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临床麻醉深度监测主要是通过观察术中患者的自主神经反射和躯体运动来判断,临床上常被用于调控麻醉和镇静深度的自主神经反射主要有:心率和血压、呼吸频率、呼吸形式、节律和潮气量、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发汗及流泪、唾液分泌等,躯体运动反射主要是骨骼肌运动。但现代麻醉中,由于患者术前用药以及术中骨骼肌松弛药和血管活性药的联合使用,使得全麻状态下的临床体征难以十分准确客观地用来评估麻醉深度。比如大量血管活性或抑制性药物的应用,特别是降压药的使用,表现为心率、血压的下降,骨骼肌松弛药的使用,导致患者对疼痛刺激引起的躯体运动反射的消失以及其他药物的使用,阻滞腺体的分泌等,从而使得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意识状态的改变常被掩盖或难以判断。
临床麻醉镇静深度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对术中患者的躯体运动和血压、心率、呼吸特征、眼睛、腺体分泌等自主神经反射的实时观察来实现,这些传统指标影响因素复杂多样,特异性不强,个体差异较大,难以准确地反映麻醉深度.患者状态指数(PSI),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已经被应用于重症监护、麻醉镇静药物选用及术中麻醉镇静程度监测等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从PSI的基本原理、与麻醉药物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应用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大脑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镇静监测指标之一.小儿大脑皮质尚未完全分化成熟,电生理特点和成人不尽相同,成人的CSI是否适用于指导儿科麻醉尚需进一步验证.本次研究通过观察CSI监测下调控丙泊酚用于小儿扁桃体射频消融术,观察其对血流动力学及苏醒的影响,评价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中由于手术操作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循环参数的影响因素很多,血压、心率等临床体征很难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依据.麻醉医生往往凭经验对麻醉药物进行调整,可致麻醉深度处于不稳定的状况.
小儿手术主要以全身麻醉为主,常用氯胺酮肌肉注射或七氟醚吸入诱导入睡后,再给予静脉麻醉.本研究采用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同时我们通过丹麦研发的麻醉深度监护仪行脑功能指数(CSI)的监测观察,来指导麻醉吸入的用药,并观察术中该指数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