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仰卧位手术时,患儿上肢一般多采用托手架托垫呈"一"字型固定,或用约束带将双手约束固定在身体两侧的床边.由于小儿体形短小,手术操作空间较小,托手架向两边伸出,既妨碍手术医生操作,又易使小儿上肢过度外展,引起肌肉拉伤,而且不便于麻醉医生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
单孔腹腔镜手术(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LESS)是微创外科的新理念,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更小[1,2],因单孔下手术操作空间相对狭小,取出标本组织物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为此,我院在2010年6月采用自制塑料带作为标本组织物的取出介质,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手术过程中的污染,而且还具有制作简单、费用低廉的优点,适合在LESS中推广应用.2010年6月~2011年12月,我院在62例LESS中应用自制塑料袋取出标本,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基于脂肪溶解抽吸基础上的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新技术,最大程度地避免对血管神经的损伤,患者术后全身情况和关节活动恢复明显加快,大大减少腋窝淋巴清扫手术后并发症.在保证手术安全可靠和肿瘤切除的前提下,实现手术微创化,并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形美观效果.然而,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见的腹腔镜手术,一直被认为是腔镜操作的盲区,技术本身存在一定难度.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①解剖学上是实质组织,本身不存在腔隙,要创建操作空间;②不易形成稳定的CO2气体空间;③解剖层次复杂,腋窝部血管、神经和脂肪淋巴组织多;④手术操作空间狭小.然而,腋窝脂肪溶解抽吸后,充起气腔,原本实性的腋窝变得似蜘蛛网状结构,肿大的淋巴结就像蜘蛛悬挂在网上,通过器械很容易完成操作.同时,腔镜可抵达狭窄的腋窝并放大局部视野,手术解剖清晰,对肋间臂神经、腋静脉、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胸内侧神经以及腋窝淋巴脂肪组织的识别和保护作用更确切,有利于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保证手术安全可靠.当然,精细的腔镜下操作技术、术者对腋窝细致解剖结构的熟悉和正确的手术流程才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一、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技术体位:头高、脚低30°仰卧位,头后屈10°~15°,并转向对侧20°~40°,以Mayfield头架固定牢靠.在眉部中、外侧作隐蔽的皮肤切口,长约5cm,于眶上额骨作直径2cm左右骨窗开颅,并磨除眶缘内层骨质,如遇前颅底骨嵴防碍术野显露亦应磨平.弧形切开硬脑膜,并向眶侧悬吊,抬起额叶底部,开放蛛网膜下腔,充分引流脑脊液,待脑自动塌陷后,以自持脑牵开器稍微牵引,即可获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并根据术中需要,选择性开放侧裂池、视交叉池、颈动脉池、脚间池及终板池,以完成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充分显露.在显微镜下导入神经内镜,仔细观察动脉瘤周围情况,选择合适、可靠的动脉瘤夹,准确夹闭瘤颈.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因脾脏巨大、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脾周粘连严重、韧带分离困难,有引起侧支循环损伤导致大出血而中转开腹的风险,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笔者对7例巨脾需要切除的患者行腹腔镜术前经导管全脾动脉栓塞后再进行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当前经蝶垂体瘤手术是应用最多的手术入路.现有经鼻-蝶窦入路主要有:经唇下切口-鼻中隔-蝶窦入路、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经鼻腔直接经蝶入路.后者是近几年随着手术器械和操作技术的发展而趋于成熟的手术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所采用.该入路创伤小,但双瓣鼻窥器管径小,手术操作空间小,操作技术要求高,且手术显微镜调整直视区的范围受到限制.为充分发挥其优点、避免其不足,我院采用内镜辅助单鼻腔直接经蝶垂体瘤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综合正确评估,结合本院近年病例前瞻性设计比较研究上述3种经鼻-蝶窦入路临床指标,现报道如下.
腹腔镜是一种以气体为透视介质的内镜,故在手术时必须保持一定的空腔.建立气腹是达到这一目的获得充分显露和手术操作空间的方法之一.腹腔镜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对腹内脏器干扰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瘢痕小等优点.深受病人和医护人员的欢迎.
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扩展,肩关节镜手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此手术操作空间小,以及术中出血等,使得开展有一定难度.我院肩关节镜手术采用患者侧卧位,手术侧上肢皮牵引的体位施行手术,术中用0.9%氯化钠加肾上腺素持续灌注,术中术野清晰,操作方便,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现报道如下.
肾、肾上腺、输尿管均为腹膜后器官,开腹手术一般采用腹膜外途径,腹膜后间隙为一潜在腔隙,上述器官要施行腹腔镜手术,必须建立一个手术操作空间.如何建立有效的后腹膜腔?许多腹腔镜医师进行了探索.直到1992年印度医生Gaur[1]发明了水囊扩张术创建后腹膜腔再注入CO2维持空间后,腹膜后腔镜手术才开始应用临床.目前该途径已成为腹腔镜治疗肾、肾上腺、上段输尿管病变的首选途径.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癌中的主要类型(占58%~75%),手术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但由于肝门区紧邻重要血管,手术操作空间狭小,且其生物学行为特点是多途径、多向性浸润转移,常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肝十二指肠韧带纤维结缔组织,并侵犯邻近肝组织.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E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食管下段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下或中上腹疼痛,甚至诱发食物反流误吸、肺部感染[1]。Inoue 等[2]于2010年提出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lomy,POEM)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治疗技术,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POEM 术中为提供手术操作空间,多采用 CO 2灌注[3]。为避免 CO 2大量积聚等并发症,本研究拟观察POEM 中患者PET CO 2、PaCO 2的变化,并初步探究其原因。
近年来,后腹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日益广泛.由于后腹腔镜手术需行CO2气腹提供手术操作空间,CO2长时间在腹膜后间隙高压灌注,而腹膜后腔血管丰富,有广泛的疏松结缔组织,给CO2弥散提供了巨大的面积,且缺乏腹膜对CO2的屏障作用,因此,后腹腔镜与经腹腹腔镜相比CO2吸收更多[1],术中、术后常常出现不同程度CO2蓄积.本文探讨全麻下后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通气策略对CO2排出的影响.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是近年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颈部无瘢痕、美容方面具有开放手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1].但腔镜下手术操作空间小、操作相对困难,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2010年8月~2011年1月,我院麻醉恢复室共接收全麻后腔镜甲状腺术后患者312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婴幼儿手术时,传统的方法将其上肢露出进行输液,此体位一方面影响手术操作空间,另一方面长时间外展可影响患儿臂丛神出鬼没经功能;若将上肢放在身体上两侧,术者操作时经常压迫婴幼儿的上肢,造成肢体受压输液管道不畅或脱落,监测数据不准.
腔镜技术已经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作为微创外科的代表,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小儿外科各专业,随着开展病例数的增加尤其是手术适应证的拓宽,手术难度的加大,并发症也越来越多见,尤其是先天性严重发育畸形,出生后即需矫治,腔镜手术操作空间小,暴露视野有限,镜下操作多用电外科器械或其他能量输出设备,一些腔镜手术并发症在术中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且镜下处理相关并发症仍有一定难度,常需及时中转开放手术完成。因此,如何降低腔镜手术并发症日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深刻理解和掌握手术指征、解剖结构以及精准手术操作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及时准确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处理也可最大程度改善预后。
直肠癌局部复发(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LRRC)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目前尚无规范和权威性的分类和分期.通常,临床上将LRRC分为3种类型,即直肠腔内复发、盆腔复发和会阴部复发.我国直肠癌在结直肠癌中的比例超过50%,而北美和欧洲在30%左右.由于直肠癌复杂的毗邻关系和狭小的手术操作空间,直肠癌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远高于结肠癌,可达2.6~20.0%不等.且中国人中低位直肠癌比例高,因此,LRRC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LRRC的处理谈谈个人之管见.
腔镜甲状腺手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由于腔镜甲状腺手术所需的手术操作空间的建立及维持一般是应用CO2灌注,所以常发生脑循环紊乱综合征.
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它结合了腹腔镜及内镜技术的特点,通过自然孔道如胃、直肠、阴道、膀胱等而无皮肤切口,应用软镜在体腔内进行手术操作。NOTES避免了皮肤切口,具有微创、美观、疼痛小、恢复快、粘连并发症少、麻醉要求低等潜在优势,对手术风险高、过度肥胖、瘢痕体质、既往手术腹腔粘连、皮肤切口感染或切口疝等患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NOTES有多种手术途径,经胃NOTES是最常见的手术途径之一,尽管存在诸如安全的造口及闭合技术的探索、专用器械的研发、缝合及吻合器械的研发、术中空间定位、感染的预防及并发症的处理等问题,经胃NOTES由于不受性别限制,手术操作空间大,视野广,仍极具发展潜力。在相关临床研究中, NOTES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
麻醉支撑头架是用来支撑无菌区,严格区分无菌区及有菌区的器材。外科甲状腺手术患者,其手术视野小,手术操作空间狭窄,传统麻醉支撑头架结构功能简单,易导致手术器械经常滑落,手术野污染等情况发生。我科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人性化设计一种伸缩型麻醉支撑架,能防止无菌手术敷料滑落,保护无菌环境,具备器械桌功能和皮肤牵引功能,同时可固定支撑各种麻醉管路,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腹腔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腹腔镜手术时需要在腹腔建立手术空间,利用气腹机将医用二氧化碳充入腹中,形成气腹,扩大腹腔镜的视野和手术操作空间.
枕骨大孔区肿瘤位于颅颈交界,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0.6%,因肿瘤累及脑干、上部颈髓、挤压小脑、后组颅神经,解剖结构复杂[1].其血供主要来自椎动脉,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极高,任何血管、神经组织损伤均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有生命危险.近日,我院神经外科在显微镜下采用极外侧入路成功切除枕骨大孔区脊膜瘤1例,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
手外科中较精细的手术大多需要良好的术野暴露和舒适的体位,如在显微镜下进行微小血管、神经等组织的解剖、吻合等操作,手术时间较长,术者多处于强迫体位,精神高度集中,易于疲劳.加之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如患肢固定不好,暴露不充分,需术者频繁调整患肢(指)体位,极易影响情绪及操作,进而影响手术进度及质量.