾为著,余无阳性体征.给予抗凝、扩血管、降压、止痛治疗,足背疼痛症状稍有减轻.2013年12月6日早上8:00患者胃肠道症状加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依据患者习惯性便秘史,考虑不全性肠梗阻,给予胃肠减压及肥皂水灌肠,治疗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四肢抽搐、面色苍白,呼吸36次/分,心律116次/分,血压86/49mmHg,,桡动脉搏动摸不清,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经抢救后急诊CT:腹主动脉局部膨大椭圆形最大径4.5cm,右前壁结构不整,壁外略高密度团索状影,左髂总动脉局部膨大卵圆形,最大径5.6cm.诊断为腹主动脉瘤破裂及左髂总巨大动脉瘤.2013年12月6日18:34经抢救无效死亡.
2000年“5.1”节放假期间,我区某酒楼5月3日午餐承接的63桌宴席发生食物中毒,其中53桌为结婚宴席,另10桌为孩子满月宴席,共计就餐人数达600余人,吃后4~20 h部分人发生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经调查落实中毒人数40人以上。采用抗炎,对症处理后,患者于3~5 d治愈,无死亡病例。本次事件,因隐瞒、拖延时间不报告,未取到有价值的实验室检验试样,经3名副主任医师,3名食品卫生主管医师调查论证,诊断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卫生行政处罚决定为:①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②罚款2万元整。
支气管哮喘患者常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可出现胃酸过多、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减少胃酸分泌,是防治消化道溃疡和胃酸相关性疾病的有效药物.本研究对90例哮喘患者通过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使用奥美拉唑的临床观察,评估奥美拉唑对预防哮喘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产生的消化道症状的应用价值.
洋地黄制剂治疗心力衰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尽管新的正性肌力药物不断问世,但尚没有任何一种强心药能取代洋地黄的位置,洋地黄类强心苷能减轻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心功能和运动耐量,降低再住院率,已为临床所公认.如果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忽略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个体之间的耐受性的不同、用药相对过量、基础心脏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极易引起洋地黄中毒而出现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视觉异常、心律失常等,其中以神经精神症状最易被忽视,我们在临床诊治工作中曾遇见过多例这样的患者.希望引起各位同行的重视.
回盲部肿瘤早期症状多不典型,由于位置比邻,且易并存阑尾炎,常常表现为右下腹痛,胃肠道症状,体检右下腹有压痛,部分病例可触及包块,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极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而仓促行急诊手术.2001年6月~2011年6月对误诊的16例回盲部肿瘤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亚硝酸盐常用于食品加工、防腐以及工业应用,误食即可中毒,严重者导致死亡.此外,某些变质蔬菜或腌渍不久的青菜亦含有较多硝酸盐,食入后经肠道细菌还原,可转变为亚硝酸盐造成中毒.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们收治小儿亚硝酸盐中毒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4月龄1例,2~14岁10例;因误食亚硝酸盐烹调的菜而中毒者6例,因食用熟肉制品者3例,因食用腌渍不久的青菜者1例.4月龄婴儿系母乳喂养,其母有食用含亚硝酸盐食物可能.发病时间为食用后0.5-4小时.中毒患儿均出现皮肤黏膜青紫,尤以口唇、口周、甲床明显,不伴相应的缺氧症状;上腹部不适、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者9例,头痛、头晕7例,心率加快、心悸者6例,呼吸困难2例,意识障碍伴抽搐1例.
目的 对中国7个城市0~3岁婴幼儿常见的胃肠道不适症状进行现况调查,探讨婴幼儿常见胃肠道不适症状的患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7城市0~3岁常住婴幼儿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国际通用的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RomeⅣ诊断标准判断常见胃肠道不适症状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地域、城乡、年龄和性别分布特征.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0 932份.0~1岁婴儿共10 193人,出现反流者共1 960人,患病率为19.2%,0~3月龄婴儿反流的患病率最高(29.8%),之后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月龄婴儿共4 470人,出现肠绞痛者共325人,患病率为7.3%,1~2月龄婴儿肠绞痛的患病率最高(10.0%),不同年龄组婴儿肠绞痛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0~3岁婴幼儿中,功能性便秘者1 755人,患病率为8.4%,0~3月龄婴儿患病率最低(6.2%),30~36月龄婴儿患病率最高(10.0%),不同年龄组间便秘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反流、肠绞痛、功能性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在健康婴幼儿中普遍存在,患病率有明显的年龄差异特点.
1998年10月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实验室检验,证实为梅氏弧菌所致.当日晚在某饭店就餐有230人,餐后3~6 h有89人先后出现胃肠道症状,伴发热、头痛.
2005年4月22日凌晨1时起,余姚市某有限公司陆续有20名职工发生以腹痛、腹泻、恶心、发热为主的急性胃肠道症状,腹泻3、4次居多,部分患者还有呕吐,体温最高者达39 ℃.4月22日13时发病停止.
目的:观察四子散热敷疗法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一般治疗组和四子散组,比较两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并比较四子散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四子散组胃肠功能紊乱的缓解率为96.7%,一般治疗组为53.3%.四子散组患者的大部分胃肠道症状能够得到改善(P<0.05),且生活质量有所提高(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四子散热敷腹部有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胃复安是用于治疗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较常用的药物,其毒性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口服胃复安而致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亦不少见.笔者自1997~2002年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本症8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胃脘病是指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常伴有上腹堵闷撑胀,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呃逆,纳差食少,大便异常等胃肠道症状.西医的急慢性胃炎、食管胃返流症、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上消化道出血、胃下垂、胃黏膜脱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各类型肝炎和胃癌等疾患,见上腹胃脘疼痛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也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心力衰竭患者因肝脏及胃肠道瘀血,常出现胃肠道不适,如脘腹胀满,恶心纳差等.药物口服途径治疗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技术特色,予温阳益气、健脾利水之中药脐部贴敷,既有助于改善心衰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又可避免因口服而再次加重胃肠负荷,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及接受.
目的:探讨分析经罗马Ⅲ、罗马Ⅳ标准确诊为功能性胃肠病(FGIDs)患者发生抑郁、焦虑的概率及其抑郁、焦虑程度与胃肠道症状分级的线性关系,为临床上进一步采取合理有效的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20例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出120例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均应用Zung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并计算抑郁、焦虑发生率.观察组研究对象中抑郁及焦虑评分大于等于临界值者还应用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测评其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观察组中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三种症状的研究对象其组间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抑郁、焦虑的发生率,其分别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抑郁评分与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系数r=0.46,P<0.05;焦虑评分与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系数r=0.64,P<0.05.表明观察组研究对象抑郁、焦虑程度与胃肠道症状分级均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较高,且其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程度有关.
目的 观察针刺督脉背部段压痛点联合西药对抑郁症合并胃肠道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各30例.两组患者都口服西酞普兰40 mg,每日1次.针药组另给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点,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1、2周HAMD各因子评分及总分、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本组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2周HAMD各因子评分及总分、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5或P<0.01).针药组治疗1周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日夜变化和睡眠障碍因子分及总分均较药物组降低,针药组治疗2周焦虑/躯体化、日夜变化因子分也较药物组降低,针药组治疗1、2周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药物组(P <0.05或P<0.01).结论 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点联合西药治疗抑郁症合并胃肠道症状临床疗效确切,且对部分症状改善效果优于西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是指一组由非器质性原因引起的慢性或间歇性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上腹胀、餐后早饱、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或其他有关的胃肠道症状.我们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现报道如下.
胃肠功能紊乱即"慢性或复发性的不能用解剖结构或生化异常解释的胃肠道症状的可变的组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符合胃肠功能紊乱的定义.IBS的症状是可因精神压力加重的排便异常和腹痛.排便异常可能是腹泻或便秘,或腹泻和便秘交替.涉及排便相关症状的一级系统是肠分泌腺、血管、肌肉,以及控制、协调它们的活动从而形成胃肠行为适当模式的肠神经系统(ENS).本文旨在通过胃肠分泌运动生理学和ENS神经生理的新观念解释IBS的病理生理.
牛肝蕈在云南省普遍食用,加工不当可引起中毒,多于夏秋季发病.笔者所在急诊科对1996年6月~2002年6月收住的167例急性牛肝蕈中毒病例,在保肝治疗基础上,用阿托品1~2 mg控制胃肠道症状后用氯丙嗪肌注治疗牛肝蕈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草甘磷又名磷酸甘氨酸、磷甘酸、农达,是近年来农业上广泛使用的新型除草剂,属低毒农药,主要经消化道、皮肤途径吸收,其中毒病例国内罕有报道[1],吸收中毒特点有胃肠道症状、心、肝、肺、肾的损害.我院收治1例草甘磷中毒致急性肺水肿病人,经积极抢救,病人痊愈出院.现对其中毒急救护理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胃肠道症状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方便选取105例血液透析患者,用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对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进行评估,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估.同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每天的服药情况等信息.结果:本组血液透析患者消化不良、反流、便秘、进食障碍、腹泻、腹痛的发生率分别为60.7%、47.7%、46.7%、37.4%、33.6%和32.7%.以GSR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抑郁、有无糖尿病、服药的种类、透析过程中进食情况、透析龄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其抑郁得分(β=0.411,P<0.001)和服药种类(β =0.244,P=0.006)进入GSRS总分的方程(R2=0.239);抑郁得分(β =0.243,P=0.006)和糖尿病(β=0.421,P<0.001)进入便秘的方程(R2=0.270);抑郁得分(β=0.303,P=0.001)、服药种类(β=0.193,P=0.035)和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食情况(β=0.209,P=0.023)进入消化不良的方程(R2=0.181);抑郁得分(β=0.379,P<0.001)进入进食障碍的方程(R2=0.144);糖尿病(β=0.364,P<0.001)进入腹泻的方程(R2=0.133).结论:胃肠道症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比较常见,其中抑郁情况、服药种类数、糖尿病和透析过程中进食情况可能会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例1:患者男,50岁,外来务工者.持续上腹痛2小时来院.患者2小时前饮白酒3两后感上腹痛,持续性钝痛,伴恶心,无呕吐,无腰背痛,无胸痛,无发热咳嗽.既往史:体键.
本文对64例过敏性紫癜进行脑电图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岁以上,尤以学龄儿童较为常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2:1.临床表现皮疹最常见,多见于下肢,尤密集于踝关节周围,其次为臀部,上肢及躯干甚为少见.皮疹一般为暗红色丘疹,压之不退色,分批出现,大小不等.本组64例除了皮疹共有的临床表现外,其中32例伴有胃肠道症状,主要为阵发性腹痛,同时可见呕吐,约半数可出现肉眼血便或大便潜血阳性,偶有呕血.另外,还有12例表现为关节痛,多见于膝、踝关节.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由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起.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步态异常.非运动症状包括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肠道症状、感觉症状和疼痛等.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有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30min以上,休息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结合ECG病理性Q波或QS波及ECG的动态演变和血清心肌酶学变化,诊断多无困难,但非典型AMI则可能引起诊断失误,以致治疗失当或贻误治疗时机,甚至引起患者生命危险。为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重视,减少非典型AMI的误诊误治,本文收集近几年国内部分医药期刊的有关报道,现综述如下。1 以腹痛为主要表现 刁兰萍等[1]报道3例以急性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AMI,1例伴恶心、呕吐,3例中2例误诊,分别为急性胃肠炎、胃病,明确诊断后2例为下壁AMI,1例为前间壁AMI。张瑞芝[2]报道1例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误诊达24h,确诊亦为下壁AMI。陈国伟等[3]亦报道1例20岁男性以剧烈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下壁AMI。李庆云[4]报道1例82岁女性患者,上腹痛、恶心、呕吐4h入院,以急性胃肠炎治疗,5h后出现休克症状,查ECG诊为右室AMI;心内膜下AMI,虽经抗休克等综合治疗,仍无效死亡。 AMI尤其下壁AMI,表现为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并不少见,但往往心梗症状被消化道症状所掩盖,若再忽视ECG检查,则可漏诊、误诊,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因而对于难以解释的胃肠道症状,尤其45岁以上中老年人,应及时作 ECG检查,以证实或排除AMI,必要时结合心肌酶学检查。2 以心衰为主要表现 朱国英[5]报道1例心衰伴双侧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AMI,误诊为肺内炎症,治疗无好转,曾予穿刺抽液,后ECG复查,诊为前壁AMI并全心衰,心肌酶学检查支持诊断,治疗后痊愈。 不少老年人AMI前心肌常由于长期供血不足,有不同程度心肌萎缩、纤维化或硬化,收缩和舒张功能已有障碍或下降,一旦发生AMI,可以心力衰竭为主要症状。3 以牙痛为主要表现 魏俊香[6]报道1例表现为牙痛1wk伴胸闷2d,就诊于五官科,诊为牙周炎,治疗无好转,ECG检查后诊断为下壁AMI,由于经济拮据,回家输用复方丹参等痊愈。冯希乐等[7]报道1例突发牙痛伴心悸2h,就诊于口腔科,3h后胸闷不适、大汗、四肢湿冷,ECG检查后诊断为前间壁AMI。
鱼胆中毒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有皮疹、胃肠道症状、肝功能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肌炎、神经系统受损等.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最重要的并发症,病理类型主要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原因为鱼胆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钠、氢氰酸、组织胺等,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破坏及线粒体功能受损.治疗上要综合治疗、及早透析.
胰腺局灶性病变起病隐匿,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胰腺位置深,周围器官复杂,2 cm以下肿瘤影像检查不易发现,因此,早期诊断相当困难.随病情发展和病灶增大,病变得以检出;但95%以上的病变超声均表现为低回声,再加上腹痛、黄疸、体重减轻、胃肠道症状(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突发性糖尿病、特发性胰腺炎等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也相当困难[1-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和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在胰腺病变早期诊断和定性诊断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4-6].
来自我国台湾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胃肠道症状比较少见,但内镜检查却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胃肠患病率更高,包括糜烂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胃溃疡和胃肠道肿瘤.研究者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与内镜检查结果不匹配,这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关.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改善血糖控制情况的同时,应早期筛查糖尿病相关胃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